分享

误食河豚鱼中毒的预防

 雪玉寒 2014-11-13

误食河豚鱼中毒的预防


河豚鱼是有毒鱼类。鱼体内的河豚毒素,使人中毒。河豚毒素多分布在鱼的罗口巢、肝脏内,其次是肾、血液、眼睛、皮肤。春季,河豚鱼卵巢发育后期,其卵巢、肝脏毒性最强。长江下游一带多产河豚,是河豚鱼中毒的高发区。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的神经毒素,毒性强且耐热。将河豚鱼煮熟后,不能破坏其毒性。
误食河豚鱼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预防的根本是防止被人误食。河豚是不可食鱼类。常混在海杂鱼内。水产供销部门应加强检查和挑拣,不得出售毒鱼。当家里购买海杂鱼时,对于那些鱼体呈圆桶形,头大尾小,鱼体无鳞,皮厚如革,背部色深,有虎豹纹,嘴内有四个大牙,嘴小、尾小、鳃孔小的鱼,应拣出去。防止误食中毒。
鱼不新鲜可引起组胺中毒
吃鱼而引起组胺中毒,在国内也时有发生。主要是因鱼不新瞬,鱼体内产生了一种可以使人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叫组胺。故组胺中毒,是一种过敏反应型中毒。容易产生组胺的鱼,有鲐巴鱼、金枪鱼、沙丁鱼、青花鱼等。这些鱼类肌肉中血红蛋白含量高,有青皮红肉的特征。当气温在37℃时,放置96小时,每克鱼可产生1.6-3.2毫克的组胺。一般认为,成人食入组胺量超过100毫克时,就有发生中毒的可能。家庭里在选购和加工鱼时,要注意选择新鲜的鱼,特别是加工那些青皮红肉的鱼时,要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以防鱼组胺中毒。
鱼胆中毒解毒和预防
鱼胆汁中含有剧毒的“胆汁毒素”,食后即会引起中毒,尤以青鱼、月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几种鱼的胆汁中含量为高。一般情况下,一条1.75千克重的青鱼鱼胆,成人一次吞服后,就会引起急性中毒。由于胆汁毒素不易被热或酒精所破坏,所以,即使将胆汁蒸熟或用酒冲服鲜鱼胆,仍然会发生中毒。
中毒的潜伏期为半小时至12小时,主要症状为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接着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少尿或无尿、全身浮肿等,中毒严重时,可使肝、肾功能损坏、衰竭,导致中毒性休克,若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民间有传说用鲜鱼胆治病的,切勿滥用,以防发生鱼胆中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