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埃博拉“一夜成名”的小公司

 水共山华 2014-11-13

 埃博拉试验性药物 ZMapp 让一家只有 9 人的美国小公司马普生物制药(Mapp Biopharmaceutical)一下子成为世界焦点。“缺医少药”的西非国家顾不得风险,正急切盼望得到这种“救命药”。这不就是一个好莱坞式的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逆袭故事吗?且不论这家公司最终能否成为救星,单看它的成长经历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马普生物制药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是成立于 2003 年的一家小公司。然而,小公司却有“大”背景,当初两名在西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公民亟需药物治疗,马普生物制药公司就被美国政府卫生机构相中了。因为现阶段为数不多的完成动物实验验证的埃博拉药物都是美国政府资助的,或是企业与美国政府卫生机构合作研发的。

埃博拉病毒 1976 年被发现以来还没有有效药物和疫苗,除了药物研发难度大,市场太小和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也是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大公司都没兴趣研发,马普生物制药这样的小公司却能做出来呢。

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美国政府为防范生化袭击而对相关研究提供的支持。该公司成立 11 年来,只有一个资金来源,那就是美国政府。据称该公司先后得到约 4000 万美元的资助。

涉及具体的病毒研究,埃博拉病毒这种高危病原体只能在最高安全等级的四级实验室中操作,美国在“9·11”事件前总共只有 3 所四级实验室,当时像埃博拉这种“偏门”病毒无法进入被优先研究的行列。

但“9·11”事件以及同年发生的炭疽杆菌事件改变了一切。从那以后,美国把防范生化袭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了一大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直接推动了埃博拉等病毒的研究进程。

马普生物制药公司使用的是美国军方的四级实验室。纵观整个埃博拉病毒研究,大抵都是政府建四级实验室,然后开放给合作企业使用。从小的方面说,这种研发模式控制了病毒的扩散风险,增加了企业的研发和竞争能力。从大的方面说,也有助于国家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据美国政府问责局公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2004 年,美国三级实验室和四级实验室总共只有 415 所,但 2010 年增至 1495 所。正如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汤姆·盖斯伯特所言,美国的埃博拉研究进展“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

当今世界,传染病跨国跨地区传播风险很大,生化恐怖袭击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未雨绸缪。加速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加强高危病毒研究,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这样即便有一天暴发疫情,也能有所准备,冷静应对。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木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