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的天堂111 2014-11-17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出自]:冯延已《谒金门》
人们普遍赞赏、传诵而经久不衰的《谒金门》,被评价为历代传下描写闺怨的少数优秀词作之一,作者冯延已(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也是唐、五代存词最多的作家。
[原文]:  冯延已《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译文]:
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说明]:
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有一段涉及此词的记载: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他也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著名词人。这段诙谐的对话,说明李璟对此词赞叹之情已溢于言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这首词的头一句,也是全词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个“皱”字,将春风吹拂而过,在水面上荡漾起细微波纹,使静景成为动景,把生活中常见的景色写活了。当然冯延巳这里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皱,来形容少妇的思绪荡漾。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冯延巳正是用流动不稳定性的物理画录像,将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题材的词。两句乃此词的开头两句,表现闺中少妇的寂寥生活。它犹如破空而来,实为警策之笔。其妙处在于双关,善写春景、又大干人事——风,不知从何而来,忽然刮起,把整个池塘春水,都吹皱了。这自然景物,不仅具有如画般的视觉性,而且具有象征性。因为春风吹皱的不止是满池碧水,也吹动了少妇那本来像春水般平静而有活力的心。随着池中掀起的圈圈涟漪,她的心潮也泛起阵阵的愁情。“皱”字,写平静水面的突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遥深。这里,诗人不说微波涟漪,而说水皱如绸,这是与观看池水的少妇此刻的心情紧密相关。绸帛皱了自然使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女主人公心里,本来就有所蕴蓄,也许正在“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所以对外界反应颇为敏感,对风吹池水的形象,感觉着不好受,好像自己的心一样皱着。这就是她从池水的形象,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形象了。所以这个“皱”字,实在妙于形容。它既是写水,也是写人,把少妇此时此刻躁动的心情,尽都表现了出来。而以“乍”字来状风起,既突出了主观的感受,写出了由静而动的变化过程,准确地写出了春天气候的特点,而且对于映衬主人公在外界环境的触发下而引起的感情波动,也很贴切传神。“风”是微风,而且是一小阵,颇有温婉意味。“春”则点明时令,渲染出整个春光明媚的气氛。这两句由因导果,写景自然,达情含蓄,情和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因而被历代词人和词话家所称赏。早在当时,元宗李璟就曾在宴饮之际对诗人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诗人回答说:“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君臣在欢宴之际,各以彼此的词句为谈资笑料,正说明这些词句已为时人所传诵。明代刘基《谒金门》有“风袅袅,吹绿一庭秋草”,明显模仿冯词,为语亦佳,但以二者细较,刘句自当退避一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