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 白话译(85)

 办公用品专卖店 2014-11-17
   大智度论 白话译(85)
              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问道人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大智度论 白话译(85)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 云中老歌 - 云中老歌的博客
 

问曰:何等是五种邪命?  

(问:那些是五种邪命?)

答曰: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答:一、如果修行的人为了利养,诈现奇特;二、为了利养,自说自己的功德;三、为了利养,占相吉凶,为人说;四、为了利养,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了利养,称说自己所得的供养以动人心。因为邪因缘活命,称为邪命。)

是八正道有三分:三种为戒分,三种为定分,二种为慧分。慧分、定分分别,如先说,戒分今当说。戒分是色性,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无报,因缘生,三世摄,色摄非名摄,外入摄,慧知,非断见,不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四大造,有上法,非有法,非相应因。

(此八正道有三部分:三种属于戒的部分,三种属于定的部分,二种属于为慧的部分。慧分、定分的分别,如前面说的,属于戒的这部分现在应当说。戒的部分是色性,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无报,由因缘生,在三世内,属于色不属于名,属于外入,由慧知道,不是断见,不可断,是修法,无垢法,是果也有果,不是受法,是四大造,有上法(上面还有法),不是有法,不是相应因。))

一善分摄三正,三正摄一善分;不善、无记、法有漏不相摄。无漏一法摄三正,三正亦摄无漏一法,如是等种种分别,如阿毗昙广说。是三十七品,初禅地具有;未到地中三十六,除喜觉;第二禅中亦三十六,除正行;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十五,除喜觉,除正行。

(一善分包括三正,三正属于一善分;不善、无记、法有漏不相关联。无漏一法包括三种正道,三正业包括无漏一法,象这样等种种分别,如阿毗昙广说。此三十七品,初禅地具有;未到地中有三十六品,除去喜觉;第二禅中也有三十六品,除去正行;禅中间、第三、第四禅有三十五品,除喜觉,除正行。)

三无色定中三十二,除喜觉、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有项中二十二,除七觉分、八圣道分。欲界中二十二,亦如是。是为声闻法中分别义。 

(三无色定中有三十二品,除喜觉、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有项中二十二,除七觉分、八圣道分。欲界中二十二,也是这样。这是声闻法中分别的义理。) 

问曰:摩诃衍所说三十七品义云何?

(问:大乘中所说的三十七品义理如何?)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肉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先世受有漏业因缘,今世沐浴、华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所成。

(答: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此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肉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这是行厕。这样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前世受有漏业因缘,今世沐浴、华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所成。)

如车有两轮,牛力牵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反。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是身无常,久必破坏。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

(如车有两轮,牛力牵而能有所至。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反。此身四大和合所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此身无常,久必破坏。此身相,身中不可得,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

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形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此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此身的,也没有使作此的。此身前际、后际、中际,都不可得。八万户虫,无量种病,及众饥渴、寒热、形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象这样观身,知道不是我身,也不是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

(此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此身假有,属于本业因缘。菩萨自己想:我不应惜身命。为什么?此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此身没有我、没有我所所以空,空所以无男女等众相,没有相所以不作愿。)

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

(这样观的人,得入无作智门。知道身无作、没有作者,但从众法因缘和合生。这些作此身的因缘,也从虚妄颠倒而有,此因缘中也没有因缘相,此因缘生也没有生相。这样思惟,知道此身从本以来,没有生相,知道此身没有相没有可取。)

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观外身、观内外身亦如是。  

没有生所以没有相,没有相所以没有生;但诳凡夫而称为身。菩萨这样观身实相时,离众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这样观,名为菩萨身念处。观外身、观内外身也是这样。)

菩萨云何观诸受?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

(菩萨云何观众受?观内受,此受有三种: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这些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此菩萨这样观察众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道这些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观此三世各种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

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观外受、观内外受亦如是。  

(也观众受生灭,也知道各种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这样入不生门。知道各种受没有产生所以没有相,没有相所以没有出生;这样知道后,系心缘中。如果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象这样等因缘观一切受,这名受念处。观外受、观内外受也是这样。)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

(菩萨如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心,此内心有三相:生、住、灭。)

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

(这样想:此心无所从来,灭也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此心没有一定的实相,也没有真实的生、住、灭,也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此心也没有性没有相;也没有生者,没有使生的。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因为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尘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

(这样的心中不可得实心相,此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因为客尘烦恼相著,称为不净心,心不自知。为什么?因为此心,心的相空。此心本末没有实法,此心与一切法没有合没有散,也没有前际、后际、中际,没有色没有形没有对,但由颠倒虚诳生。此心空没有我、没有我所,没有常没有实,这叫随顺心观。)

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何以故?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  

(知道心相没有生,入无生法中。为什么?此心没有生,没有性没有相,有智的人能知道。智者虽观此心的生灭相,也得不到真实的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因此心清净,不被客尘烦恼所染。象这样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也是这样。)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

(菩萨如何观法念处?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没有定实,没有是法、是谁的法。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也没有法或者是合或者是散。)

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诸法无所受,诸法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一切法性净,不相污染。因一切法无所有,所以一切法无所受;因心心数法虚诳,所以一切法无所知,这样观时,不见法有或一样的相、或不同的相,观一切法空没有我。)

是时作是念: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  

(这时这样想:一切法因为由因缘生,没有自性,这是真实空,因实空而没有相,没有相而无作,因无作而不见法或生或灭。住此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那时虽观一切法生灭,也入无相门。为什么?一切法离一切相,智慧的人所理解。)

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是为内法念处。外法念处、内外法念处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应如是分别,观空无处所。  

(这样观时,系心缘中,随顺众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此四法无处所,这是内法念处。外法念处、内外法念处也是这样。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应这样分别,观空无处所。)

云何为菩萨所行五根?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如何为菩萨所行五根?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者,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

信根是指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所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众法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

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

(信一切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一切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

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作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

(信一切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作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因得此信根,不再退转。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

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一心信依业果报,离众邪见;再不信其他的说法,只接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这是信根。

精进根者,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精进根是指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众深经法,想得、想知、想行、想诵、想读,乃至想听闻。如果众不善恶法生起使它快速灭掉,没有生的使它不生;没有生起的众善法使它生起,已生的使它增广。也不恶不善法,也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因得正精进定心,称为精进根。)

念根者,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

(念根是指菩萨常一心念,想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想净身口意业,一切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

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一心念苦、集、灭、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一切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应具足一切佛法;一心念不使声闻、辟支佛心得入。象这样常念不忘一切法甚深清净,因为观行得,得如是自在念,这叫念根。)

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定根是指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众禅定,也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这称为定根。)

慧根者,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求佛法,如救头燃。

(慧根是指菩萨为灭苦,成就圣智慧。此智慧为了离一切法,为了涅槃。用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罢,于三界中,智慧也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求佛法,如救头燃。)

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此菩萨的智慧没有能破坏的人,于三界无所依,在随意五欲中心常离。因为慧根力,积聚无量功德,对于一切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在世间无忧,在涅槃无喜,因为得自在智慧,称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知染欲众生根,知离欲众生根;知瞋恚众生根,亦知离瞋恚众生根;知愚痴众生根,亦知离愚痴众生根;知欲堕恶道众生根,知欲生人中众生根,知欲生天上众生根;知钝众生根,知利众生根;

(菩萨得此五根,善知众生一切根相:知道染欲众生的根,知离欲众生的根;知瞋恚众生的根,也知离瞋恚众生的根;知愚痴众生的根,也知离愚痴众生的根;知欲堕恶道众生的根,知欲生人中众生的根,知欲生天上众生的根;知钝众生的根,知利众生的根;)

知上、中、下众生根;知罪众生根,知无罪众生根;知逆顺众生根;知当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根;知厚善根、薄善根、众生根;知正定、邪定、不定众生根;知轻躁众生根,知持重众生根;知悭贪众生根,知能舍众生根;

(知上、中、下众生的根;知罪众生的根,知无罪众生的根;知逆顺众生的根;知当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根;知厚善根、薄善根众生的根;知正定、邪定、不定众生的根;知轻躁众生的根,知持重众生的根;知悭贪众生的根,知能舍众生的根;)

知恭敬众生根,知不恭敬众生根;知净戒、不净戒众生根;知瞋恚、忍辱众生根;知精进、懈怠众生根;知乱心、摄心,愚痴、智慧众生根;知无畏、有畏众生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众生根;知正道、邪道众生根;

(知恭敬众生的根,知不恭敬众生的根;知净戒、不净戒众生的根;知瞋恚、忍辱众生的根;知精进、懈怠众生的根;知乱心、摄心,愚痴、智慧众生的根;知无畏、有畏众生的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众生的根;知正道、邪道众生的根;)

知守根、不守根众生根;知求声闻众生根,知求辟支佛众生根,知求佛道众生根。于知众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为知根。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  

(知守根、不守根众生的根;知求声闻众生的根,知求辟支佛众生的根,知求佛道众生的根。在知众生根中,因为得自在方便力,称为知根。菩萨行这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这叫五力。)

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又,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这称为力。)

七觉分者,菩萨于一切法,不忆不念,是名念觉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不可得,是名择法觉分。不入三界破坏诸界相,是名精进觉分。于一切作法,不生乐著,忧喜相坏故,是名喜觉分。

(七觉分是指菩萨对于一切法,不忆不念,这叫念觉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不可得,这叫择法觉分。不入三界破坏众界相,这叫精进觉分。对于一切作法,不生乐著,因为忧喜的相坏,这叫喜觉分。)

于一切法中,除心缘不可得故,是名除觉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乱不散,是名定觉分。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见是舍心,是名舍觉分。菩萨观七觉分空如是。  

(在一切法中,因为除心缘都不可得,这叫除觉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乱不散,这叫定觉分。对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也不见此舍心,这叫舍觉分。菩萨观七觉分象这样空。)

问曰:此七觉分何以略说?

(问:此七觉分为什么略说?)  

答曰:七觉分中念、慧、精进、定,上已广说。三觉今当说:菩萨行喜觉分,观是喜非实。何以故?是喜从因缘生,作法、有法、无常法,生著法。若生著,是无常相,变坏则生忧,凡夫人以颠倒故心著。 

(答:七觉分中念、慧、精进、定,上面已广说。三觉现在当说:菩萨行喜觉分,观此喜不是实。为什么?此喜从因缘生,是作法、有法、无常法,生著法。如果生著,是无常相,变坏则生忧,凡夫人因颠倒而心著。)

若知诸法实空,是时心悔,我则受虚诳。如人暗中饥渴所逼,食不净物,昼日观知,乃觉其非。若如是观,于实智慧中生喜,是为真喜。得是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乐遍身心中,是为除觉分。

(如果知道一切法实空,这时心悔,我就受了虚诳。如人暗中饥渴所逼,食不净物,白天看清知道了,才知它不净。如果这样观,在实智慧中生喜,这是真喜。得此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乐遍身心中,这是除觉分。)

既得喜除,舍诸观行,所谓无常观、苦观、空无我观、生灭观、不生不灭观,有观无观,非有非无观,如是等戏论尽舍。何以故?无相、无缘、无作、无戏论,常寂灭是实法相。若不行舍,便有诸诤。

(既得喜除,舍众观行,所谓无常观、苦观、空无我观、生灭观、不生不灭观,有观无观,不是有不是无观,象这样等戏论全舍。为什么?无相、无缘、无作、无戏论,常寂灭是实法相。如果不行舍,便有各种诤论。)

若以有为实,则以无为虚;若以无为实,则以有为虚;若以非有非无为实,则以有无为虚;于实爱著,于虚恚增,生忧喜处,云何不舍?得如是喜、除、舍,七觉分则具足满。 

(如果以有为实,就以无为虚;如果以无为实,就以有为虚;如果以不有不无为实,就以有无为虚;于实爱著,于虚恚增,生忧喜处,为何不舍?得这样的喜、除、舍,七觉分就具足满。)

八圣道分者,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上已说。正思惟今当说: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如是正见中,观正思惟相。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何以故?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

(八圣道分是指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上面已经说了。正思惟现在应当说:菩萨在一切法,空无所得,住这样的正见中,观正思惟相。知道一切思惟,都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全部也是这样。为什么?断一切思惟分别,这叫正思惟。)

诸思惟分别,皆从不实虚诳颠倒故有,分别思惟相皆无。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诸思惟分别,是为正思惟。一切思惟分别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著,如是等名为菩萨正思惟相。

(一切思惟分别,都从不实虚诳颠倒而有,分别思惟相都没有。菩萨住这样的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一切思惟分别,这是正思惟。一切思惟分别都全平等,因都平等而心不著,这样等称为菩萨正思惟相。)

正语者,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是时菩萨作是念:语中无语相。一切口业灭,知诸语实相,是为正语。是诸语等,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菩萨行正语。诸有所语,皆住实相中说。

(正语是指菩萨知一切语,都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这时菩萨这样想:语中没有语相。一切口业灭,知一切语实相,这是正语。这一切语等,无所从来,灭也无所去,是菩萨行正语。一切有所说,都住实相中说。)

以是故诸经说:菩萨住正语中,能作清净口业。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正业者,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皆无作相。何以故?无有一业可得定相。 

(所以众经说:菩萨住正语中,能作清净口业。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正业是指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都是无作相。为什么?没有一业可得定相。)

问曰:若一切业皆空,云何佛说布施等是善业?杀害等是不善业?余事动作是无记业?  

(问:如果一切业都空,为何佛说布施等是善业?杀害等是不善业?其他的事动作是无记业?)

答曰:诸业中尚无有一,何况有三?何以故?如行时已过则无去业,未至亦无去业,现在去时亦无去业,以是故无去业。  

(答:一切业中尚没有一,何况有三?为什么?如行时已过就没有去业,没有到也没有去业,现在去时也没有去业,所以没有去业。)

问曰:已过处则应无,未至处亦应无,今去处应是有去!  

(问:已过处则应没有,没有到的地方也应没有,现在去的地方应是有去!)

答曰:今去处亦无去。何以故?除去业,今去处不可得。若除去业,今去处可得者,是中应有去,而不然。除今去处则无去业,除去业则无今去处;是相与共缘故,不得但言今去处有去。

(答:现在去的地方也没有去。为什么?离开去业,现在去的地方不可得。如果离开去业,现在去的地方可得的话,此中应有去,实际不是那样。离开现在去的地方就没有去业,离开去业就没有现在去的地方;因为去的地方,去业是互相为缘,不得但说现在去的地方有去。)

复次,若今去处有去业,离去业应当有今去处,离今去处应当有去业。

又,如果现在去的地方有去业,离去业应当有现在去的地方,离现在去的地方应当有去业。)   

问曰:若尔者,有何咎?  

(问:如果是那样的话,有什么失误?) 

答曰:一时有二去业故。若有二去业,则有二去者。何以故?除去者则无去。若除去者,今去处不可得,无今去处故,亦无去者。  

(答:因为一时有二去业。如果有二去业,则有二去的人。为什么?离开去的人就没有去。如果离开去的人,现在去的地方不可得,因为没有现在去的地方,也就没有去的人。)

复次,不去者亦不去,故无去业。若除去者不去者,更无第三去者。  

(又,不去的人也不去,所以没有去业。如果除去的人不去的人,再没有第三种去的人。)

问曰:不去者不去应尔,去者何以言不去?  

(问:不去的人不去是对的,去的人为什么说不去?)

答曰:除去业,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业不可得。如是等一切业空,是名正业。诸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即是正业。

(答:离开去业,去的人不可得;离开去的人,去业不可得。这样等一切业空,这叫正业。众菩萨入一切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这叫实智慧,即是正业。)

复次,诸法等中,无正无邪,如实知诸业。如实知已,不造不休,如是智人常有正业,无邪业,是名为菩萨正业。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

(又,一切法平等中,没有正没有邪,如实知一切业。如实知后,不造不休,这样的智慧人常有正业,没有邪业,这称为菩萨正业。正命是指一切资生活命之具,都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也不住正法中,也不住邪法中。)

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若菩萨摩诃萨,能观是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因为这叫正命。如果菩萨摩诃萨,能观此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