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性手法压迫法治疗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后假性动脉瘤一例

 水共山华 2014-11-18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 岁,因 "左侧肢体乏力 6 d 余" 于 2012 年 10 月 6 日入院,2012 年 10 月 1 日下午 14 时许于活动时突觉左侧肢体乏力,行走略不稳,无恶心呕吐,无胸闷黑曚,无四肢抽搐等。当时未予重视。

2012 年 10 月 3 日左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行走不稳显著,下楼梯困难,伴言语略含糊。既往有高血压史 10 余年,最高 180/100 mm Hg(1 mmHg=0.133 kPa),平素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发现早搏 3 年余,未正规治疗。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吸烟史;饮酒 10 年,每日 7 两白酒。

入院体检

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左偏,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一级。左下肢巴宾斯基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D- 二聚体、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输血前自身免疫抗体初筛未见明显异常。器械检查:心电图、胸部 x 线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 MRI 示:右侧半卵圆区急性脑梗死。

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等治疗,症状逐渐改善。

2012 年 10 月 8 日 12:30 于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约 30%),双侧椎动脉、颅内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术后常规压迫穿刺口,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7 h,右下肢制动 24 h。24 h 后取纱布换药时穿刺口无渗血和血肿,但是,患者起床后在走廊中来回走了不久后,觉得穿刺口有肿块鼓出,诉穿刺口肿痛(2012 年 10 月 9 日 19:30)。

体检

右侧腹股沟穿刺部位及其下方可见类圆形皮下搏动性肿块,直径约 3 cm,触之质中等硬度、有强烈的搏动感,听诊闻及血管杂音,穿刺口无渗血,局部皮温正常。

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红蓝双色血流进出,与股动脉相通(图 1 上)。

处理

先按压在动脉穿刺口(如果压迫后动脉瘤消失,说明压迫位置准确,必要时可以使用超声指引),使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慢慢抬手至可及足背动脉搏动,以此力按压 20 min 后,将一个直径 2 cm、厚 1.5 cm 的圆饼状、质硬的塑料物体(称之为 "瘤颈加压片",可以使用矿泉水瓶盖等材料)置于穿刺口处,弹力绷带固定,再覆以 3 kg 重的沙袋。

用该方法每天按压穿刺口 6 h(最好是睡前开始),连续 3 d。3 d 后,皮下血肿较前吸收,疼痛显著缓解,触之无搏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

复查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未见血流,原瘤颈部闭合(图 1 下)。当日患者出院。出院后 1 周随访时,皮下血肿已基本吸收,疼痛完全缓解。


图 1 治疗前后彩色超声图像 上:压迫治疗前,彩色超声显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红蓝双色血流进出,与股动脉相通。下:压迫治疗 3 d 后,彩色超声显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未见血流,原假性动脉瘤瘤颈部闭合

讨论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是诊断性及治疗性血管内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 0.6%~6.0%。目前用于治疗 FAP 的方法主要包括修复手术、手法压迫以及凝血酶(或胶原蛋白)栓塞法等。

尽管修复手术仍然是治疗 FAP 的金标准,但是有创;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药物栓塞法,因该方法可能导致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国际上争议较大;指压法治疗于 1991 年由 Fellmeth 等介绍,虽操作简便、无创,但效果欠佳,且康复时间过长(4 周左右),患者卧床时间长,很痛苦,因而应用范围受限。

其主要原因是精确压迫瘘口的持续时间不够长。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试图改进指压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探索出一种简易的改进装置,即上述 "瘤颈加压片"(图 2)。

该加压片可以采用饮料瓶的瓶盖,把凸的一面对准动脉瘘口。瓶盖一般厚 1.5 cm,在该瓶盖上用沙袋给予压迫,使得在关键的点上得到集中力量的压迫,且持续较长的时间。该方法取材简便,流程简单,本例患者应用 3 d 达到 B 超所示的瘤颈闭合,7 d 达到临床痊愈。相比文献报道的常规手法压迫所需的康复时间(4 周),本方法疗效显著、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


图 2 改良压迫法示意图 A:暴露瘘口;B:纱布覆盖瘘口;C 瘤颈加压片(饮料瓶瓶盖)凸面对准瘘口;D:沙袋压迫

编辑: qianq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