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可能在很多人认为是“枯燥、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等代名词,现今的高考模式无疑又将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地推向了深处。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实在是一种深深的悲哀。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日益被唤醒的今天,政治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新方法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教材,教活学生,调出政治课的“好味道”。 政治课要调出好的“味道”,应当融入一些兴趣味、艺术味、情感味和启发味。 一、添加一些兴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断激发、巩固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活力所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各类活动、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鲜活的理论被教条化,政治课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八宝饭”:糯米是八宝饭的主要成分,所以公有制就好比是糯米;而非公有制经济就好比八宝饭中的红枣、莲子、百果等其他成分,我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活化的比喻,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另外,引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如用“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来说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讲“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框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智力游戏,发给学生每人一枚回形针,要求学生思考回形针可以有多少种用途。学生们分组讨论,七嘴八舌,好不热门,人多力量大,确实想出了不少的用途。最后我给大家概括:“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他把回形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回形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结合,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回形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可以用它分别做成0、1、2、3、4、5、6、7、8、9,再做成‘+’等数学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在音乐上可以创作曲谱。还可以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还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做指南针,串起来导电……实际上,回形针的用途,几乎趋之无穷。”听了这样一番解释后,同学们纷纷感叹科学的思维方法实在是太神奇、太有用了。这样,在兴致盎然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国人接受。”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就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象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政治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从而充满“生气”和“灵气”。 二、点缀一些艺术味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因此,教学中点缀一些艺术味,把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能使学生在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此外,设计一节新颖别致的板书,书写一手美丽道劲的粉笔字,唱一曲动听的好歌,朗诵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勾画一幅幽默风趣的笔画,示范一个落落大方的动作,同样可以让学生在美中受到感动,得到熏陶,掌握知识。 比如在讲“由于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在委婉动听的《闲云孤鹤》的音乐声中,屏幕上依次展示着不同地方的美丽景色,并配上古诗里的相关描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即使同样描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另是一番风貌了。学生在沉醉于诗情画意的同时,也领略着哲学的无穷韵味。 三、融入一些情感味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具有感染性,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去感染别人,使人发生同样或相似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真理、完善道德,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有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取得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当然,教学的这种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感情才会感动,虚假的感情,是一种故作姿态,矫健造作,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又怎会让学生达到共鸣的效果。更谈不上驾驭了课堂。在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获得1994年普利策摄影奖的照片,画面上一只兀鹰盯着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女孩,她正努力向救济中心爬去。摄影师用一张照片向世人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另一张是在浓烟滚滚的伊拉克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一名哭泣的男孩眼中透露出的不解与悲伤。我在解释这两张照片时忍不住哽咽起来,学生被我的真情流露感动了,50多双眼睛都在凝视着我,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陷入了对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命运的深思之中,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主权高于人权”这一真理的实质内涵,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引导了他们要积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效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所以说,在政治教学中,凝理注情,动人心弦,就会取得学生的信赖。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有意识地编排一定数量的小品,让学生自己去演、去听、去看、去感受,化境为情,融情入境,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而形象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四、注入一些启发味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写诗是这样,作画也不例外。而教学与写诗作画一样,颇有相通之处:在《论语·述而》中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阐述。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每课都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互补品和互为替代品的概念时,呈现了一份家庭计划,其中列出随着国际油价飙升国内汽油价格也随之上涨,同时肉类等食品价格也在上涨等变化趋势。请同学考虑,该家庭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应怎样对待原本的购车计划,在每日菜谱上应作怎样的调节。提出问题后,老师不作直接讲解,而是在学生仔细阅读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由一部分同学来提供答案,再由另外部分同学给出理论依据。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虽然相关知识点的分析我并没有说多少话,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却被拓宽了。原本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如此直观的方式在学生有脑海里扎下了根。此时适时呈现与此知识点相关的2007年海南高考题,学生在的分析、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收到了“此时无为胜有为”的良好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味、艺术味、情感味和启发味并非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泉头活水来”。政治课教师有以灵活的姿态去顺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探索,除旧布新,才能让每一位教师教得有味,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更有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