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摘要:“六病时位”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研究《伤寒论》,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从“病时”和“病位”的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辩证治疗的一种方法程序。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 六病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末年,“伤寒”肆虐,死者甚多,仲景立志习医而著《伤寒卒病论》,其论言简义奥,医理精深,对汉代以前医学做了高度总结,又对后世中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被中医视为经典名著。但由于该书成书年代已久,几经传抄,数为变易,失漏误抄之处在所难免,使后世实习者再学习借鉴的同时,常以此为憾事。 虽历代前贤和当代医家再这方面做了很大贡献,有各种注书版本出现,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但由于注释并非出自仲景本人,后人为书做注者又各有不同的学识背景,其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偏悖。笔者在学习研究《伤寒论》以及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在理解“六病”的 “时位”上有着很大的不足与疏漏,故将“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一文发表于《中医药研究》杂志上,该文引起学术界诸多同道的共鸣,其中部分同志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就此增补新的内容,再次论证“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以进一步与同道商榷。 1 1.1 “六病”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或简称 “三阴”与“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在《伤寒论》中占又很大份额,粗略统计,《伤寒论》言“太阳、太阳病”者71条;言“阳明、阳明病”者60条;言“少阳、少阳病”者12条;言“太阴、太阴病”者 9条;言“少阴、少阴病”者46条;言“厥阴、厥阴病”者5条。共计言“六病”之条文203条,占《伤寒论》398条一半以上,因而认识“六病”的实质是掌握《伤寒论》的关键。 1.2 为说明“六病时位”,首先要明白“病时”与“病程”的异同关系。“病时”是指病发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发展过程。“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包括天数、日期及转变)。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都有“病程”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六病时位”的基本框架是由《伤寒论》中的“六病”提纲条文配“六病”欲解时条文构成的。“六病”中的每一种病都具有自身不同于它病的“病时”和“病位”,其概况如下表: 六病 少阳病 太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2 生物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与阳光形成了生存依赖的关系,具有分辨阴阳(昼夜)“两时”,调整作息的机能。时间与天气对生物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内经》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杀之本也”。人类从分辨阴阳“四时”,到分辨阴阳“六时”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汉代没有钟表,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只有少数人运用掌握,相对大众的计时方法是“六时”,即日出前后、中午前后、日落前后、前半夜、深夜、后半夜。这就是“六时”的基础。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医生问患者几点钟开始发烧,能烧几个小时?患者回答:傍晚开始发烧,一直烧到深夜方退。所以说“六时”既是“天时”,亦是汉代临床的需要。 “六时”能反映人体生物钟的基本特征:人在夜间得到充分的睡眠后,晨起精深焕发耳聪目明,就像初生的日头,在天则为“少阳”,在临床上发热内有湿热之“伤寒”——“口苦”、“粘干、目眩”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候;中午前后,人的气血趋向于“表”,人的身心最为活跃,脉相对有力,在天则为“太阳”,在临床上发热风寒束“表”之“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日落前后,人的气血逐渐趋向于“里”,人的体力由兴奋逐渐趋于抑制,在天则为“阳明”,在临床上发热,由“表”入“里”热入气分或内有实热之“伤寒”——不恶寒“日晡潮热”、“胃家实”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前半夜人的气血趋向于“里”,人由逐渐抑制进入睡眠,在天则为“太阴”,在临床上发热内伤饮食外感暑湿之“伤寒”——“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到了深夜,人处在熟睡之中,心跳减慢,气血活动减弱,在天则为“少阴”,在临床上发热内郁水火之“伤寒”——“脉微细,咽欲寐”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后半夜,人由睡眠转入苏醒,由阴向阳转化,在天则为“厥阴”,在临床上发热,由“气分热”的大汗大渴转入“血分热”口干不欲饮但欲漱,热深厥亦深之“伤寒”——“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食之则吐(蚘)下厥利不止”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 “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吻合,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仲景借助“六时”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和自身临床经验,从时间和空间立论,以“六病时位”为框架,写成了《伤寒卒病论》。 例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分析:太阳,是“太阳为病”的省略。 之,结构助词,强调本条的纲领性。又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已完整句子变成了语义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并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常用的一种语法。 故“太阳之为病……”其意是说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再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既传为典型性“太阳病”。 此条明确“太阳病”的“病位”症候,又对“太阳病”的“病时”作了伏笔。那么“太阳病”的“病时”是何时呢?《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欲解时”其意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病时”是什么呢?——“从巳至未上”,实际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巳(“已”字当为“巳”字)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发热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必备条件。 3 《伤寒论》条文冠名“伤寒”者有93条,冠名“六病”者有162条。“伤寒”既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1),又是外感“六病”的原发证。换言之外感病若在“病时病位”上与“六病时位”相统一相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六病”(XX病);外感病若“病时病位”与“六病时位”不统一不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伤寒”。“伤寒”与“六病”是一个“时位”辩证过程。“时位”辩证,又称“两辩并治”,“两辩”即辩“病时”、辩“病位”。辩“病时”就是弄清病发“六时”的具体时间;辩“病位”就是弄清病发部位“寒热虚实”的具体状态。“并治”就是在“两辩”的基础上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伤寒论》“六病”各篇皆以“辩XX病(病时)脉证(病位)并治”为标题,《伤寒论》中的诸多条文都体现着这种程序。如:13条“太阳病(病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病位)者桂枝汤(并治)主之”。 “时位”证治的程序,能克服临床中的随意性。如:阴虚型再障贫血,感邪后出现下利乏力、心烦失眠、恶风脉弱、面色皎白、舌淡白,“病时”特点夜重昼轻。此病若单从“病位”辩治,最易辩为“阳虚”感邪下利,这是因为贫血掩盖了“阴虚”的面红、舌红等症状造成的。如果再从“病时”辩证就可发现,夜重昼轻不是“阳虚”感邪下利的“病时”特点,因而不能按“阳虚感邪”论治。“阳虚感邪”的“病时”特点是昼重夜轻,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实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说这种程序既有必要性,又有实用性。 4 本文对《伤寒论》“六病时位”作了简略论述,笔者认为当前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 2) 3) 4) 5) 参考文献: ⑴再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臧锦、臧东来)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增刊 作者简介: 臧东来,男,汉族,1947年出生。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 http://www./read.php?tid=10113 再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作者 摘要:《伤寒论》不论从“伤寒”一词看,或从《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伤寒论》本身的内容看,它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不仅名副其实,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此观点是错误的!造成错误观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关键词:《伤寒论》 六病 《伤寒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一向被誉为祖国医学经典名著,然而后世部分医家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持此观点,此观点不能正确继承《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甚至影响到对每个条文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必要与同道商榷予以澄清。 1、“伤寒”一词是对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肘后方》云:“贵胜雅言,总呼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千金方》引《小品》云:“伤寒雅士之辞,天行瘟疫,田舍间号耳”。《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天行病云:“此病方家呼为伤寒,而所以为外感病之总称,盖寒为天地杀疠之气亘于四时,而善伤人,非温之行于春,暑之行于夏各旺一时之比,是以凡外邪之伤者尽呼为伤寒。仲景所以命书名只取于此而已”。由上可见“伤寒”一词从先秦至晋唐都是对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 2、《伤寒论》产生的时代对象是严重的流行型热病。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一生处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正是诸军并起,政治动荡的时代。大乱必伴大疫,据史书记载自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15年间,常有大疫流行。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说疫气》中云:“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湖南通志名宦者》载:“张机,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机精解医药,民赖全活者甚众”。这些史料记载都说明,在仲景时代流行的所谓“伤寒病”应当是多种外感热病,并且大部分是严重的流行病和传染病。 3、“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六病”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确定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阙阴病”。为弄清“六病”皆对发热而言,还须作如下说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在《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典型的“太阳病”热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同样是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不大便胃家实”是“阳明病”热型的特点;“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也是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病”热型特点……据此可以看出《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六病之为病”的基础证,“六病”提纲只有对发热而言,才具有辩证诊断意义。 《伤寒论》共398条,其中言“六病”之条文占203条,可见“六病”辨证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从“病时”和“病位”上认识“六病”的实质,“庶可见病知源”,才能真正做到“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不仅确立了“六病”的“病时”和“病位”,还确立了狭义的“伤寒、中风、温病、风温、风湿”。从“六病”所描诉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已经包括了温病“卫气营血”各期所能出现的常见症状。从治疗手段和方法上《伤寒论》不仅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温阳救逆,还有辛凉解表,清气法、攻里法、清热解毒法、辛开苦降法、刺期门以泻血热法,其中许多方剂,如:白虎、承气、柴胡、枝子、泻心、陷胸、五苓、猪苓、麻杏石甘、竹叶石膏、复脉、葛根苓连、黄苓汤、黄连阿胶等方都被后世应用于临床治疗温热病,并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它并不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而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4,讨论: 4.1.1《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外感热病。汉代没有体温计,对“发热”体温的变化需要一个“他觉热”和“自觉热”的辩证。他觉热是病人体温升高,属于“发于阳者”;自觉热是病人体温不高,而自觉“上火”或燥热,属于“发于阴者”。外感病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好,其自愈周期是“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比较符合临床的。若“寒”字不更正为“热”字,此条的“发于阳者”就变成了实证、热证的“阳性病”,而“发于阴者”则变成了虚证、寒证的“阴性病”。“阴性病”六日愈,“阳性病”七日愈。这就违背了“阳病”易治,“阴病”难疗的客观实际。 4.1.2《伤寒论》第十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前者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后者言“无热恶热者,发于阴也”。前者为他觉热体温高,后者为自觉热体温不高。在《伤寒论》中凡言“身热”、“身大热”、“一身尽热”都是现今的“高烧”;“身有微热”、“身无大热”都是现今的“低烧”。“高烧”、“低烧”都是“病发于阳”的“他觉热”,而体温基本正常的病人言“上火”或燥热都属“病发于阴”的“自觉热”。 4.1.3体温高“发于阳”和体温不高“发于阴”的外感病,有“表证”时,都必须先表后里,“若下之过早”则容易造成“结胸”和“痞”证。故《伤寒论》131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过早故也”。 4.1.4他觉热“发于阳者”误治后,他觉热消失,身不热而烦者,《伤寒论》称之为“无阳”、“亡阳”、“阳绝于里”、“由阳入阴也”。并分别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麻子仁丸等方。这在27条、112条、211条、283条、286条、245条、247条、269条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4.2《伤寒论》书名“伤寒”是广义的,条文中归属的“伤寒”是狭义的。 广义的“伤寒”存在于“六病”之中,存在于狭义的“伤寒、中风、温病……”之中,广义与狭义是辩证的统一。为什么后世部分学者看不到它的广义性,只看到它的狭义性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宋代以后,某些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忽略了对“六病”病名的认识,在《伤寒论》中仲景对病名是有明确界定的,如第二条“名为中风”,第三条“名为伤寒”,第六条“名为温病”……那么“六病”病名是如何确定的?答案是:“六病”病名是由“六病”提纲条文本身的语句结构确定的,即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中间用“之”字形成特定的短语,如“太阳之为病”——即“太阳病”。“太阳病”的一般含义是:在“太阳”的时间里出现了发热的疾病,如同时具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则传为典型性太阳证。后世部分医家由于对“六病”病名没有从这个基点去理解,而武断的把“太阳病”解译为足太阳膀胱经,因而就看不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的共性,他们只看到条文中的狭义“伤寒”,这样就形成了《伤寒论》是专论寒邪为患的错误观点。 http://www.iiyi.com/med/thread-2127806-1.html 《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进行构建的,而三阴三阳又是《周易》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三极之道”相结合的产物。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几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必须认真对待,加以区分。 一、六病是对伤寒病(急性热病)的热型一种时间分类方法 《伤寒论》编排体例是按六病分篇,每篇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条首也多冠以“某某病”。六病皆有发热,其热型和病痛的时间是有特点和规律的。马氏[①] 认为“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伤寒论》中未提六病时,仅有六条阐述了六病欲解时。那么,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又是什么关系呢?姚氏[②] 认为:“其欲解时必然不在本时区而在另一时区,欲解时也不会是其本时,…且均在下一时区。”这种观点在临床上不能兑现。臧氏③]认为“太阳病欲解(xie)时,从巳至未上。…其义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从巳至未上,实际上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把解(jie)改读解(xie)虽可通,但有欠缺。马氏①进一步论证说:“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正如尤在泾[④] 所言:“申酉戍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戍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因此,某某病就是在六时的某一时段发病、显现、病痛加重以及欲解,就称某某病。仲景把对伤寒病(外感热病)由传统的以季节命名法,如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改变为以一天中的六时来命名是一种创举。这种用伤寒病的不同热型和发作的时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成为中医界千年谜案。 二、六时是一动态的自然天时 《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三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戍时,太阳才落山。《内经》说:“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三、六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证 日本人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既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近代许多医家多从之,并加以发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混淆了六病和六证两个概念,忽略了六时在外感热病分类上的重要意义。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之为病”是“太阳为病”的特殊表现手法。“之”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太阳为病”成为全句的主语。那么,“太阳”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它和太阳病、太阳证又是什么关系呢?太阳是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一。马氏①认为:“《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阴三阳名称的多指病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三阴三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样第一条就可以翻译为:表部感受了伤寒病,则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的太阳证。太阳证是典型的太阳病,是太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太阳病篇中凡是冠太阳病的其它方证都具有在太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恶寒。其中有表证的,有非表证,有热证的,有寒证的,有实证的,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太阳证相鉴别。同样,阳明证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潮(潮湿)热,不恶寒,反恶热。其中有里证的,有非里证的,有热证的,也有寒证的,有实证的,也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阳明证胃家实相鉴别。少阳证是典型的少阳病,是少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少阳病篇中凡是冠少阳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少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或寒热往来。其中有半表半里证,有非半表半里证,有热证,有寒证,有实证,有虚证,也有寒热错杂证,目的是要和少阳证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相鉴别。三阴病和三阴证也是如此。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六病、六证、六时、六位(三部)的讨论,弄清了仲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方法,以及六病在辨证论治过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思想,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将发挥重要作用。 [①] 马文辉。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57-259 [②] 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256。 [③] 藏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中医药研究,2001,17(3):2-3 [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00。 《伤寒论》“六病时位辨证”探究 臧东来①先生说:“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创立了“六病时位”的辨证方法。这一发现从中华文字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即先有日月,后有阴阳。最初的“阴”、“阳”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三阴三阳”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阳”又称“巨阳”,是专指中午前后的,……②”“《伤寒论》第3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是说“伤寒”或从“巳”时开始发热或从“未”时开始发热,都算“太阳”发热,因为发热,才有了“必恶寒…… ””③ “六病时位”的发现,对于深入学习研究仲景方证,揭开在《伤寒论》学习中的一系列谜团,从而更准确地应用仲景方证于临床,起到重大指导作用。 《伤寒论》中辨各篇脉证并治共398条。其中辨太阳病篇178条,辨阳明病篇84条,辨少阳病篇10条,辨太阴病篇8条,辨少阴病篇45条,辨厥阴病篇66条,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7条。为什么辨太阳病篇会有这么多条呢?除了太阳病的变证和坏病外,太阳病病发时辰的特殊性应是其基本原因。《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根据一年四季中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变化,列出六病的病发时辰简表如下: 节气 冬至 冬至 春分 春分 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