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三部六病臧东来先生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maqianzi 2014-11-18
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
           臧东来  
摘要:“六病时位”是依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学习研究《伤寒论》,通过“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内在联系,观察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从“病时”和“病位”的两个方面对“伤寒病”进行“寒热虚实”辩证治疗的一种方法程序。

关键词:《伤寒论》伤寒 六病  六时 欲解时 病时 病位 病程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东汉末年,“伤寒”肆虐,死者甚多,仲景立志习医而著《伤寒卒病论》,其论言简义奥,医理精深,对汉代以前医学做了高度总结,又对后世中医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被中医视为经典名著。但由于该书成书年代已久,几经传抄,数为变易,失漏误抄之处在所难免,使后世实习者再学习借鉴的同时,常以此为憾事。

虽历代前贤和当代医家再这方面做了很大贡献,有各种注书版本出现,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但由于注释并非出自仲景本人,后人为书做注者又各有不同的学识背景,其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偏悖。笔者在学习研究《伤寒论》以及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在理解“六病”的 “时位”上有着很大的不足与疏漏,故将“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一文发表于《中医药研究》杂志上,该文引起学术界诸多同道的共鸣,其中部分同志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就此增补新的内容,再次论证“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以进一步与同道商榷。
   “六病”与“六病时位”
1.1    “六病”
“六病”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或简称 “三阴”与“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在《伤寒论》中占又很大份额,粗略统计,《伤寒论》言“太阳、太阳病”者71条;言“阳明、阳明病”者60条;言“少阳、少阳病”者12条;言“太阴、太阴病”者 9条;言“少阴、少阴病”者46条;言“厥阴、厥阴病”者5条。共计言“六病”之条文203条,占《伤寒论》398条一半以上,因而认识“六病”的实质是掌握《伤寒论》的关键。
1.2    “六病时位”
为说明“六病时位”,首先要明白“病时”与“病程”的异同关系。“病时”是指病发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发展过程。“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包括天数、日期及转变)。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都有“病程”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六病时位”的基本框架是由《伤寒论》中的“六病”提纲条文配“六病”欲解时条文构成的。“六病”中的每一种病都具有自身不同于它病的“病时”和“病位”,其概况如下表:
六病    病时    病位
少阳病    从寅至辰上(3-9时)    口苦、粘(“咽”字当为“粘”字)干、目眩也。
太阳病    从巳至未上(9-15时)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    从申至戌上(15-21时)    胃家实是也。
太阴病    从亥至丑上(21-3时)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少阴病    从子至寅上(23-5时)    脉微细,咽(“但”字当为“咽”字)欲寐。
厥阴病    从丑至卯上(1-7时)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食之则吐(蚘)下厥利不止。
   《伤寒论》立论于“六病时位”
生物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与阳光形成了生存依赖的关系,具有分辨阴阳(昼夜)“两时”,调整作息的机能。时间与天气对生物的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内经》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杀之本也”。人类从分辨阴阳“四时”,到分辨阴阳“六时”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汉代没有钟表,天干地支的计时方法只有少数人运用掌握,相对大众的计时方法是“六时”,即日出前后、中午前后、日落前后、前半夜、深夜、后半夜。这就是“六时”的基础。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医生问患者几点钟开始发烧,能烧几个小时?患者回答:傍晚开始发烧,一直烧到深夜方退。所以说“六时”既是“天时”,亦是汉代临床的需要。
“六时”能反映人体生物钟的基本特征:人在夜间得到充分的睡眠后,晨起精深焕发耳聪目明,就像初生的日头,在天则为“少阳”,在临床上发热内有湿热之“伤寒”——“口苦”、“粘干、目眩”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候;中午前后,人的气血趋向于“表”,人的身心最为活跃,脉相对有力,在天则为“太阳”,在临床上发热风寒束“表”之“伤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日落前后,人的气血逐渐趋向于“里”,人的体力由兴奋逐渐趋于抑制,在天则为“阳明”,在临床上发热,由“表”入“里”热入气分或内有实热之“伤寒”——不恶寒“日晡潮热”、“胃家实”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前半夜人的气血趋向于“里”,人由逐渐抑制进入睡眠,在天则为“太阴”,在临床上发热内伤饮食外感暑湿之“伤寒”——“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或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到了深夜,人处在熟睡之中,心跳减慢,气血活动减弱,在天则为“少阴”,在临床上发热内郁水火之“伤寒”——“脉微细,咽欲寐”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后半夜,人由睡眠转入苏醒,由阴向阳转化,在天则为“厥阴”,在临床上发热,由“气分热”的大汗大渴转入“血分热”口干不欲饮但欲漱,热深厥亦深之“伤寒”——“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能食,食之则吐(蚘)下厥利不止”的患者大多病发这个时间。
“六时”与人体生物钟的吻合,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仲景借助“六时”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和自身临床经验,从时间和空间立论,以“六病时位”为框架,写成了《伤寒卒病论》。
例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分析:太阳,是“太阳为病”的省略。
之,结构助词,强调本条的纲领性。又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已完整句子变成了语义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并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常用的一种语法。
故“太阳之为病……”其意是说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再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既传为典型性“太阳病”。
此条明确“太阳病”的“病位”症候,又对“太阳病”的“病时”作了伏笔。那么“太阳病”的“病时”是何时呢?《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欲解时”其意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病时”是什么呢?——“从巳至未上”,实际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巳(“已”字当为“巳”字)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发热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必备条件。
   “时位”证治是“伤寒”与“六病”的辩证程序。
《伤寒论》条文冠名“伤寒”者有93条,冠名“六病”者有162条。“伤寒”既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1),又是外感“六病”的原发证。换言之外感病若在“病时病位”上与“六病时位”相统一相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六病”(XX病);外感病若“病时病位”与“六病时位”不统一不一致的《伤寒论》条文则冠名“伤寒”。“伤寒”与“六病”是一个“时位”辩证过程。“时位”辩证,又称“两辩并治”,“两辩”即辩“病时”、辩“病位”。辩“病时”就是弄清病发“六时”的具体时间;辩“病位”就是弄清病发部位“寒热虚实”的具体状态。“并治”就是在“两辩”的基础上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伤寒论》“六病”各篇皆以“辩XX病(病时)脉证(病位)并治”为标题,《伤寒论》中的诸多条文都体现着这种程序。如:13条“太阳病(病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病位)者桂枝汤(并治)主之”。
“时位”证治的程序,能克服临床中的随意性。如:阴虚型再障贫血,感邪后出现下利乏力、心烦失眠、恶风脉弱、面色皎白、舌淡白,“病时”特点夜重昼轻。此病若单从“病位”辩治,最易辩为“阳虚”感邪下利,这是因为贫血掩盖了“阴虚”的面红、舌红等症状造成的。如果再从“病时”辩证就可发现,夜重昼轻不是“阳虚”感邪下利的“病时”特点,因而不能按“阳虚感邪”论治。“阳虚感邪”的“病时”特点是昼重夜轻,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实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所以说这种程序既有必要性,又有实用性。
   讨论
本文对《伤寒论》“六病时位”作了简略论述,笔者认为当前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    对“六病”提纲条文只注意了“病位”症候的注释,忽略了对“病时”的研究,忽略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六病”纲领证的基础证。
2)    把“六病”欲解时条文错误地注释为病程后期欲愈的“欲解时”,因而出现大的偏悖。因为判断病势的欲解必须有“病时”欲愈的症候,作这样的判断,也只是判断欲愈的大略时期,而不判断具体时辰,因为“伤寒”,病发时辰是具体的,而病愈时辰则是不具体的。
3)    《伤寒论》第3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是说“伤寒”或从“巳”时开始发热或从“未”时开始发热,都算“太阳”发热,因为发热,才有了“必恶寒……”。若“已”字不更正为“巳”字,其后的“或未发热”就和时辰没有了关系,变成没有发热,没有发热就与“必恶寒……”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已”字不更正为“巳”字,与理不通,与临床不符。
4)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此条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具体的病位。那么“少阴病”的病位是什么呢?笔者根据“少阴”篇诸条的共性按着纲举目张纲必系目的原则提出“但欲寐”当为“咽欲寐”。《说文通训定声》云:“合目曰眠,眠而无知曰寐”。咽部有病痛痒不适则影响睡眠。咽部欲求无痛无知而安寐者称之谓“咽欲寐”。咽部病常发出吭吭、咯咯的清嗓音,或咳,或嚏,或呕。所以“少阴篇”的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半下散及汤、苦酒汤,皆治咽痛为主证;还有“干呕烦”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其人或咳或呕”的真武汤,四逆散,“咳而呕渴”的猪苓汤,“口燥咽干”的大承气汤,“膈上有寒干呕”的吴茱萸汤,四逆汤证皆冠名为“少阴病”。如282条“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283条“此属少阴法当咽痛”都证明咽部是“少阴病”的病位。
5)    少阳病的“咽干”当为“粘干”。因为“少阳病”主肝胆湿热,湿为粘腻之邪。湿热为病口苦粘干目眩是临床突显的证状,比“咽干”要确切的多。
参考文献:
⑴再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臧锦、臧东来)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增刊
作者简介:
臧东来,男,汉族,1947年出生。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
http://www./read.php?tid=10113

再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作者    臧  锦      臧东来   
摘要:《伤寒论》不论从“伤寒”一词看,或从《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伤寒论》本身的内容看,它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不仅名副其实,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此观点是错误的!造成错误观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关键词:《伤寒论》 六病  发热 伤寒  外感病学
《伤寒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一向被誉为祖国医学经典名著,然而后世部分医家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持此观点,此观点不能正确继承《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甚至影响到对每个条文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有必要与同道商榷予以澄清。
1、“伤寒”一词是对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肘后方》云:“贵胜雅言,总呼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千金方》引《小品》云:“伤寒雅士之辞,天行瘟疫,田舍间号耳”。《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天行病云:“此病方家呼为伤寒,而所以为外感病之总称,盖寒为天地杀疠之气亘于四时,而善伤人,非温之行于春,暑之行于夏各旺一时之比,是以凡外邪之伤者尽呼为伤寒。仲景所以命书名只取于此而已”。由上可见“伤寒”一词从先秦至晋唐都是对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谓。
2、《伤寒论》产生的时代对象是严重的流行型热病。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一生处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正是诸军并起,政治动荡的时代。大乱必伴大疫,据史书记载自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至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15年间,常有大疫流行。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说疫气》中云:“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湖南通志名宦者》载:“张机,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机精解医药,民赖全活者甚众”。这些史料记载都说明,在仲景时代流行的所谓“伤寒病”应当是多种外感热病,并且大部分是严重的流行病和传染病。
3、“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六病”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确定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阙阴病”。为弄清“六病”皆对发热而言,还须作如下说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在《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典型的“太阳病”热型;“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同样是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不大便胃家实”是“阳明病”热型的特点;“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也是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病”热型特点……据此可以看出《素问》热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六病之为病”的基础证,“六病”提纲只有对发热而言,才具有辩证诊断意义。
《伤寒论》共398条,其中言“六病”之条文占203条,可见“六病”辨证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从“病时”和“病位”上认识“六病”的实质,“庶可见病知源”,才能真正做到“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不仅确立了“六病”的“病时”和“病位”,还确立了狭义的“伤寒、中风、温病、风温、风湿”。从“六病”所描诉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已经包括了温病“卫气营血”各期所能出现的常见症状。从治疗手段和方法上《伤寒论》不仅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温阳救逆,还有辛凉解表,清气法、攻里法、清热解毒法、辛开苦降法、刺期门以泻血热法,其中许多方剂,如:白虎、承气、柴胡、枝子、泻心、陷胸、五苓、猪苓、麻杏石甘、竹叶石膏、复脉、葛根苓连、黄苓汤、黄连阿胶等方都被后世应用于临床治疗温热病,并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它并不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而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4,讨论:
    4.1或许有人问“六病”皆对发热而言,有悖于《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对此笔者认为当更正一字,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热(‘寒’字当为‘热’字)者,发于阴也……”。这样才符合仲景的一贯思想。其根据如下:
4.1.1《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外感热病。汉代没有体温计,对“发热”体温的变化需要一个“他觉热”和“自觉热”的辩证。他觉热是病人体温升高,属于“发于阳者”;自觉热是病人体温不高,而自觉“上火”或燥热,属于“发于阴者”。外感病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好,其自愈周期是“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是比较符合临床的。若“寒”字不更正为“热”字,此条的“发于阳者”就变成了实证、热证的“阳性病”,而“发于阴者”则变成了虚证、寒证的“阴性病”。“阴性病”六日愈,“阳性病”七日愈。这就违背了“阳病”易治,“阴病”难疗的客观实际。
4.1.2《伤寒论》第十一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前者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后者言“无热恶热者,发于阴也”。前者为他觉热体温高,后者为自觉热体温不高。在《伤寒论》中凡言“身热”、“身大热”、“一身尽热”都是现今的“高烧”;“身有微热”、“身无大热”都是现今的“低烧”。“高烧”、“低烧”都是“病发于阳”的“他觉热”,而体温基本正常的病人言“上火”或燥热都属“病发于阴”的“自觉热”。
4.1.3体温高“发于阳”和体温不高“发于阴”的外感病,有“表证”时,都必须先表后里,“若下之过早”则容易造成“结胸”和“痞”证。故《伤寒论》131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过早故也”。
4.1.4他觉热“发于阳者”误治后,他觉热消失,身不热而烦者,《伤寒论》称之为“无阳”、“亡阳”、“阳绝于里”、“由阳入阴也”。并分别应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麻子仁丸等方。这在27条、112条、211条、283条、286条、245条、247条、269条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4.2《伤寒论》书名“伤寒”是广义的,条文中归属的“伤寒”是狭义的。
广义的“伤寒”存在于“六病”之中,存在于狭义的“伤寒、中风、温病……”之中,广义与狭义是辩证的统一。为什么后世部分学者看不到它的广义性,只看到它的狭义性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是宋代以后,某些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忽略了对“六病”病名的认识,在《伤寒论》中仲景对病名是有明确界定的,如第二条“名为中风”,第三条“名为伤寒”,第六条“名为温病”……那么“六病”病名是如何确定的?答案是:“六病”病名是由“六病”提纲条文本身的语句结构确定的,即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中间用“之”字形成特定的短语,如“太阳之为病”——即“太阳病”。“太阳病”的一般含义是:在“太阳”的时间里出现了发热的疾病,如同时具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则传为典型性太阳证。后世部分医家由于对“六病”病名没有从这个基点去理解,而武断的把“太阳病”解译为足太阳膀胱经,因而就看不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的共性,他们只看到条文中的狭义“伤寒”,这样就形成了《伤寒论》是专论寒邪为患的错误观点。
http://www.iiyi.com/med/thread-2127806-1.html

 
《伤寒论》的六病、六证、六时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进行构建的,而三阴三阳又是《周易》的“一阴一阳之为道”和“三极之道”相结合的产物。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时位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几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必须认真对待,加以区分。
一、六病是对伤寒病(急性热病)的热型一种时间分类方法
《伤寒论》编排体例是按六病分篇,每篇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病治”,条首也多冠以“某某病”。六病皆有发热,其热型和病痛的时间是有特点和规律的。马氏[①] 认为“六病是和六病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伤寒论》中未提六病时,仅有六条阐述了六病欲解时。那么,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又是什么关系呢?姚氏[②] 认为:“其欲解时必然不在本时区而在另一时区,欲解时也不会是其本时,…且均在下一时区。”这种观点在临床上不能兑现。臧氏③]认为“太阳病欲解(xie)时,从巳至未上。…其义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从巳至未上,实际上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把解(jie)改读解(xie)虽可通,但有欠缺。马氏①进一步论证说:“六病时和六病欲解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反之,病时病情减轻则为病退,为欲解。这样六病欲解时就与临床实际一致了,也可使《伤寒论》的病时和欲解时得到合理解释。”正如尤在泾[④] 所言:“申酉戍时,日晡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晡;阳明病解,亦于日晡。则申酉戍为阳明之时,其病者,邪气于是发;其解者,正气于是复也。”因此,某某病就是在六时的某一时段发病、显现、病痛加重以及欲解,就称某某病。仲景把对伤寒病(外感热病)由传统的以季节命名法,如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改变为以一天中的六时来命名是一种创举。这种用伤寒病的不同热型和发作的时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成为中医界千年谜案。
二、六时是一动态的自然天时
《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三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戍时,太阳才落山。《内经》说:“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三、六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纲领证
日本人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既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近代许多医家多从之,并加以发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混淆了六病和六证两个概念,忽略了六时在外感热病分类上的重要意义。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之为病”是“太阳为病”的特殊表现手法。“之”字,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太阳为病”成为全句的主语。那么,“太阳”在这里是指什么呢?它和太阳病、太阳证又是什么关系呢?太阳是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一。马氏①认为:“《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阴三阳名称的多指病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三阴三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样第一条就可以翻译为:表部感受了伤寒病,则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的太阳证。太阳证是典型的太阳病,是太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太阳病篇中凡是冠太阳病的其它方证都具有在太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恶寒。其中有表证的,有非表证,有热证的,有寒证的,有实证的,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太阳证相鉴别。同样,阳明证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潮(潮湿)热,不恶寒,反恶热。其中有里证的,有非里证的,有热证的,也有寒证的,有实证的,也有虚证的,目的是要和阳明证胃家实相鉴别。少阳证是典型的少阳病,是少阳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少阳病篇中凡是冠少阳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少阳时发病的特点,热型为发热或寒热往来。其中有半表半里证,有非半表半里证,有热证,有寒证,有实证,有虚证,也有寒热错杂证,目的是要和少阳证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相鉴别。三阴病和三阴证也是如此。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六病、六证、六时、六位(三部)的讨论,弄清了仲景对外感热病的分类方法,以及六病在辨证论治过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思想,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将发挥重要作用。
[①] 马文辉。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57-259
[②] 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256。
[③] 藏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中医药研究,2001,17(3):2-3
[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100。

《伤寒论》“六病时位辨证”探究 

   作者:李国栋
臧东来①先生说:“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创立了“六病时位”的辨证方法。这一发现从中华文字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即先有日月,后有阴阳。最初的“阴”、“阳”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三阴三阳”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阳”又称“巨阳”,是专指中午前后的,……②”“《伤寒论》第3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或巳发热,或未发热”都是发热开始的时辰,是说“伤寒”或从“巳”时开始发热或从“未”时开始发热,都算“太阳”发热,因为发热,才有了“必恶寒…… ””③
“六病时位”的发现,对于深入学习研究仲景方证,揭开在《伤寒论》学习中的一系列谜团,从而更准确地应用仲景方证于临床,起到重大指导作用。
《伤寒论》中辨各篇脉证并治共398条。其中辨太阳病篇178条,辨阳明病篇84条,辨少阳病篇10条,辨太阴病篇8条,辨少阴病篇45条,辨厥阴病篇66条,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7条。为什么辨太阳病篇会有这么多条呢?除了太阳病的变证和坏病外,太阳病病发时辰的特殊性应是其基本原因。《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戍。”根据一年四季中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变化,列出六病的病发时辰简表如下:
节气        病名        病时        病名        病时        病名        病时
冬至        少阳病        辰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冬至        厥阴病        卯        少阴病        寅        太阴病       
春分        少阳病        卯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春分        厥阴病        寅        少阴病        丑        太阴病       
夏至        少阳病        寅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夏至        厥阴病        丑        少阴病        子        太阴病       
秋分        少阳病        卯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秋分        厥阴病        寅        少阴病        丑        太阴病       

从表中可以看出,六病在一年四季中,太阳病的病发时辰每天都有三个,而其它五病的病发时辰每天只有一个。这是《伤寒论》中辨太阳病篇条文数量为最多的基本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印证了“太阳病,或巳发热,或未发热”的问题。因为其它五病,每天只有一个病发时辰,很明确,所以不用解释。唯独太阳病,每天都有三个病发时辰,因而伤寒论第3条着意说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已”字当为“巳”字。

辨析《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若定义此条之冠名“太阳病”为表部证,那么“或未(没有)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样的论定,就与医理不符,与临床实际也不符。从医理来讲,没有发热,怎么能有恶寒(全身怕冷)、体痛(全身疼痛)、呕逆(气上冲)、脉阴阳俱紧(举按俱紧)的表证呢?从临床来讲,凡表证见“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患者,体温必高。
再辨其它条: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等均没有阳明药,也不治阳明证,怎么能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呢?且阳明病为里热实证,怎么能用汗法呢?
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第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此二条,其实质为太阴证,为何冠名为阳明病呢?
第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与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此二条病机是一致的。205条之“心下硬满”,是为里虚寒凝,水停心下,所以心下满而硬;273条之腹满而吐,也是胃中有寒饮。此二条病机、病性、病位均相同,同为里虚寒证。那么为什么205条冠名为阳明病,而273条却为太阴病呢?
此类谜团还有许多,如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条与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病机相同,为何36条是太阳与阳明合病,而此条却是阳明病呢?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其病在里,病位在腹,此条若属太阴,理应腹满时痛。而桂枝汤证之病机、病位均在表部,那为什么此条冠名为太阴病呢?
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证是里部阳明实热证,少阴病是半表半里部虚寒证。此条之大承气汤证,为何冠名为少阴病呢?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调和少阳证方,此条为何列入厥阴篇。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为太阴虚寒证,吴茱萸汤中“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等也是太阴常用药,此条列入厥阴篇为何?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条少阴病,为何以吴茱萸汤为治?
其它条还有,不一一列举。
鉴于以上辨析,笔者认为《伤寒论》各篇中冠以某某病之条文,是记录了某某病的病发时辰。反应了在相同的病发时辰,病发的部位和性质因人而异;在不同的病发时辰,病发相同的病证,其病证表现也不尽相同的信息。人的体质类型不同,病发的时辰虽然相同,但是病发的部位和性质不尽相同。如在太阳的时辰上可以病发太阳寒实麻黄汤证、厥阴虚寒桂枝汤证、少阳实热白虎汤证;在太阴的时辰上可以病发厥阴虚寒桂枝汤证;在少阴的时辰上可以病发阳明实热大承气汤证……。在不同的病发时辰上病发相同的病证,其病证表现也不尽相同。如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与少阴病大承气汤证;阳明病吴茱萸汤证与太阴病吴茱萸汤证及厥阴病吴茱萸汤证等的症状表现都不尽相同。
《伤寒论》六病从时辰立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比如我们现在问病人的发病时间,不少人还是习惯于说:傍明时,半晌时,中午时,傍黑时,深夜时等等。古代没有钟表,以时辰记录病人病发的时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太阳的时辰上,人气在头、在表部。此时感邪致病,正气与邪相争,易发生表部证状,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等。若其人为少阳型体质,则邪气易聚于胸,可发生白虎汤证、麻杏甘石汤证、小柴胡汤证等。《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决定病发证型(病发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体质因素即内因,而不是外邪。外邪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有时外邪过重,外邪也可暂时成为决定因素。但是,随证而变的还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如少阳型体质的人,若突然感受寒邪过重,可发生表部寒实麻黄汤证,但会很快化热,转变为麻杏甘石汤证。《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此条同为误下,但是其变:一作结胸,一作痞。其变不同,就是因为人的体质类型不同,一为太阳型体质,一为厥阴型体质。
《伤寒论》的六证特点为:邪气在头,属太阳,则头项强痛、恶寒;邪气在胸胁,属少阳,则心烦懊憹、胸胁苦满;邪气在胃肠,属阳明,则胃肠干燥、大便硬;邪气在腹,属太阴,则腹满时痛、自利益甚;邪气在三焦,属少阴,则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咽痛而复吐利;邪气在荣卫,属厥阴,则消渴、气上冲、关节冷痛、恶风、手足不温。
弄懂了《伤寒论》六病与六证的确切含义,才能弄清六证的部位和性质,才能运用《伤寒论》“三部六病时位辨证”法于临证,才能打破千余年来学习《伤寒论》的桎梏,而宗法《伤寒论》的治学精神,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伤寒论》,使中医药的疗效彰显于临床。
注:①《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刘绍武先生的弟子。
②臧东来先生2001年7月13日与笔者的通信摘录。
③『再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臧东来作。
 
《伤寒论》不只是授人以矩,更是示人以法
病在太阳的时辰上,按常规应是太阳证。但特殊的人体素质,也可以病其它证,这是因人而异的。同理,病在其它时辰上,也可以病太阳证和与病时常规不相符合的其它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条是说病在太阳的时辰上,病发了少阴虚寒真武汤证。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第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此三条是说,病在阳明的时辰上,病发了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
希望同道斧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杏林孺子

感谢楼主的精彩发言。学习了。
对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未出现发热,但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外感是否必然有发热,是否恶寒必然带来发热,这是关键所在。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发热只是个先后过程,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
阳明病大承气汤证与少阴病大承气汤证不同理解为阳明时辰发病的大承气汤和少阴时辰发病的大承气汤也。
李国栋:
向各位同仁学习!
以下是个人看法,谨供参考
恶寒是由畏寒发展而来的。畏寒是表阳虚,恶寒是表阳郁,两者的性质不同。人体遭受寒邪侵袭,首先表现的是畏寒。畏寒是表阳受伤,阳虚怕冷,只有怕冷的表现而没有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症状。此时加衣覆被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怕冷;恶寒是经过了畏寒阶段,人体调动全身阳气于体表以抗寒邪。寒邪重,人体阳气不足于御寒而被凝滞于体表,则出现严重怕冷,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也不能缓解其寒,同时伴有全身疼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症状。恶寒与发热理应是同时发生的。临床没有见过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患者不发热。

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的特征是:汗出多、腹满痛、日晡所发潮热、谵语。

少阴病大承气汤证的特征是:口燥咽干、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痛,或六七日腹胀、不大便。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冠名问题最明显。阳明少阳合病,宜大承气汤,是无法解释的。少阳证禁汗、禁下,这是法则。而从时辰上认识合病,则很易理解。阳明少阳时辰合病,经过了三阴的时辰,理应有宿食。阳明属胃,胃中有邪气,阻碍胃气运化,则胃中食物停蓄,又经三阴时辰与少阳合病,则必有宿食。宿食损伤肠胃则下利,宿食内结,则脉见滑而数。

末代中医

我认为楼主有断章取意之嫌,以时辰与六经辩证牵强附会,很难令人信服。下面试举一例,望大家讨论:
我以前于一病人聊天,他说,我不能喝凉茶水,肠胃不好,啥时候喝了啥时候肚子疼,拉肚子。
请问楼主,这和时辰发病有何关联?
李国栋:
这位先生出口就是“断章取意”、“牵强附会”,想必是对《伤寒论》领会到家了?
本贴已经强调,《伤寒论》不只是授人以矩,更是示人以法。六病时辰病发疾病的特点是一般规律,而不是绝对规律。决定疾病的病发部位和性质的是人的身体类型即内因,而不是外邪。在太阳病时辰可以病发少阴证,在阳明病时辰可以病发太阳证,这是《伤寒论》原文所示。
您所说的喝凉茶水拉肚子,也是说这个人有特殊性,而不是说一般人喝凉茶水都拉肚子,您说是吗?有人喝热茶水也肚子疼,拉肚子。这就是《伤寒论》所示的“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的太阴型体质之人。也有人爱喝冰茶水,不拉肚子。这些都是个人的特殊性体质表现。
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就像有的朋友提出的问题:你那个“病发时辰表”在北极、南极怎么说?可是这位朋友没有想一想,我们是生活在北极和南极吗?《伤寒论》醒目的写着辨六病脉证,通篇都是讲六病,而全文找不到“经病”一词。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原义吗?
断章取义,就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对于学术观点,没有讨论的意义,一讨论就引发意气之争,这点我领教的多了。认为有意义,可以借鉴;认为无意义,可以扬弃。讨论所出现的局面,一般都是打口水仗。
 
太阳中风证,实是在太阳病时辰,病发了厥阴桂枝汤证。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厥阴。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是医生对病人体质类型的辨别。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和无热,当是指人用手触摸身体的感觉而言。邪束太阳,体表无汗温度高、甚或滚烫;邪郁厥阴,体表汗出温度不高、甚或手足逆冷。
《伤寒论》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风家,当指太阳中风即厥阴型体质者。此条印证了第7条:发于阴,当为发于厥阴。
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条再次印证了,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型体质的人;病发于阴,是发于厥阴型体质的人。虽然临床也有发于太阳,误下而成痞者。但此患者不应是太阳型体质的人,而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太阳证。发于厥阴误下而成结胸者,此患者也不应是厥阴型体质的人,而应是体质较平和的人偶感厥阴证。因为太阳型体质的人,太阳部位正气偏盛。太阳正气的偏盛,是由阳明正气充养的。若下之,邪热入里,必作结胸,没有作痞的理由。厥阴型体质的人,太阳正气偏衰,是因阳明正气不旺,若下之,寒邪入里,必作痞。
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为阳明体质者感受寒邪,在太阳病时病发了里热外寒表里俱实的太阳阳明合证。
阳明体质者阳明正气偏盛,感受寒邪时,寒邪束表,里气也被郁,因其里气偏盛,不能受郁,郁则即刻化热,形成“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的阳明证征象。
如《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数急为阳明征象。“脉浮而动数”,其义同“脉数急”。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也是阳明征象。微盗汗出,系目合则汗。里热熏蒸邪热上壅致使头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所以头痛,邪热外迫则微盗汗出。
阳明病证,本应不恶寒,而反恶寒者,仲景明示,是表未解。表里同病,当先解表。医反下之,阳气内陷。客气动膈,短气躁烦,是邪客少阳。心下是胃脘部位。心下因硬,则为结胸,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阳之邪热皆陷结心下,成为结胸病。此为误下之变证,病势沉重,只得以大陷胸汤攻逐水饮,泻热破结。
林泉:
可以感觉到楼上对经典烂熟于心。但不知“厥阴桂枝汤证”如何理解?
李国栋:
承蒙有赞,真不是对经典烂熟于心。30多岁才开始读医,而且初学时多年,还不是以《伤寒论》为主。凭其时的记忆力,是不可能把经典背熟的。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把《伤寒论》条文的病机病理弄清楚。虽然熟背经文,足可以成为一名好中医,甚至可以成为一代名医。但是,只有从病机病理上读懂经典,才有可能继承好经典的精神实质,才有可能把经典的精神发扬和发展。
厥阴为三阴之表,功能主阖;太阳为三阳之表,功能主开。一阴一阳司人体表部的气化功能,则开阖有度,人体气血在表部循行通畅,则表和无邪。若厥阴荣气弱而致使腠理不阖,就会汗出不止,人体气血在表部循行失常,出现荣弱卫强的桂枝汤证。凡属于荣卫失和的病证,皆属于厥阴病证。如当归四逆汤、八味肾气丸等。
个人看法,谨供参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134条之病证,实应表里同治,其病机病理不能先解表。
举近案一例,似能体会其病机病理:
患者女,27岁,2009-7-22上午9点40初诊
门诊病历记录:患者咽痛,悬雍垂有血丝不红肿,恶寒,发热,测体温38℃7,头疼,头蒙,有食欲能食,不渴,两颧部略嫩红,舌苔白、脉右寸浮数似滑、两关尺弦
辨证:外寒里热
处方:麻杏甘石汤加桔梗、大枣
方药:生石膏30、麻黄10、桔梗4、杏仁7
炙甘草7、大枣2枚(掰开)
四剂水煎服
煎服法:每二剂药用水12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分二次温服。
《伤寒论》六病名的病时概念
读《伤寒论》条文:
“120.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139.太阳病,二三日,…248.太阳病三日,…124.太阳病,六七日…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37.太阳病,十日以去,…301.少阴病始得之,…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299.少阴病六七日,…293.少阴病,八九日,…”
从上述条文中,可见太阳病、少阴病等,从始得之一二日,到十余日都有病程记录,那么“六病”始得之,得之当日是在何时?有没有记录呢?按理应当有。如果没有,那就不符合《伤寒论》作者对诊疗记录之严谨的态度。如果有,那么是在当日的何时呢?原文中的六病欲解时,就应当是答案。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太阳病欲解时,“欲解”之“解”的意思,应该是“了解、知晓”的意思。“太阳病欲解时”之意,应是要了解太阳病得之当日的时辰段,是“从巳至未上”,即凡在巳时至未时发病,就称作太阳病。这样理解,对于解读《伤寒论》就顺理成章。若以六病欲痊愈、解除的意思来理解六病欲解时,那么就很难与临床实际相符合。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的论点,与《伤寒论》实际精神相违。如果说六病欲解时,是六病欲痊愈时,那么为什么不说太阳证欲解时呢?
《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为什么不说“阳明、少阳病不见者,为不传”呢?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什么不说“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呢?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为什么不说“太阳病罢”呢?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为什么不说“无少阴病者”呢?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为胃气弱,当益胃气,怎么能用桂枝汤呢?应该用建中汤类才是。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阳明胃热津亏,用麻黄汤合适吗?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太阳病表有邪,与黄芩汤,不怕引邪入里吗?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更是难以理解,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阴阳俱虚竭,怎么能用大承气汤呢?
诸如此类的疑问太多,对于学习《伤寒论》是极大地束缚。
汉代没有钟表,以时辰记录病人始发病时,是简明之法。说《伤寒论》简易,“简”是简明,“易”是变易。《伤寒论》以论述病理之简明,论述病势之变易,从太阳证到少阴证,读之清晰明白。六病必含病时概念。不弄明白六病名的概念,不弄清楚“六病”与“六证”的区别,就很难读懂《伤寒论》的病理机制。
如果把“病”与“证”作为纲和目的关系,那么“病”应该能确定病位和病性,“证”才能从属于“病”。我们来读“太阳病”,太阳病的病位在哪里呢?太阳伤寒是表阳证,太阳中风是表阴证,太阳温病不在表部了(不能发汗)。那么“太阳病”既不能确定病位,也不能确定病性。再举一例,阳明病有大承气证,少阴病也有大承气汤证。所以,以“病”为纲,不能举目。对于冠名为“某某病”的条文,应该像猫版所说,需要具体条文具体分析。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属于少阳证,但更确切的说,应是柴胡证。少阳证的范围比柴胡证要大许多了。
我认为以“证”为纲,可以举目。比如太阳证,病位在表,病性属阳,太阳证下属有麻黄汤、葛根汤类证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也有以“证”为纲的含义。
很高兴与各位老师一起学习讨论。
伤寒论》中,病的概念是什么呢?千余年来,中医界内都认同《伤寒论》中的“病”是指病位,比如太阳病,是指表部,若以六经辨证来解,那就是指太阳经。可是以经络解伤寒,那就更复杂,经络理论诞生于刺灸疗法。我们还是从《伤寒论》中的方证疗法来认识病。《伤寒论》把人体病位分成“表、里和半表半里”三部,那么太阳病的概念是什么呢?这就要从太阳病的病位和病性来分辨。先看病位,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可以用汗法治疗,可以定为表部病;太阳温病不可汗下,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病。再看病性,太阳伤寒是用攻表法,可以定为表部实证;太阳中风是攻补兼施,只能定为表部虚寒证;太阳温病是用清法,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热病。说到这里,附带说句对《伤寒论》少阳病证的认识。表阳病可汗,里阳病可下,半表半里部位之阳病不可汗、下,只能清。所以,《伤寒论》里的少阳证不是只有柴胡证,还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芩汤证等。凡是阳热病证,不可汗下,只能用清法的,其病位就是在半表半里部,就是少阳证。这样分辨的结果是,太阳病,既有表部实证,又有表部虚寒证,还有半表半里部热证,病位与病性都不一致,辨析的结果是,太阳病包含了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等。那么太阳病的概念是什么呢?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看来是很难。不只是太阳病说不清楚,其它五病也说不清楚。《伤寒论》“病”的概念真是个谜。为了破解这个谜,臧东来先生专心致研,“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发现,仲景时代的历史背景特征有四:一、战乱纷繁。二、伤寒疫疾肆虐。三、文学上散珠文流行于世。四、六时六气之学盛行。根据这些特征发现,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创立了‘六病时位”的辨证方法。这一发现又从中华文字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即先有日月,后有阴阳。最初的‘阴’、‘阳’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三阴三阳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阳’又称‘巨阳’,是专指中午前后的,…”
发现了《伤寒论》的“六病时位”辨证方法,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病,《伤寒论》“病”的概念之谜是不是就解开了呢?
还有一点需要了解的:
厥阴病的病时“丑寅卯”与少阳病的病时“寅卯辰”为什么会在时辰上交叉呢?这是因为在不同节气的时间里,其具体时辰所反映的昼与夜的时差不同而决定的。比如在冬至时分,寅卯时天色未亮,那么寅卯时就是厥阴病时。在夏至时分,寅卯时天色已亮,那么在夏至时分,寅卯时就是少阳病时。如果承认“六病时”与时间有关,那么时间的概念就是昼与夜的交替运行变化。“寅卯”时可以属厥阴,也可以属少阳,就是昼夜交替运行变化的缘故。我们能认为在冬至时分的“寅卯时”病发了桂枝证,就是厥阴证,在夏至时分的“寅卯时”病发了桂枝证,就是少阳证吗?如果没有四季在昼夜之间的时差变化,怎么分辨寅卯时的厥阴病与少阳病呢?少阳病一定是在“寅卯辰”上“病愈”吗?实际上,我们的先贤是从日月运行的角度上、从大的周期上看时间变化,不同的日期、不同的节气、不同的年份,其时间变化都不同。这里的“时间变化”,是指昼夜的变化,也含有温差的变化之意。不同日期、节气、年份,在同一时辰上,其温差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弄懂六病“欲解时”,才能弄懂“六时”与“六病”和“六证”的关系,这样对于深入学习和领会《伤寒论》的生理、病理实质,大有裨益。下面列出“六病时”简表,仅供参考,欢迎拍砖。
节气        病名        病时        病名        病时        病名        病时        病名        病时
冬至        少阳病        辰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申        伤寒        酉戌
冬至        厥阴病        丑寅卯        少阴病        子丑寅        太阴病        亥子丑               
春分        少阳病        卯辰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申酉               
春分        厥阴病        丑寅        少阴病        子丑寅        太阴病        亥子丑        伤寒       
夏至        少阳病        寅卯辰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申酉戌               
夏至        厥阴病        丑        少阴病        子丑寅        太阴病        亥子丑               
秋分        少阳病        卯辰        太阳病        巳午未        阳明病        申酉               
秋分        厥阴病        丑寅        少阴病        子丑寅        太阴病        亥子丑        伤寒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热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此条之“伤寒”,是指“伤寒病”,而不是指“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者,其病位是在表,其病性是正盛邪实。此条之“伤寒”,其病位是在半表半里,其病性是虚实寒热错杂、厥热往复。“太阳伤寒”的病时是“巳午未”时,“伤寒病”的病时是“酉戌”时。然无论是“太阳伤寒”或“伤寒”,其“欲解时”都不是在夜半。此条佐证了太阳病之痊愈时,不是“太阳病欲解时”。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说先有发热,后有厥,即伤寒一二日就有发热,从一二日至四五日期间,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是指热厥。
此条佐证了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之“或已发热”的“已”字当为“巳”字。第3条应是或“巳时”发热,或“未时”发热,必恶寒。没有发热,就不当有恶寒。恶寒的概念是“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不解”。恶寒与畏寒不同,畏寒者,“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得解”。恶寒时邪气已经在体表生成;畏寒时邪气还没有在体表生成。这与“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是一个道理,发热是因为有邪气存在,邪气存在的反应是在“厥”上,“太阳伤寒”之邪气存在的反应是在“恶寒”上。
此条同时也佐证了“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是“从巳至未上”发病者,都叫作太阳病。



调神汤的临床应用

榆次区保和堂门诊部  臧东来
一、调神汤的由来及组成。
调神汤是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变化而来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方由: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人参10g 生姜10g切片 大枣10g挈  云苓10g  桂枝10g  龙骨15g  牡蛎15g  铅丹  大黄4-10g组成。
刘老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铅丹有毒龙骨又过于收敛,于是用石膏甘草代之,这样既安全又疗效可靠,故更名为调神汤。后因半夏、生姜、云苓常常缺少,不得已用炒苏子、川椒、车前子取代。
二、调神汤的适应症。
1、要想明白调神汤的临床应用必须先明白柴胡加龙牡汤的临床应用。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伤寒”屡现,不论是战争还是“伤寒”都会大量的死人,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使人焦虑烦躁、脏腑不和、肢体不适,出现诸多症候。据黄煌教授考证,张仲景是刘表军队中的一位名医,他就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患有“战争恐惧症”和“伤寒”恐惧症的。经验证,该方疗效可靠故而写入《伤寒论》。
    2、调神汤的临床应用
    2.1 颈椎病(骨质增生)眩晕背劳,上肢麻木、心烦失眠、口苦粘干、胸胁满、脉弦上鱼际。
    2.2 肩臂至手指酸痛麻木憋涨、头晕头疼、胸胁苦满、心烦叹气、舌苔白、脉沉弦上鱼际。
    2.3 雷诺氏证,手指遇冷苍白紫绀,局部冷麻疼痛,脉弦上鱼际。
    2.4 用力不当,俗称“闪腰岔气”造成的肢体痛不能转侧,脉弦涩上鱼际。
    2.5 痉挛性斜颈,张口困难、脉弦上鱼际。
    2.6 脑梗,轻度半身不遂,“腹动”微有胸胁满,脉弦滑上鱼际。
    2.7 小儿多动症,手足不自觉乱动,挤眉弄眼,鼓颌吮嘴,脉弦上鱼际。
    2.8 周期性麻痹,阵发性瘫痪,胸胁满,“腹动”, 脉弦上鱼际。
    2.9 痉证,肌强直或不能立即收缩,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脉弦涩上鱼际。
    2.10 腔管狭窄综合症,上肢酸困,疼痛麻木,头晕,心烦失眠,舌苔白,脉弦紧上鱼际。
    2.11 脊髓空洞症,肌萎,肩背酸痛,上肢麻木憋涨,温度感丧失,头晕心烦,口干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2.12 面肌抽动症,脉弦涩上鱼际。
   2.13 口眼歪斜久久不愈,胸胁苦满,“腹动”,脉弦涩上鱼际。
   2.14 局限性癫痫,半身或其中某条肢侧突然抽搐,麻木;或突然低头不语,数秒后又如常人,心烦,易怒,失眠,脉弦滑上鱼际。
   2.15 外伤后,破口难以愈合,脉弦紧上鱼际。
   2.16 甲状腺功能减退,手足冷,恶风怕凉,头晕头胀,胸满心悸,脉弦紧上鱼际。
   2.17 舌咽神经痛,咽喉或耳内短暂性剧痛,常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而触发,胸胁苦满,心烦,舌苔白或微黄,脉弦滑上鱼际。
   2.18 美尼尔氏证,头眩不敢转动,天旋地转,心烦心悸,胸满胃不适,恶心。口苦口干,苔白黄微腻,脉弦上鱼际。
   2.19 行走不稳,消瘦,舌苔白黄腻,脉弦滑上鱼际。
   2.20 颅内压增高,头疼头胀,咳嗽,或震动尤甚,或时见手麻,胃脘不适。脉弦滑上鱼际。
   2.21 大动脉炎,头目综合症(头晕头痛,目视不清),胸满,“腹动”, 脉弦上鱼际。
   2.22 半身汗或半脸汗出,呈阵发性,脉弦上鱼际。
   2.23 妇科痛经,小腹冷痛,白带多,便秘尿赤,头晕心烦,面红口苦,脉弦紧上鱼际。
   2.24 缩阴证,妇女会阴回缩,小腹隐痛,头晕心烦,口干,时而心慌,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2.25 阳痿属上热下寒,痰湿不化,头晕心烦,口干,脉弦滑上鱼际。
   2.26 遗精,头晕失眠,脉弦上鱼际。
   2.27 焦虑症,手指麻木,胃中空虚或腹痛,舌苔白,脉弦紧上鱼际。
   2.28 恐怖症,或汗出,或恶心,或心悸震颤,手麻,脉弦上鱼际。
   2.29 嗜络细胞瘤,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心烦,胸满气短,头晕头痛或腹痛呕吐,手足厥冷,口干苦,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2.30 奔豚证,阵发性胃脘部悸动,胸满,“腹动”,脉弦涩上鱼际。
   2.31 更年期综合症,阵发性心烦,气上冲,冲侧全身烘热而汗出,头晕心烦,舌苔白黄微腻,脉弦滑上鱼际。
   2.32 低血压,头晕,手足厥冷,脉弦紧上鱼际。
   2.33 鼻衄,时有头痛,烦躁失眠,舌苔白腻,脉弦上鱼际。
   2.34 心脏神经官能证,阵发性心悸心烦,脉弦涩上鱼际。
   2.35 心肌炎后遗症,心悸,胃中不适,易惊,失眠,脉弦上鱼际。
   2.36 早搏,头晕头痛,胸满胁痛,口干苦,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2.37 便秘,头晕心烦,脉弦上鱼际。
   2.38 痔疮,面白,胸满,“腹动”,脉弦上鱼际。
   2.39 脉管炎,患侧肢冷疼痛,脉弦滑上鱼际。
   3、调神汤应用须注意区别的几个问题。
   3.1 调神汤的“弦上鱼际脉”是双弦脉上鱼际而不是右尺长弦脉。右尺长弦脉是调肠汤的应用指征必须区别对待,区别应用。
   3.2 调神汤的“脉弦上鱼际”要和长脉相区别。长脉下出尺上过寸(上鱼际有脉),但脉体不弦,和缓有力,是健康脉的表现。
   3.3 调神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区别是:寒多于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比较好,反之热多于寒,则用调神汤比较好。
   3.4 应用调神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时,若大便干结,大黄量要大些;大便不干,大黄用量要小些;大便正常亦要用小量的大黄,这是调理的需要,因为小量大黄与姜同用有辛开苦降的功用,小量的大黄有活血的作用。
   3.5 应用调神汤最主要的腹证是胸胁苦满和“腹动”,若“腹动”亢进而无胸胁苦满证时,应当用桂枝调神汤。
     以上汇报是个人学习应用的一些体会,由于水平有限,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正。


“提倡六经辩证可以避免纷繁的脏腑辩证、诡异的五行、个人的故弄玄虚,可以让中医处方相对统一,有更好的重复性,也便于后学。”这样认识很好。

《伤寒论》三部六病辨证,在理论上具有简明性,在方证上具有规范性,在临证上具有可重复性,昭示中医大道至简的原理。仲景对五行、经络等理论上的研究,也涉猎不深,在伤寒论中,对五行和经络的论述,只是偶有提及或一带而过,其主要论述的内容,就是脉证。辨证方法是先辨病位,再辨病性。病位分三部,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病性分四性,即寒、热、虚、实。病性由六病涵盖,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全论以阴阳为纲。学习《伤寒论》,要走出经络的盲区,经络理论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但不适宜用经络理论作为指导学习伤寒论的理论基础,否则会感到《伤寒论》深奥难学。而以三部六病八纲辩证指导学习《伤寒论》,则简明易学。
伤寒论在六病的论述中,均有寒热之分,而在六证中,三阳证属实属热,三阴证属虚属寒,确定无疑。为什么“六病”与“六证”属性不同?据探讨,应该与“六病时”有关。即《伤寒论》“六病”的命名与“六病时”相关联。《伤寒论》主要论述由外感引发的寒、热性疾病,记录病发初始的时辰,以六病命名,具有时间性。六病欲解时,可以作为推论六病名具有时间性的依据。如果不这样理解,那么《伤寒论》诸多条文都将艰涩难读。参考文章:①臧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中医药研究,2001,17(3)
②马文辉。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57-259
③李国栋。《浅析伤寒论与六病时位辨证》2009.11太原﹒第一届三部六病论坛

《伤寒论》中“解”字的含义

《伤寒论》中“解”字的含义    
        读李国栋先生《伤寒论》六病名的病时概念”一贴,感到先生对《伤寒论》病时概念的探索难能可贵,但先生说:
      太阳病“欲解时”,“欲解”之“解”的意思,应该是“了解、知晓”的意思。“太阳病欲解时”之意,应是要了解太阳病得之当日的时辰段,是“从巳至未上”,即凡在巳时至未时发病,就称作太阳病。
      对此本人持有不同看法。查《伤寒论》一书,涉及“解”字约100处、条文70多条,没有发现其中有作“了解、知晓”解释的。按照训诂学“孤证不立”的原则,此说只能说是一家之言。
       在《伤寒论》中,除了100条小建中汤方后注:“ 内饴,更上微火消解”的“解”字,作“溶化”解之外,其余都是“除去,除,停止”之意,可以引申为“痊愈、解除”。兹将《伤寒论》中“解”字的用法略作如下归类:
一、叙述表证的解除情况:
1.表已解:
      如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2.表未解(不解):
      如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3.欲解:
      如110条“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4.汗出必解(当以汗解):
       如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25条“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5.衄解:
       如46条“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6.解肌:
       如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二、叙述里证的解除情况:
1.下之而解:
       如94条“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2.得屎而解:
       如148条“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3.在里不解:
       如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4.以下解之:
       如394条“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三、其他症状的解除情况:
1.大烦渴不解:
      如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发热不解:
      如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3.烦不解:
      如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4.身热,皮粟不解:
      如141方后注:“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
5.四肢拘急不解:
      如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
6.脉数不解:
      如257条“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
7.脉已解:
      如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四、疾病的解除情况:
1.伤寒:
      如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2.痞证:
      如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
3.太阳病:
       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4.六病解除时间:
       如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等等。
       综上可知,在《伤寒论》中除一处做作“溶化”解之外,其余都是“除去,除,停止”之意,也就是“痊愈、解除”之意。其中既有对表证或里证解除情况的说明;也有对症状或疾病解除情况的分析。
       李国栋先生把“太阳病欲解时”之意,说成是“是要了解太阳病得之当日的时辰段”,如此解释的不妥之处,一是把“解”字提到了太阳病之前;二是“得之当日”从原文无法体现。由此得出“即凡在巳时至未时发病,就称作太阳病”的结论,是缺乏根据的。
      以上观点,错误之处,恳请国栋先生及诸网友不吝指正!
很敬佩叔文老师细读伤寒,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六病时位的空间性学习,我经过了多年的迷茫,临证无法确定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痊愈时。《伤寒论》有关病证的条文,无一条明示六病解除时,就是在六病欲解时。《伤寒论》中“太阳病”一词有50多处提到,而“太阳证”一词只有一处提到;少阴病一词有40多处提到,而少阴证一词也只有一处提到。我们不能因为只有一处提到太阳证,而否认“太阳证”与“太阳病”的区别。叔文老师有没有确证病案统计,“六病”解除时,就是在“六病”欲解时?

太阳病之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麻桂各半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抵当汤证,等等,病位有表有里,病性有虚有实,其愈解时,都是“从巳至未上么”?

少阴病之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吴茱萸汤证,猪肤汤证,桃花汤证,四逆汤证,四逆散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大承气汤证,等等,病位有表有里,病性有寒有热,病体有虚有实,其愈解时,都是“从丑至卯上”么?
疑问不止以上这些,这些只是举例,比如还有“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同是吴茱萸汤证,又是属阳明,又是少阴病,又出现在厥阴篇,如何理解呢?
诸多疑问,严重影响了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不符合大道至简的道理。《伤寒论》“六病”看似复杂难解,若与“六证”结合来读,就能读出“六病”的命名其实是大直若曲,朴实无华。
对于“六病时位”的认识,不是我的发现。我是在2001年读专业杂志时,看到了我的师兄臧东来先生的文章: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对我启发很大,才开始了对“三部六病”学说的学习。我把该文中的一些段落摘抄于此:“为说明“六病时位”,首先要明白“病时”与“病程”的异同关系。“病时”是指病发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病程”则是为病后的发展过程。“病时”有着“病程”的特异性;“病程”有着“病时”的连续性(包括天数、日期及转变)。
“六病”都有一定的“病时”和一定的“病位”,亦都有“病程”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六病时位”的基本含义。
“六病时位”的基本框架是由《伤寒论》中的“六病”提纲条文配“六病”欲解时条文构成的。“六病”中的每一种病都具有自身不同于它病的“病时”和“病位”,
分析:太阳,是“太阳为病”的省略。之,结构助词,强调本条的纲领性。又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太阳为病”这已完整句子变成了语义未尽的主谓性词组,并充当全句的时间状语,这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常用的一种语法。故“太阳之为病……”其意是说在“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基础上再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个性,既传为典型性“太阳病”。此条明确“太阳病”的“病位”症候,又对“太阳病”的“病时”作了伏笔。那么“太阳病”的“病时”是何时呢?《伤寒论》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欲解时”其意是说:需要弄清、弄懂、弄明白“太阳病”这一称谓含有的“病时”概念。“病时”是什么呢?——“从巳至未上”,实际补写了“太阳之为病……”的“病时”。(臧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中医药研究,2001,17(3))

我接诊任何一位发热患者,都会问什么时间发烧的?患者一般都会说:半夜里,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昨天晚上,等等。有时候我会追问,确定是早晨?夜间没有感觉不舒服?患者回答说:确定,夜里起来小便时,没有觉得身上不舒服。也常有弄不清自己啥时候发热的。不知道您在接诊中,问不问发病的具体时间段?您认为《伤寒论》作者关于“六病”有没有病发时段的记述之必要?若有,那太阳病应该是在几时?若没有,作为医风严谨的医学大家,对发热疾病,不记录疾病始发时段,是不是缺憾呢?


为《伤寒论》作解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感谢叔文老师的指导意见,并诚望继续交流,多给予指导。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上述第4条之“太阳”所指,应是指病位;第48条之“太阳”所指,也应是指病位;而第36条之“太阳”所指,应是指病时,若是指病位,那么太阳与阳明合病,宜麻黄汤就无法理解。可见“太阳”与“太阳病”之所用“太阳”的语义并不相同。那么“欲解”与“欲解时”之所用“欲解”的语义就确定是同一语义么?《伤寒论》中凡并病中所用之病名均是指病位,凡合病中所用之病名均是指病时。如“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若是指病位,那么太阳病位有邪气,不解表而与黄芩汤清里,此法合理吗?
所以,说“六病欲解时”,是弄懂“六病”之病发的时辰段,并不是没有原文根据。只有这样认识,才能弄懂吴茱萸汤又是“属阳明”、又是“少阴病”等诸多迷茫问题。
“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
数百年来,中医学者都认为《伤寒论》的“六病”欲解时,就是“六病”欲愈时。果真是这样吗?笔者无法从临证中找到确切答案,对“欲解时”迷茫多年。终于在认识了“六时”的概念后,了解了“欲解时”的含义。
以“太阳病欲解时”为例。太阳病欲解时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从“巳”至“未”的时辰上,发病了,就叫作太阳病。如《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此条中的“已”字当为“巳”字。若为“已”字,则“未”发热,没有发热,那么“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就变得与医理不符,与临床实际也不符。
我们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服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证明“太阳中风证”有一服即愈的,临床更有大量实例证明有“一剂知,二剂已”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更服后,有汗出病愈的。若“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按一日6个时辰算,半日许三个时辰已经过去了,就算一服时是在巳时,半日许太阳时已经过去了。“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24小时观之,观之什么呢?观之病愈与不愈。“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更作服,仍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太阳病的“欲解时”怎么理解呢?是从一服起,到更服,到更作服,到服至二剂、三剂,都是要待到太阳时段的“巳午未”时才能“欲解”吗?很难理解!在临床上,桂枝汤证什么时辰都可以病愈,只要用桂枝汤发汗,汗出必解。
我们再辨太阳病的病位和病性。先辨病位,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可以用汗法治疗,可以定为表部病;太阳温病不可汗下,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病。再辨病性,太阳伤寒是用攻表法,可以定为表部实证;太阳中风是攻补兼施,只能定为表部虚寒证;太阳温病是用清法,只能定为半表半里部热病。说到这里,附带说句“三部六病”学说对《伤寒论》少阳病证的认识。表阳病可汗,里阳病可下,半表半里部位之阳病不可汗、下,只能清。所以,《伤寒论》里的少阳证不是只有柴胡证,还有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芩汤证等。凡是阳热病证,不可汗下,只能用清法的,其病位就是在半表半里部,就是少阳证。这样分辨的结果是,太阳病包含了麻黄汤证、葛根汤证、桂枝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等,既有表部实证,又有表部虚寒证,还有半表半里部热证,病位与病性都不一致。那么太阳病的概念是什么呢?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吗?看来是很难。不只是太阳病说不清楚,其它五病也说不清楚。《伤寒论》“病”的概念真是个谜。
为了破解这个谜,臧东来先生“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发现,仲景时代的历史背景特征有四:一、战乱纷繁。二、伤寒疫疾肆虐。三、文学上散珠文流行于世。四、六时六气之学盛行。根据这些特征发现,仲景把一天看作一年,创立了‘六病时位”的辨证方法。这一发现又从中华文字的发展中得到印证,即先有日月,后有阴阳。最初的‘阴’、‘阳’首先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三阴三阳有大小先后之命名。如‘太阳’又称‘巨阳’,是专指中午前后的,…”
发现了《伤寒论》的“六病时位”命名方法,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六病”,《伤寒论》“六病”的概念之谜是不是就解开了呢?回答是,只有从时间的角度来认识“六病”,“六病”的概念才能清楚。
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热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此条之“伤寒”,是指“伤寒病”,而不是指“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者,其病位是在表,其病性是正盛邪实。此条之“伤寒”,其病位是在半表半里,其病性是虚实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太阳伤寒”的病时是“巳午未”时,“伤寒病”的病时是“酉戌”时。然无论是“太阳伤寒”或“伤寒”,其“欲解时”都不是在夜半。此条佐证了太阳病之痊愈时,不是“太阳病欲解时”。
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说先有发热,后有厥,即伤寒一二日就有发热,从一二日至四五日期间,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此厥是指热厥。此条佐证了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之“或已发热”的“已”字当为“巳”字。第3条应是或“巳”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没有发热,就不当有恶寒。恶寒的概念是“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不解”。恶寒与畏寒不同,畏寒者,“增衣覆被或近火取暖,其怕冷得解”。恶寒时邪气已经在体表生成;畏寒时邪气还没有在体表生成。这与“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是一个道理,发热是因为有邪气存在。“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厥”上;“太阳伤寒”之邪气的存在,是反应在“恶寒”上。此条同时也佐证了“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是,“从巳至未上”发病者,就叫作太阳病。
弄懂了“太阳病欲解时”的病时概念,就明白“三部六病”学说是打开《伤寒论》之门的“密匙”,就会发现《伤寒论》其实是最朴实的经典之作,就不会再有艰深难读、望书兴叹之感慨。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3  三阴三阳是一个与空间病位相关联的概念
  3.1  三阴三阳的三部定位  古人认为六气的运行要有一定路径、经界,在不同的时间六气所主的空间位置是不同的。《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空间病位观,却否定了“经络病位”和“六经传变”观,确立了表、里、半表半里的三部病位观。《伤寒论》中众多单独使用三阳三阴名称的多指部位、系统而言,如太阳受之、太阳中风、太阳初得病时、太阳随经、阳明内结、转属阳明、属阳明、阳明居中主土、转系阳明、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属少阳、转入少阳、系在太阴、太阴者、太阴中风、太阴为病、属太阴、少阴汗、厥阴中风等。三阳之气,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这在《伤寒论》中是很清晰的。《伤寒论》在三阴主位上并不十分明了,把三阴统称里证是极不准确的,这对三阴定位造成了极大混乱。《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张景岳说:“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厥阴为合,居阴分之里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合者主入,枢者主出入。”这样,太阳为三阳之始,厥阴为三阴之末,一开一合,一入一出,阴阳相交,对立依存,同属表部。阳明为三阳之末,太阴为三阴之始,一开一合,一出一入,阴阳相接,对立依存,同属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沟通表里,联系内外,同属半表半里。
  3.2  六证的概念  六证是在六气所主的时间和部位发生病变所表现出的特异性脉证。六证即后世所谓的提纲证,它是六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病证的时位统一。《伤寒论》中有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等。六病的提纲证“××之为病”的脉证即六证。《伤寒论》六病的提纲证历来争议也很大,仲景的六证只是一个病时和病位的辨证,不具有病性特征。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一个病位在表、病时在太阳时的时位统一的特异性脉证,也可称为典型的太阳病。其他也然。
  3.3  六病和六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六病只有时间性,而六证不仅有时间性,还有空间性,是六病时位上的统一和特异性的脉证。六证是典型的六病,六病是非典型的六证。所以《伤寒论》六病的每一病中,各种各样的方证都有可能出现,它们或者仅病时、或者仅病位与六证一致。相反,同一方证,由于病时不同,表现是有差异的。如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时、少阴病时、厥阴病时表现是不同的,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猪苓汤证表现也是各异的。这对于准确辨识方证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同一方证由于时间不同,其表现是有差异的。
  4  合病与并病
  《伤寒论》以六病为体例的归类和划分外感热病的方法显然克服了以季节日数为体例的一些不足,同时也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大量的病证,病时横跨两个时段或几个时间段。仲景创立了合病、并病解决了这一现象。没有明显的六时特点的病证,仲景直称伤寒,或以其他病名来命名,如霍乱、黄疸等。
  《伤寒论》的体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论述太阳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合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主要论述太阳少阳合病。辨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病和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辨少阳病篇主要论述了少阳病及三阳合病,非常有次序。三阴病由于病时相互重叠,因而也就没有合病、并病一说了。
  5  临证举隅
  许某某,女,52岁,会计,2003年12月23日就诊。患者咳嗽气喘4月余,后半夜加重,不能入睡,痰白量多,口渴,饮水多,小便频,体胖,舌红、苔白而干,脉沉,经多家医院中西药反复治疗无效。后怀疑为间质性肺炎(未行支气管镜检查)。处猪苓汤6剂。2004年1月1日二诊,咳嗽减,但不明显,再详细询问病时,发现每日凌晨5~7时咳嗽加剧,吐出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小便失禁、出汗、气短、咽痛、胸痛、喝水后上逆,方用麻黄升麻汤合猪苓汤。2004年1月10日三诊,咳嗽气喘明显好转,胸不痛,早晨5~7时仍咳吐泡沫痰,痰黏难咯,多汗,去猪苓汤单用麻黄升麻汤加黄芪(知母10 g、黄芩10 g、玉竹10 g、白芍3 g、干姜3 g、天冬3 g、桂枝3 g、茯苓3 g、白术3 g、麻黄6 g、升麻6 g、当归6 g、五味子3 g、甘草10 g、桔梗3 g、黄芪6 g),共计服药1月余,诸证尽消。2004年9月18日又来诊,言愈后半年未发,近日出国旅游,下水游泳,劳累加感冒引发咳喘,他医予中西药治疗1月余,越发加重,方仍用麻黄升麻汤去干姜、桂枝,12剂而愈。
  按:本病例初误诊为少阴病咳嗽,方用猪苓汤,不效,后根据厥阴病时,处以麻黄升麻汤而收功,这就是《伤寒论》三阴三阳病时在辨证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其本质究竟是什么,争论了近千余年,许多观点都是后学者牵强附会的,实际上它的内容十分朴实,就是一个时位概念。六病讲时间,不涉及到病性,六证谈空间,时位统一,全凭脉证辨。三阴三阳就是一个时位辨证。搞清楚《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时位本质,有利于我们继承仲景宝贵的临床经验。
  (本文得到师兄藏东来指导审阅,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藏东来. 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 中医药研究, 2001, 17(3): 23.
有两个百度复制不了,只有网址:
1.    臧东来老师应用经方的经验管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02/19/464485_176711103.shtml
2.    试论_六病时位_是_伤寒论_的证治程序http://www.docin.com/p-267519200.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