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藏

 古今共享 2014-11-18

道藏

  【簡介】道藏(拼音:zàng)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有某些學者認爲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經而創制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現在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于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內容】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 ,內外丹著作,天文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編纂曆史】魏晉以後,道書日增,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 遐覽》已著錄道書六百多卷。 南朝劉宋時,陸修靜按 「三洞」分類,編《三洞經書目錄》,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是爲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 後孟法師按三洞四輔分類法編 纂《玉緯七部經書目》。 此後陶弘景又撰《經目》 和《太上衆經目》。到唐玄宗時已有3744卷。
  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開元(公元713 ─ 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經音義》。 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 》,總計3744卷(一說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采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 748 )诏令傳寫,以廣流布。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 。
  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重修《道藏》。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並用6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卷。張君房奉命主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稱作《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後他又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並采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甯年間增至5387卷,稱爲《崇甯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5481卷,並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爲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余卷。這些《道藏》 曆經兵火和元代的焚經,早已不存。現存者爲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曆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曆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诏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于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五千三百零五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爲《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續《道藏》爲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曆經數載,終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分類】道藏中的各種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三洞: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輔: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類:本文類 、神符類 、玉訣類 、靈圖類 、譜錄類 、戒律類 、威儀類 、方法類 、衆術類 、記傳類、贊頌類 、章表類
  【相關研究】由于道藏的內容太多,對一個人來說,通讀一遍都很難做到,因此至今這部書還沒有被充分研究。對道藏的研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首先是從科技史學家開始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來自于道藏。更有許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獻。(王朝網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