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无锡女孩张旖天凭借一篇颇具批判性的《我们执笔的意义》,在第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夺冠。媒体对此竞相报道的热潮尚未平息,时隔半年,张旖天在2011年1月又以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无论是作文比赛评委,还是读过张旖天文章的师长,对她的作品都有一个共识:“张旖天的文章胜在思想深度,而非文笔”。 这个女生爱自由,甚至有些散漫 日前,记者在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高三(9)班见到了张旖天。剪着短发、戴着圆圆的大框架眼镜、一身日系打扮的她很是符合当下流行的“森女”形象,张旖天笑着说,自己倒确实很喜欢所谓“森林系女孩”的生活态度:简单、自然、享受当下。 一聊起写作,眼前这个貌似稚气未脱的90后女孩内在的成熟即刻显现:“写文章最重要是思想,其他都是花架子,随便怎么搭。”张旖天告诉记者。她不待见郭敬明这类作家的书:“很多写青春文学的,虽然文笔好,但是没内容,只是无病呻吟的表达某种情绪,我不喜欢。” 从初中开始她就抛弃风靡校园的青春文学,改看严肃的文学作品,阅读让眼前这个小姑娘有着比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而朴实简练却又富含哲理,是张旖天最喜欢、也是一直在模仿的文笔风格。 中考前夕,学业压力让张旖天异常焦虑。史铁生讲述绝望的人需求希望的《我与地坛》启发了她,于是她每天都手抄《我与地坛》,抄了厚厚一本之后,整个人身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史铁生成了她最欣赏的作家。甚至她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轶磊都说:“张旖天现在的文笔越来越像史铁生了,文笔很平实,粗看文章觉得普通,但细细一品味就觉得很有味道。” 张轶磊这样评价张旖天其人:较之于同龄人,她更有想法和主见,老师、家长想要改变她的想法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这个女生爱自由,有时候甚至都有些散漫。” 张旖天的同窗好友高瑛提起她就笑了:“她不是那种典型好学生,因为她特能折腾,也挺情绪化的。”张旖天则补充:“通过折腾让自己成熟。”同时她也坦率承认:“我确实有很多怪脾气,跟其他同学不一样。” 的确,张旖天有着不同于大多数90后的爱好。比如说阅读方面,她爱看两类书,一是纯文学类,二是器物类。 胶片摄影是她的另外一个爱好。自从在箱底翻出爷爷的老式海鸥相机,张旖天就不时带着它出去转悠,而最常去的拍摄地点竟然是菜市场。这个女孩对摄影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菜市场是嘈杂人群最生活化的一面。其实摄影和文学是相通的,都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感悟。” 文科才女差点与保送无缘 张旖天爱思考的习惯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开始的家庭教育。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张旖天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张纯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自上世纪60年代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已经工作了整整51年。 “爷爷是搞教育的,我敬重他,也愿意听他的话”,张旖天说,放学回家后爷爷并不会给她“开小灶”补课,反倒是经常和她聊天。通过祖孙俩每天谈心的方式,张纯左潜移默化中成了孙女在文学路上的启蒙老师。 去年暑假张旖天在“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夺冠,欣喜过后,张纯左很快又陷入了惆怅。孩子很快要升高三,高考在即。而此时,高考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2011年高校招生启动后,带着张旖天的有关材料,张纯左奔走几所国内知名高校,为孙女争取“保送”或者“破格”录取资格。让他失望的是,这些高校的答复无一例外都是拒绝。拒绝理由大多是理科才有保送生,而文科没有,这让搞教育的张纯左不能理解:“我的孩子不是‘怪才’、‘偏才’,她的功课比较全面,写作文又有特长。难道国家只给理科生提供平台,文科生就没有任何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