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病老反复或是心身疾病

 tuzididie 2014-11-19

  天气转凉后,很多人食量增加,胃肠功能负担加重,再加上不规律饮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秋冬换季胃肠疾病的高发。然而,胃肠道又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一些患者因自身的焦虑、多疑和抑郁等心理因素,加上医患之间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胃肠道心身疾病的反复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据了解,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

  日前,在上海市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的第52期上海市社区健康大讲堂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仇剑崟主任医师指出,人的心身是统一的整体,躯体疾病影响心理健康,上海的一项研究发现,综合性医院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30%,甚至更高。同时,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躯体健康。“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一组躯体疾病,它们的发生、发展和防治都和心理因素有关。

  心身疾病涉及身体各大系统数十种疾病

  据了解,人类疾病中,介于心理与躯体之间的病就是心身疾病。这其中,一部分是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作用于躯体导致躯体得病,另一部分则是躯体疾病导致心理出现问题。比如,很多肿瘤就是一种心身疾病,许多人发现肿瘤后带来了抑郁和焦虑,导致自杀。而对典型的高血压来说,心理干预可减少服用高血压药物的量。

  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遇到紧张焦虑的状况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而司机、警察、记者、急诊科医生等患胃溃疡的比例也最大。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此外,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

  仇剑崟教授表示,常见的心身疾病可涉及消化、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数十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神经性皮炎、偏头痛等。许多研究也证明长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无助等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疾病,甚至增加癌症的患病风险。大量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的肿瘤患者与心理、情绪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精神创伤、不良情绪都有可能成为癌细胞的促发剂。

  据介绍,心身疾病的具体机理为负性情绪、不良人格、错误认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各内脏器官的功能,从而发生病理变化,引起疾病。对于这些病人,邱建英教授表示,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拥有平和的心理,通过构筑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对疾病有所帮助。

  经常感到沮丧、发脾气可能是心境问题早期信号

  据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有许多,包括不良作息习惯,如晚睡、熬夜、睡懒觉、睡眠不规律、伏案午睡、睡前不洗脸不刷牙等;不良饮食习惯,如不吃早饭、饱食、挑食、暴食、多食不健康食物、喝浓茶弄咖啡、常吃夜宵等。另外,不爱运动、饮酒过度、赌博、遇事急躁、好胜心过强、斤斤计较、嫉妒心过强等也容易招致心理问题。

  仇教授表示,许多患者都会问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早期表现,其实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性格突然变化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比如一些孤僻的人突然变得开朗,活泼的人突然变得内向,都需要提高警惕。

  此外,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疑心加重,情绪抑郁,兴趣减退,消极悲观,或者烦躁不安,莫名恐惧,容易担忧也都需要引起重视。还有,对人冷淡、疏远,躲避亲人并怀有敌意、寡言少语、喜欢独自呆坐、生活懒散、不遵守纪律,对周围人劝告不理睬、无故发火,都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而在身体信号方面,心理疾病也可导致出现持续疲劳感,疼痛不适多,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差,注意集中力下降,容易分心,胃口睡眠差等。

  一些企业员工在工作后常常感到头痛、头晕,这种症状是否也属于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仇教授对此表示,偶尔的头痛头晕不必过分紧张,但如果发生频度高,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就要予以重视。如果症状轻微,可能尚属于亚健康状态,只要调整减轻工作压力,工作之外,要学会放松,充分休息,饮食健康、适度运动,同时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有助于应对工作压力。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是建议请专业医生看看。

  仇教授提醒,过去人们多半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认知,不知道心理疾病是由脑部功能失调、心理、社会应激等多种因素造成。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心理疾病可以被有效地治疗。长期以来民间对心理疾病还存在许多偏见,使得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强烈的病耻感,甚至影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她指出,人生不愉快的事十有八九,自我调节十分重要,心理压力要排解,不良情绪更要及时渲泄。运动放松、兴趣爱好、旅游、向朋友家人倾诉都可以有效缓解情绪。尤其需要提出的是,良好的家庭、朋友支持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极其重要。

  五花八门“心理测试”大多不可信

  “测测你的真实心理年龄有多大”、“测测你的自卑程度”……如今,从网络到杂志,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心理测试题。参与后还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解读。对此,不少年轻人乐在其中,那么这些网上流传的心理小测试是否真的可信?

  对此,仇剑崟教授指出,进行网络咨询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解答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能够让咨询者相对完整地呈现他们的问题和困惑,那么这样的咨询会有一定的帮助。现在网络上也有不少心理小测试,许多带有娱乐性质,并非严格编制的测试工具,大家如果进行自我测试,对于结果一笑而过就可,不必太当真。“当然,我也看到网上有些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评估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但是,鉴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要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还是要去看专业医生,心理测验只是作为参考,它永远不能替代医生面对面的精神检查以及必要的其他临床检查。”

  那么有没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自测心理健康?仇教授介绍,有一些专业的自评量表可用于心理健康自测,如:贝克抑郁自评量表、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名医榜

  仇剑崟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主任医师

  中华精神科学会妇女精神卫生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青少年和成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失眠症等各类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婚姻家庭,学习工作等心理行为问题的调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