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 南京中医药大学

 johnney908 2014-11-19

    作者:吴承艳,吴承玉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教学、文献研究、临床工作70余载,精通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尤其对中医经典著作研究造诣精深,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许多重要论著,阐发了古医籍中的诸多理论精髓,揭示了经文中蕴涵的学术思想,从他对医理的诠释与探研便可见一斑。

1  独辟蹊径,阐发《内经》正气为本的发病学思想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分别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经王叔和在《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演绎及张景岳“冬伤寒邪,则病毒藏于阴分,至春夏阴气上升,新邪外应,乃变为温病”的注解,引发了历史上“伏气温病”的长期争论,给众多初涉中医经典之人带来无穷疑惑。吴老凭借其笃实精深的学识及对《内经》研究的深厚功底,独辟蹊径,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内经》正气为本的发病学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一般情况下,发病的决定性因素是正气不足或失调。若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则无从发生,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会发生疾病。所以《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成为后人论述中医发病学原理的原创性经典。吴老指出:“伤于寒与藏于精者,一以邪气言,一以正气言,立言虽异,其旨相通”,“不伤寒则不病温,不藏精则必病温,伤于寒,是由于不藏精,藏于精,则寒就无由伤”[1] 。认为伤于寒与藏于精“二者一而二,二而一,不是伤于寒是一回事,藏于精又一回事之谓[1]”。寥寥数言拨云散雾,使后学者豁然开朗。从吴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句经文虽出自《内经》两个不同篇章,但其精神实质均是强调正气与邪气在人体发病中的各自地位。“伤于寒”实则可理解为一切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而“藏于精”实则可理解为人体的正气,明了此意,则对“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中蕴涵的中医发病原理的基本精神了然若揭。

2  客观求实,科学认识五行的作用与价值 

    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医家引进哲学思想研究中医的成果和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中是被充分肯定和强调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吴老一生致力于《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倡导后学者科学认识五行作用与价值。他认为只有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内经》中五脏生理、病理及治疗法则的有关论述。

    吴老指出,五行的生克是以“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类比于五藏相互间的关系,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2]。例如:木类春生发陈,犹如水之生木,冬去春来,人身肝藏性喜条畅象之。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类草木”。反之,条畅太过,则肝气松驰,清劲之气,可以制之,犹如金之克木,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经此一解便易于理解。对于病理传变的解释,吴老认为若运用五行传克来说明,也更浅显而易懂,如他解释《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满,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这段论述疾病传变的经文时指出:“心痛为什么传而咳,咳又为什么传而为胁支满,胁支满为什么传而为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这一病理传变,。”因为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咳为肺病,胁支满为肝病,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为脾病。心病不解,传而为咳,是谓心火克传肺金的表现,传之于其所胜。所以一日转肺病而咳。三日胁支满者,又是肺病传肝见证。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这是肝木乘脾象征[2]。由此可见,所谓乘克,不但一脏受病,且能影响他藏相继而病。

    五行这一整套取类比象的理论学说,经古代医家引用到医学方面来说明人体生理方面的运行变化,病理方面的转归顺逆,并指导诊断与治疗,确有徵于理而不爽,计于事而有效的实际意义[2]。吴老强调,掌握五行学说,对诸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等的治法,以及培土生金、佐金平木、取坎填离、滋水涵木等法则,便可迎刃而解。使后学者认识到学好五行学说是理解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

3  细致入微,灵活看待《内经》营卫理论

    营与卫,是指营气与卫气,均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都以水谷精微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后世多遵《灵枢·营卫生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旨,认为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外卫而属阳,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据此医界对营卫的分布、循行、作用及所生病证等都有较为明确的区别。

    吴老认为:营卫二字,在《内经》、《难经》中有单提的,有并举的,看似头绪多端,难以系统,实则先后一贯,相互阐发。从营卫二字分言之,营有营养经营的含义,卫有卫固捍卫的意思,不过有时用以区别其表里,有时用以区别营养与捍卫的界限,便于掌握其实际情况的一种代名称而已[3]。所以有“以通营卫,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营卫留止”之论皆合之而言,而不强为分别,因此对营卫的特点及其分布、循行和作用等不应机械分开。《灵枢·痈疽篇》“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便是明证。《内经》中对营卫的阐述实是古人行文的简省章法,互文见义,当灵活看待[3]

    营卫俱由水谷所产生而同出异名,则其病证也相互关联,营所病的,卫亦无一不可病,卫所病的,同样营也都能病。对营卫病证的治疗法则,当然也是彼此具有相互关连,而不是两不相干的[4]。吴老引用了《伤寒论》桂枝汤证来证明营卫一气的理论是来自实践的。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著名方剂,但事实上,营卫不和者,固宜桂枝汤以调之和之,营和、卫不和,卫和、营不和者也同样可用桂枝汤以调之和之,这便是《伤寒论》“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卫气不和也,宜桂枝汤”的未言之意。据此吴老认为《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可以理解为:以其行于脉中的而言,则曰营,以其行于脉外的而言,则曰卫。自其内而言之,则曰营,自其外而言之,则曰卫。吴老对《内经》营卫理论精辟的阐发,让后学者顿感中医经典的别有洞天,领略到了《内经》这部经典名著所蕴含的深邃医理。

参考文献

[1]吴考槃.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浅析[J].探春学报,1986;4(5):25.

[2]吴考槃.五行与医学[J].辽宁中医杂志,1982;6(02):7-8.

[3]吴考槃.营卫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1964,4(10:1-4.

[4]吴考槃.医学求真[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