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叫了这么多年“姐姐”,你知道天津人为嘛爱叫“姐姐”、“二哥”?

 远望鱼香肉丝 2014-11-19

“姐姐”在天津是个特别吃香的称呼,下到十几岁小闺女,上到五六十岁的大娘,在天津都能被叫成“姐姐”。可能您有所不知,一句简单的“姐姐”,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饱含着天津人待人处事的智慧和礼仪。

 

  一句“姐姐”咱懂礼

  

  天津人讲礼数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门三分小”,所以“姐姐”使用范围会扩大化。您要是被比自己岁数大的人叫成“姐姐”,您还别不乐意,这一来是尊敬您,二来是跟您显得亲切,没拿您当外人,而且还有热情好客的感情在其中。

  

  至于“姐姐”该怎么区分,天津人管妙龄少女加个“小”字叫成“小姐姐”,上了岁数的则加个“老”字叫成“老姐姐”。无论是听者还是说者都不会觉得没大没小,特别自然。不过倘若要是省个字,直接叫“小姐”,那一定要遭斜眼了,估计连说者也会感到很不自在。旧社会时的“小姐”一词,在当代已经完全颠覆了那袅娜的良家妇女的形象,成了“失足少女”的代名词,这词可不能拿来叫天津的这群“姐姐”们。

  

  一句“姐姐”藏学问

  

  在社会交往中,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这种称谓理念早已在天津形成传统,所以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这种俩人还不认识就论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叫法有点不适应。

  

  天津人,尤其是做买卖的商贩,嘴都跟抹了蜜一样甜,这是商业行规的体现,和气生财。到了店铺,别管买不买,商贩都会热情地招呼一句:“姐姐,您了看点嘛?”不管什么时代,做生意和顾客打照面,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打招呼,究竟使用什么称谓,里面的学问可大着了。打个比方,比如十七八的一个闺女,周日陪着妈妈外出购物,到农贸市场买菜,娘儿俩都被小贩称为“姐姐”,管闺女叫“小姐姐”,管年长的叫“老姐姐”。母女俩相视一笑,都会觉得舒服受用。为嘛?闺女听后心里颇得意,觉得自己长大了,人家没管自己叫“小孩”,说明已然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妈妈那边就不用说了,更是开心,在外人看来自己和闺女跟亲姐妹似的,说明还很年轻。您说这菜还愁卖吗?“姐姐”这个称谓,可以说符合了各个年龄层次女性的心态,是多少年来智慧的结晶。

  

  此外,天津的女性长辈面对陌生的年轻女子,有时也称之为“姐姐”。例如:一位大娘领着三四岁的小孩逛街,路旁小摊散发着烤山芋诱人的香味,小孩吵着要吃。于是,六十来岁的大娘停住脚步,对盯摊儿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说:“姐姐,这烤山芋怎么卖?”其实大娘这声“姐姐”,是替小孩叫的。而绝非认为卖烤山芋的女青年比自己容颜还老。

  

  一句“姐姐”不犯忌

  

  有很多女性一些隐私不方便透露,比如年龄、婚姻状况、体重等等。特别是现在人们晚婚晚育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不熟悉的女性更是不能瞎叫。

  

  因此,在平常社交中,面对陌生的女性,在选用称谓时,天津人特别注意其婚姻状况,比如“嫂子”、“大婶”、“大妈”、“大娘”之类表示已婚的称谓,使用的时候特别慎重。在对婚姻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姐姐”这个词就成了最保险的称谓,您了出阁了是姐姐,还没出阁的也是姐姐,怎么叫都不犯忌。

  

  可能有的人就纳闷了,那为嘛要叫“姐姐”,不叫“妹妹”呢?在天津的社交礼仪中,对于年龄相仿的陌生异性,天津人习惯称“姐”不称“妹”,除了尊重之外,还显示大气与正派,规避了轻佻。您想如果一张口就“妹妹长”“妹妹短”的,疑似情语,听着就有点儿酸,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这位男士有其它“动机”。而且管对方叫妹妹,也得看人家愿意不愿意,而男士自谦地叫一声“姐”,让人家挑不出礼儿来,不落包涵。现在天津话的“姐姐”,已经从十五六的小姑娘,到四五十的中年妇女,全部涵盖在内。

  

  说完了“姐姐”,咱再说说“二哥”!

  

  天津人称呼男人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他们不像北京人见面叫大哥,岁数大些的称呼大爷。而是以“二哥”、“二伯伯”称呼,还非常亲切自然。

  

  一说,“二哥”的尊称源于对“武松”的“英雄崇拜”

  

  著名的民俗语言专家孙剑艺教授,是传说中打虎英雄武二郎的老乡。他说,小时曾请教老人:为什么到外面非得叫人家“二哥”,而不能叫“大哥”呢?老人说:“‘大哥’是孬话,是骂人的话”。问急了则说:“大哥是王八!”。

  

  《水浒传》描写武松有“景阳岗打虎”之壮举,为响当当的英雄,而其胞兄武大郎却因妻子秽行而窝囊被害,成为遭人耻笑的人物。这个故事的文化影响着民风民俗,因此在社会上尊称他人为“二哥”。

  

  一说,“二哥”称呼与“娃娃大哥”有关

  

  

  天津过去是津口,古时候当地人多以出海打鱼为生,出海很危险,于是就会拜求神仙保佑。天津有个“天后宫”,供的天后娘娘,据说保佑出海人的安全是很灵验的,所以门庭若市,香火鼎盛。国人拜庙,要求也是多多,这天后原来只是保佑出海人安全的,后来的职责却层层加码了,求子的任务也承担下来了。

  

  

  当时,新婚的夫妇结婚前,婆家要去“天后宫”拜求神仙保佑,为得是求一个布娃娃。这布娃娃求回家中,要压在新娘的枕头下面。这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让它充当家里的老大,把未来的灾难都顶了去。这样,新婚夫妇生出的头胎孩子,则排行为二。老二、老三对“娃娃大哥”必恭必敬,尊之为兄长,且辈辈相沿。数十年后,逢年过节,连老二老三的子女也对“娃娃大爷”叩拜行礼。

  

  据传,“娃娃大哥”留两撇小黑胡,衣着长袍马褂,戴着红顶瓜皮帽,端坐在玻璃罩子内。这个习俗一直从古代传下来。当然,这些属于封建迷信的东西在新中国建立后就消失了,可这叫“二哥”、“二伯伯”的传统却流传下来了。

  

  当然,天津还有很多像“姐姐”、“二哥”的这种称谓,这些都融合了商业文化的精细、移民文化的热情和市井文化的纯真,体现天津人的宽广胸襟和爽朗情怀,加之幽默元素的融入,使之成为了更具有深厚含义的“天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