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食盐会专卖?捞钱呗!

 汕头能率 2014-11-21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大家都还记得,河南一个餐馆老板因为跨区用盐被罚款,引发了大家很多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盐巴这玩意儿居然还不能跨区购买?事实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不太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在我国从古至今,很多时候盐业都是垄断在国家手里的;不但是我国,古罗马、印度也曾经实行过盐业专卖(印度是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的,圣雄甘地的反抗也有盐业专卖的因素在里面)。

众所周知,盐是人类的必需品之一。食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海盐、井盐、湖盐、矿盐。不管是从储量还是从生产规模来说,中国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产盐大国(那些动不动就疯抢盐巴的人,真的是情何以堪)。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盐巴,政府还要管制呢?

我们从古代说起。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的时候,齐桓公想打仗但是没钱,每天都着急得抠脑袋。这时候,管仲站出来了,他说:“没钱好办啊,咱卖盐巴啊!”

齐桓公说:“我们靠着乌泱泱一片大海,大街上到处都在卖盐巴,老百姓自己家也在晒盐巴,我们卖给谁啊?”

管仲说:“大王你傻啊?你下一个命令,老百姓可以自己晒盐巴,但是必须交给朝廷官员,由咱们来负责运输销售,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钱不就来了吗?”

齐桓公说:“管仲你傻啊,人家凭什么要给你啊?”

管仲说:“你有军队啊!不听话的你就罚款,就判刑,就杀头,谁敢不给你?”

对于管仲这种毫无廉耻的提议,齐桓公也是吓了一跳,然后开始深深佩服这一招,于是,齐国上下就开始了走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食盐专卖的邪路。国家是有钱了,当然,食盐价格上涨也是必然的。

秦统一六国之后,到处打砸抢,国家也算有钱;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也抢过一阵子,国家也还有点积蓄。于是,他们并没有走齐桓公的路子,允许官盐和私盐同时存在,老百姓爱买谁的就买谁的,公平竞争。

转眼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了。刘彻是一个喜欢打仗的孩子,打仗嘛,无非就是烧钱,打着打着国库就没什么钱了。刘彻突然想起来,齐桓公这一招不错啊,于是马上下命令恢复食盐专卖。凡是贩卖私盐的人,没收你的作案工具(生产销售全套工具),然后把左脚给你锁上一根铁链子,表示你是受到惩处的私盐贩子。

这样一来,汉武帝有钱了,打赢了匈奴,但是也苦了老百姓。他儿子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之后,也觉得食盐专卖实在是太过分了,于是召开了一个全国自上而下的大讨论,分析这个政策是不是合理(由此产生了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讨论的结果是,这个政策要不得,但是这个政策是他老爹制定的,如果废除了,老爹会很没有面子。于是,这个政策就一直持续了下去,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趁着改朝换代的机会,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废除了食盐专卖,改为收税。

从以上的分析大家就能看出来,凡是政府有钱的时候,食盐就可以敞开生产和销售,一旦政府没钱了(也可能是政府想多挣钱了),食盐专卖这玩意就粉墨登场。这个规律在后来屡试不爽。

三国两晋的时候连年打仗,自然是不能放宽松的,食盐一律由政府掌控。

等到大隋和大唐建国之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盛世,食盐可以私人经营了,政府不插手了。偏偏这时候来了安史之乱,把开元盛世积攒下来的一点家底都折腾光了,政府赶紧祭出食盐专卖的法宝。凡是贩卖私盐达到一定数量的,直接杀掉,当地的主管官员也要连坐。到公元778年,盐业收入达到了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多,食盐价格也上比安史之乱前上涨了36倍。

到了五代十国,又是乱哄哄的打仗,大部分政权都舍不得丢掉食盐专卖这么一块肥肉,那时候凡是贩卖私盐1斤1两,就可以就地正法(河南这位餐馆老板感谢政府吧,要是在五代十国,全家都杀光了)。

随后的朝代,皇上们也不管自己有钱没钱了,再也舍不得丢掉食盐专卖这个利器。相对来说,我们老赵家的宋代算是宽松的,砍脑袋的标准放宽到了10斤。到了明朝和清朝,对于私盐的管控就更加严格,政府从盐业上面获取的利润占据了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

关于清朝的盐业专卖,大家可以看看徐峥主演的电视剧《李卫当官》,里面描述得还算客观,和政府勾结的盐商各个都富得流油,一个小小的扬州知府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雍正要为年羹尧筹措平定西北叛军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李卫把盐业的走私、贪墨和拖欠的费用收缴回来,可想而知数额之大。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中国民国在抗战期间,也实行过食盐专卖,直到2002年,台湾完全废除了这项制度。

后面的事儿,轮不到我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