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人村的故事

 pengxq书斋 2014-11-22

新人村的故事

本期内容

《新人村的故事》

【片头导视】
【解 说】“三毛”的故事是旧上海很多流浪儿童的真实写照。
【同期声】高阿五:什么叫流浪,我自己也弄不清楚。
【解 说】历史把问题留给了新中国的建设者。
【同期声】林传富:陈毅市长决定就是要把上海的这个游民要解决好。
【解 说】新人村成为这些游民的新家园。
【同期声】戴元森:我到美国我不喜欢美国,我到台湾我不喜欢台湾,我还是留恋农场。

【解 说】
三毛是上海老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流浪儿童,旧上海的三毛整天在大街上游荡,晚上睡在垃圾桶里、饿了还会偷吃贴广告的浆糊。三毛后来成为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还拍了电影《三毛流浪记》。

【解 说】
三毛的故事就是旧社会很多流浪儿童共同的遭遇。高阿五老人原籍广东,父母去世后,只有六、七岁的他投奔了上海的姑妈,可是却在一次小意外中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同期声】高阿五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高阿五:家里面有人来吃饭,要吃饭叫我去栲老酒去,出去栲呢,七跑八跑因为(不熟悉路)别的地方要一转走错路了,那么这个一错呢,就是越走越远,回不去了。那么就开始过流浪生活了。什么叫流浪,我自己也弄不清楚,小人啊,吃一顿,饿一顿。当时住的时候呢,七跑八跑在外面,像大世界这儿。那么那边(铁窗)下面,过流浪生活了,就在会乐里,四马路会乐里,晚上睡睡觉啊,跑跑,在天蜍舞台。

【解 说】
《三毛流浪记》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它却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旧上海存在着大量的流浪儿童和无业游民。秦鹏岭老人是在旧社会父母双亡以后,沦落成一个流浪儿童的。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当时我父亲在上海天津路在一个服装西装做会计,那时候,他的收入能够养活一家人,包括我妈妈,我们兄弟两个还有个弟弟呢,三个。……后来嘛,我母亲死了,母亲是二十八岁死的。过了三年呢,父亲三十一岁也死了。父亲死了以后嘛,……没人抚养了。书也没有读了,失学了。


【解 说】
失学后的秦鹏岭被亲戚送去做学徒。由于在老板家里实在是苦不堪言,他就逃了出去,成为了流浪儿童。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过去叫学徒了,学什么生意呢?红帮裁缝……那么大概学了八个多月,实在苦得吃不消了。那么那时候人小啊,他也有一种反抗心理。不想做,就逃出去了,就流浪街头了。那么出去了以后呢, 1947年的冬天,冬天天冷呢,路有冻死骨。好多小孩子都死在那个马路上呢。

【解 说】
也就是1947年的冬天,秦鹏岭被收容进了国民党时期的难民难童收容所。当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时候,秦鹏岭还是个孩子,他见证了解放军攻克上海的战斗。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那么苏州河北边是解放军打过来的,苏州河南边是国民党坚守的。这个一段时间呢,我们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个子弹就在上面飞啊,耳朵飞过去了,确实打得很厉害。第一天打,第二天好了,没声音了。我们就到桥南去看了,过了四川路桥一看,国民党丢下来好多枪啊,弹药、帽子,很多很多,我们地上都拾的,手榴弹、子弹、枪都拾到的,不敢拿。

【解 说】
溃败而逃的国民党军队留下了枪炮弹药,也留下了一副烂摊子,其中就有游民问题。
电影《三毛流浪记》的结尾是1949年上海解放了,三毛也挤在人群中迎接解放军的进城。三毛笑了,因为他将不再流浪,因为他的命运将随之改变,

解放初期,上海的游民人数有15万之多。大量游民的存在,影响了新上海的城市形象,很多游民偷扒抢窃,行凶滋事,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百姓生活。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游民问题,就是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解 说】
这一段历史影像记录的是1949年底召开的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对游民收容改造的决议。
对于“游民”,解放初期政务院有明文划分,那些“失去其职业和土地,连续依靠不正当方法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满三年者”就被称为游民。游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往往都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依靠不正当的方式来谋取基本的生活来源。

【解 说】
林传富老人是解放初期接管大上海的南下干部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所在的民政部门是如何一步步处理游民问题的。

【同期声】 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陈毅市长决定就是要把上海的这个游民要解决好,第一步呢是搞疏散,就是疏散各个地方各个省来的一些当时逃难的,有的是讨饭的、有的呢是流浪的,就把这些人,疏散委员会把他组织起来,动员给他路费遣送回原籍,回家生产这是第一步。
【解 说】
从1949年12月到1954年年底,上海市政府的民政局和公安局等部门采取了联合行动,对游民进行了几次突击大收容,总共收容游民38000多人,这对于整顿社会治安、安定市民生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 说】
1950年2月6日,逃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残余势力对上海杨树浦发电厂等工厂企业和居民点进行了狂轰滥炸。为了保障集中收容的游民们的生命安全,维护非常时期的社会治安,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加大游民疏散的力度。

【同期声】 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1950年12月份当时这个陈毅市长呢就决定,把这个上海的游民解决掉。那么怎么解决法呢?上海没有地皮了,就派人到江苏去,到江苏苏北新丰联系,决定划了一块土地,当时是二十万亩,划给这个上海安排游民。

【解 说】
上海市民政局和苏北行政公署商定,把毗邻黄海、位于江苏省东台县也就是如今的大丰县境内的20万亩荒地作为上海游民的安置和改造场所,在这里建立新人村,把旧社会的游民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

【解 说】
秦鹏岭等老人的命运就是在那一刻彻底改变的,当时离开上海出发的情景,也一直印在老人的脑海中。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那时候大概(流浪)儿童一千四百多个,一批。3月18号,出发那天出大雨倾盆,3月份还冷呢。后来行李包都背在后面的,没有雨衣的,麻袋,顶在头上,挡雨一路走。
【同期声】高阿五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高阿五:陈毅市长就对儿童比较关心,他讲要把这批儿童撤到苏北去,让他们在那边好好地读书。这个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发的这个通知,把这批儿童就送到苏北去。

【解 说】
这是当年拍摄的历史纪录片,反映的就是上海的游民被遣送到苏北垦区的情形。【纪录片《新人村》片段——原片旁白和镜头)】
(上海劳动教养所里在准备着出发,一个全新的生活正在等待着他们。把挂包缝好,把背包背上,咱们要走了…………劳动改造,重新做人,建设新人村,在欢送大会上,民政局范玉林处长在鼓励大家,离开上海,抛掉旧习惯,旧生活,到苏北去建设光明坦荡的未来吧。)

【同期声】 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3月18号下午就组织四个大队,分批,以大队为单位,一批批上船了。那个船不是像咱这个什么客船了,就是那个什么敞篷的大船,上船以后就是第二天到了这个扬州,……从扬州到兴化这段路就靠背纤,就是咱们绳子拉船了,一步一步地拉,一直拉到兴化。

【解 说】
王本英老人当年是解放军卫生兵,朝鲜战争打响的时候,她积极报名去朝鲜战场,可却因为她丈夫是劳改局的干部,组织上让她跟随丈夫到苏北垦区去。急切想到朝鲜战场去的王本英,为此还跟丈夫大发雷霆。

【同期声】 王本英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王本英:所有结婚的东西全部摔掉,统统扔掉我发火。我讲我要到朝鲜去,我吵了没有用,怎么吵也没有用,哭也没有用,他们第二天就出发了。

【解 说】
当时只有十七周岁的王本英已经怀有身孕,她背着小背包一路跟着大队伍,踏上了奔赴苏北垦区的大船。

【同期声】 王本英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王本英:我从来没有坐过船,坐大船的时候没有吐,就是坐的小船,趴在那个船边上,那个脑袋就靠到水这个地方。我那时候(妊娠)反应了,什么东西都没有吃。也没有钱,我就拿军装去换,换了鸡蛋。那时候小嘛,也是瞎搞。反正没有人管我,就是住在那里。我到食堂里面,他们洗的大葱,没有东西吃就吃大葱,吃得嘴巴皮都掉了还要吃。

【解 说】
这里就是有着20万亩荒地的苏北垦区,在1950年和1951年期间,这里安置了12000多个的游民在垦区集体垦荒生产。同时还有上海公安局、法院移送过来的部分犯人在这里进行劳动改造。
游民来到苏北垦区,换了一个名称,叫作垦民。当年从部队和地方抽调的那批干部担任了改造游民的管教干部,林传富老人成为了当年新人村的第一任村长。

【同期声】 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不是有照片嘛有芦坝嘛,就是到那个新人村去,就是那个新人村的村长,一村呢就是上海这个儿童教养所,流浪儿童教养所。

【解 说】
解放初期负责游民改造的管教干部们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他们大多是离退休以后才返回了上海,安享晚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划定了很多人的人生和命运的轨迹。徐桂珍老人当年也是苏北垦区的一名管教干部,她和丈夫曾在战争年代相恋,在失去联系六年后,又在上海惊喜相逢。然而刚刚与爱人相认的徐桂珍,却要面临爱人即将接受任务赶赴苏北农场的现实。

【同期声】徐桂珍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徐桂珍:我说你去吧,安心去。我呢,肯定也要求去,和你在一起,你安心走吧。……我就领导加上发的津贴,把我们的草纸什么的,再加上我们部队发的那个大肥皂,这么长这么宽这么厚那个大肥皂,我给他两块,我说你到苏北去洗衣服去吧,不长的时间我会去的。去了以后,我就打报告了,领导讲,你不要去,那个地方苦。我说苦不要紧的,我不怕苦的,我们当兵的人还怕苦,我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解 说】
后来,夫妻俩先后来到苏北垦区,把他们的小家也安在那里,长期在新人村里从事对游民的改造工作。
【解 说】
那时不管是接受改造的游民还是在那里工作的管教干部,大家都已经把垦区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时王本英老人腹中的胎儿就降生在垦区,就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位小公民。

【同期声】 王本英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王本英:我到生的时候,也是我自己跑的医院去了,跑了有二里路……跑了去以后,那个护士长,我还不认识,我说快点,你快点呢。结果后来他马上就给我安排一个小草房,那个老百姓的房子都是草房。……结果一阵一阵疼,一阵疼得是受不了,最后羊水破掉了。医生马上跑来了,跑来消毒来不及就弄红汞把手消毒一下,她(孩子)就出来了。

【解 说】
这是一部纪录当年游民在苏北垦区垦荒劳动的历史影片。【纪录片《新人村》】
(干部带头砍着茅草,搭盖起临时的茅庐。小组会上,每个人都表示着自己参加劳动的决心。

【同期声】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第一个任务就是住的问题,毛竹、帐篷搭成一个帐篷,上面披好这个芦席,就是这么一排一排的。上面是芦席三角棚,这个我们住呢底下铺的草,潮湿,那个盐碱地生活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了。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我们都是这样,小孩子睡觉就像那个油条一样,一根一根一根放在那里,这个头这个脚,这个头这个脚,这么头脚头脚这样子,我们都是两个人一条被子,下面是草。……一个草棚就一百多个人好住。,你想想看。刚刚解放初期,什么物资都匮乏的。百废具兴啊,白手起家啊。

【 纪录片《新人村》 】
干部宣布明天起开始春耕了,农民热心地来教他们耕地,他们的眼睛不再偷看别人的口袋,而是面对春天的土地,他们用讨过钱,擦过受屈辱的眼泪的双手拿起了锄头犁耙,在这广大的土地上开荒播种,让麦子棉花在这里开花结果吧。)

【同期声】林传富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
林传富:我们山村有个大墩子,我们就在那儿种了菜,解决垦民吃菜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呢,还有的什么比较好的,出去抓鱼捞虾,那时候螃蟹多得很呢。抓鱼摸虾的调节生活。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那时野生的东西很多,特别蛇、乌龟,野兔比较多。……还抓那个乌龟,乌龟好吃的,分两种,一种是很臭的,臭乌龟用火烤来吃是香的肉,香乌龟去烤是臭的肉,相反的。这个摸索出来的。怎么烤啊,弄个砖头,一搁下面火一烤,那个地方到处是草,火一点就在上面烤,把乌龟背烤,烤焦了,这个乌龟肉一拉就拉出来了。

【解 说】
像三毛那样的流浪儿童高阿五他们因为年纪小,不需要参加建设垦区的劳动,所以都被安排在垦区的学校里读书。不过,那时的学校也是这些孩子们一块砖一块砖地建造起来的。

【同期声】 高阿五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高阿五:那么一边读书,一边在总机关这里盖学校,那么我们读书的话就到四岔河去搬砖头造学校。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那个时候搬砖头是没有工具的,那么这个裤子不是有两个脚嘛,两头一扎,那个裤筒不是好摆砖头了嘛。放在肩膀上,前面一个脚后面一个脚,那砖头塞在里面不是好走了嘛。这就是工具,每一只裤筒放三块到四块,多的放到五块呢,就放在肩膀上面一搁,搁了以后从河边走到工地,一次来回两里半路。

【解 说】
后来苏北垦区变成了国营农场,高阿五也在农场里长大成人,在农场里劳动就业。一开始他是农场的电话接线员,后来担任了电话修理工。

【同期声】 高阿五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高阿五:差不多1957、1958年,那个时候就是一把手了,电话、外线、机器全部修理。……什么地方需要就到哪里去。那么农场碰上台风上海堤,海堤是没有人的,刮大风下大雨上海堤防汛,这种地方特别是晚上,电话不通了。这根线刮掉了,电话不通了,怎么办?出发,脚踏车就踏出去,一跑就几十里,就在外面修。

【解 说】
秦鹏岭被送到苏北垦区后先是读书,后来由于垦区里缺医少药,组织上就送他进医训班学习。后来他回到农场,先做护理工作,不久就当起了赤脚医生。

【同期声】秦鹏岭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秦鹏岭:像现在讲就讲全科医生一样的,样样毛病都要看,不分什么像现在你到医院去看嘛,消化、内分泌,分得很清楚,我们那个时候,什么消化内分泌都要看的,心血管、脑血管都要看的。

【解 说】
曾经的流浪儿童高循洙也和秦鹏岭一样被抽调到医训班学习后,当上了护士。

【同期声】高循洙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高循洙:我嘛这个时候也从文工团就是抽到这个,那个时候叫医训班吧,到医训班里参加学习,学了八个月,八个月嘛医院也开张了。

【解 说】
解放初期,对游民的集中收容、安置和改造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正面和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也出现了一些误收、错收的现象,比如把一些城市摊贩、失业工人以及逃亡的国民党军官失散的子女等都作为了收容的对象。
戴元森老人的父亲过去是国民党军官,上海解放时,他父亲和全家人都去了台湾,而把他一人留在了大陆。当年还是中学生的他来到了上海寻找父母和家人,就寄宿在亲戚的家中。后来他主动去了公安局,交代了自己的身世,结果被收容进了劳动教养所。

【同期声】 戴元森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戴元森:我还是想(读书)深造自己,结果我是去不了。为什么去不了?因为那个时候不可能去,根本就是封锁的嘛。但是我就在那个情况下面,我什么坏事我都不做。我姑母家里开一个小胭脂店,叫我去批发货的时候,我帮他跑,我就是这样子。

【解 说】
戴元森被作为游民被遣送到了苏北垦区,也就是后来的国营农场。如今戴元森虽然对于当年被收容被遣送也深感无奈和不公平,但是农场的岁月对他来说并不是苦难的记忆,相反他还很留恋。当年他在农场里学会了电影放映的技术,成了农场优秀的电影放映员。

【同期声】 戴元森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戴元森:农场给我的机会,机会给你要自己掌握。我把电影机里面弄得很熟悉。所以,以后我出去放电影,人家讲声光俱佳,这个电影放出来效果就好,那么我就对这些就钻进去了,我别的东西没有想过嘛,我就想想这些东西。

【解 说】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关系紧张。尽管戴元森所在的农场领导头脑里也绷紧了阶级斗争的那根弦,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戴元森这样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儿子当成危险人物,相反对他还是非常信任的。

【同期声】 戴元森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戴元森:所以我觉得你对我放心,我更得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的确领导对我都好,没有一个对我错的,到生产队队长也好,干什么也好,都对我很好。

【解 说】
在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戴元森去了美国,探望了失散多年的父母亲和兄弟们。不过他并没有留下,没有移民。他回来了,回到了农场。

【同期声】 戴元森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
戴元森:我到美国我不喜欢美国,我到台湾我不喜欢台湾,到香港我不喜欢香港……我还是留恋农场。

【解 说】
解放以后,漫画家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解放记》和《三毛新生记》,在“三毛之父”笔下的三毛似乎永远也不会长大。而现实生活中那些曾经是流浪儿童和小小游民的“三毛”们在获得新生后,他们长大了,他们变老了,他们的过去也成为了上海的历史故事。

【解 说】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对游民的收容、安置和改造是解放以后对城市基层社会清理和重建的一个开端。从那以后,上海的城市形象和社会风气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在那个年代,马路上的乞丐游民几乎绝迹,城市的犯罪率也明显的降低,老百姓过上了太平和安全的日子。


【片尾大事记】
☆ 解放初期,15万游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上海的城市形象;
☆ 1949年底,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做出对游民收容改造的决议;
☆ 1950年,上海市民政局和苏北行政公署商定建立新人村;
☆ 1950年3月13日,第一批游民开赴东台;
☆ 1950年3月18日,第二批妇女、儿童、残疾三所收容人员2272人开赴东台;
☆ 1952年8月,苏北垦区改名为“上海农场管理局”;
☆ 1956年9月,改称“上海市地方国营上海农场”;
☆ 1974年4月,对外名称为“上海市上海农场”。

友情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