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郭生白伤寒六经求真第二编第五章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2

 johnney908 2014-11-24

 七 热喘

热喘是伤寒太阳病理过程中继发性肺炎。此证与伤寒有病因的本质区别。每发生于太阳表解之后。本证在其它热性传染病中也常有发生,而且其原发性过程也并不少见。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以上两条是继发于太阳表解后的热喘。太阳病发汗或下后,表证已解,未发生其它变逆。身无大热,汗出而喘,显然其热邪在肺。因发热而不恶寒,已不是太阳表证。因有自汗出,体温时而放散,所以身无大热。汗出乃因热邪在肺,体表调节机能代为经营散热,这是所谓肺主一身之表,肺与体表在生理上的关联。从身无大热汗出而喘,不恶寒,已知体表功能正常,已不是太阳表证。虽然太阳表证亦有发热而喘,但太阳表病之喘必发热恶寒而无汗。条文中不可更行桂枝汤一句,即是说不是太阳有汗之表证,不可用桂枝汤。无大热一句是区别于阳明病之喘,阳明病之喘有汗出亦不恶寒,然而阳明病因热邪在胃肠而有大热,所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已排除了伤寒太阳与阳明过程,乃是它病之热喘。

热喘证是肺的阳性病理过程。由于肺的功能特性,对病理物质的代谢出路,属于气体的通过呼吸,液体物质通过排汗与利小便,固体物质通过咳痰等方式。所以热喘的病理趋势,亦是向外,所以用麻黄利尿止喘,杏仁祛痰利肺,石膏清热,甘草缓急。唯麻黄走表可发汗,走里可利小便,随其病势而发生作用。杏仁之祛痰,能促进肺组织中的代谢物质从痰咳出。石膏辛能走表而清里热,可同发汗药发表热,亦可同清热药清里热。甘草以缓急迫之病势。此证,历代注家意见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是表既解而饮热迫肺;有的认为是上焦余邪未解;也有的说是表邪未尽的。唯张兼善说:仲景凡言发汗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证而已。但此一证已不是伤寒过程,而是继发热喘证。

麻杏石甘汤方:

麻黄56 杏仁50 石膏112 甘草28

上四味,以水1400毫升,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往昔注家对本方药物也颇有议论。有人认为:此证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似与证候相违。况且汗家不可重发汗,虚家服石膏呕利腹疼。这些言论粗看甚似有理但从本证病理看则不然。伤寒法则,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乃指麻黄汤与桂枝汤,非指麻黄一味。汗家不可重发汗是指伤寒过程,不包括它病。况且麻杏石甘汤并非发汗剂。虚家不可服石膏,指白虎汤而言。况且热喘为阳性病理过程,并非虚证。至于麻黄本身具有发汗与利尿两种作用。仲景越脾汤中用石膏,不必有大热。麻黄一药有它单独具有的特性,伍以桂枝则专力发汗,若伍以石膏则清肺热,伍以甘草则利尿。药物的药理性能,多是其化学物质在机体中发生作用,通过生理机能的表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离开病理的实际,而去议论药物当否,是毫无价值的空谈。

上两条,一为汗后,一为下后,证状相同,方药相同。张志聪以为是重出衍文,予以为不然。仲景举汗后与下后以说明此证与汗下无关,是继发于伤寒过程表里证皆无的他种病候,实际如此。

 

结胸

结胸证是伤寒过程的继发性杂病。多发生于太阳误下,但误下并不是结胸证的主要原因,结胸证的主要原因是病人的痰饮宿疾,误下是诱发的原因。

1.“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结胸证三条,须合看,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则见其全。本条是太阳病误下继发之大结胸证。重发汗则伤津液,表证误下导致表邪内陷与水饮相结合而发生大结胸证。不大便,口燥渴,日晡潮热,腹硬满而疼等证为大结胸与阳明燥屎所共有。而区别之处在于大结胸之腹型为自心下至少腹满而疼;阳明燥结之腹型在降结肠部结硬。阳明之疼缓;大结胸之疼有过敏性,为近之则疼。阳明病之脉为洪大滑数;大结胸之脉为沉紧。阳明病为燥屎内结;结胸为痰饮结聚,有呼吸器病变,如短气喘咳稀痰。

大陷胸汤方:

大黄84 芒硝200毫升 甘遂末2

上三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400毫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按:甘遂苦寒为逐水峻药,破留饮治水病,利大小便。合大黄芒硝甘遂为峻利胸腹胃肠留饮结热之剂。本方大黄每服量合41克,芒硝99毫升,甘遂末1克,药量之大和药性之峻猛是少有的。于此亦可见病情之重笃。若畏方药之峻烈而减其制,恐药不胜病。

2.“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疼,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与上条相同,只是未经汗下而发结胸。这说明,结胸证并不是因汗下之后,亦有不因汗下的,主要原因是其人素有水饮。结胸热实,心下疼按之石硬即身热不大便,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此条补出大结胸之脉沉紧。沉脉主阳气衰,紧为诸寒收引之象。沉紧为结胸的脉征。此条与上条理法与方药悉同。

3.“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是结胸证与少阳病兼热结在里的鉴别方法。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不大便,复往来寒热,胸胁满疼是少阳病兼热结在里,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下里热治之。若只有结胸证,无少阳证,表现为身无大热,无往来寒热,但头汗出身无汗者,是水结在胸胁,以大陷胸汤主之。如何知道水结在胸胁呢?从无大热但头汗出知道。因为热结在里即不大便,腹满硬疼,身热恶热,汗出之证。今无大热即身无大热,仅头部汗出身无汗,而脉沉紧,所以知为水结在胸胁。凡大结胸证必有呼吸器证状。少阳病之胸胁证状无呼吸器病变。

4.“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痉有刚痉与柔痉。所谓柔痉即发热,汗出不恶寒,项背拘急。如柔痉则非柔痉,即汗出不恶寒而项背强。项强为结胸证候常见证。此条是说结胸者,具有种种结胸脉证,而且项亦强。并不是仅项强一证。下之则和一句指项强。宜丸而不用汤,取丸药力缓,避汤剂之峻烈。结胸证之项强亦因水饮留聚,津液不行,项背肌组织缺乏濡养所致。仲景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用葛根治;《金匮》中痉病用花粉治。此地皆生津通行津液之品。仲景对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风家下之则痉;太阳发汗太多亦致痉。等等戒律俱是存津以防痉。本条用丸不用汤剂,亦寓此意。

大陷胸丸方:

大黄84 葶苈子100毫升 芒硝100毫升

杏仁100毫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2克,白蜜40毫升,水4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按:丸方之硝黄用量大为减少,甘遂增倍,加白蜜以缓甘遂之毒而防速下。金匮治留饮,其人自利,虽利,心下续坚满,甘遂半夏汤方中用蜜100毫升和药,与大陷胸丸方用蜜之意相同。

5.“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疼,脉浮滑者,小陷汤主之。

此条是小结胸的证治。大结胸的腹证是自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不可近,小结胸的腹证是正在心下,按之则疼,不按则不疼,限于心下部位。大结胸脉沉紧,小结胸脉浮滑。小结胸虽然也是饮邪与热相结,但小结胸无胃肠热结与潮热、头汗、气短、喘逆等证。此证称小结胸是因邪轻势缓,以区别于大结胸证。

小陷胸汤方:

黄连14 半夏100毫升 栝蒌实大者1

上三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栝蒌实,取600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半夏消胸膈痰热满结,止呕降逆。栝蒌降火涤痰利大肠。黄连治心下热痞。合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

6.“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本条玉函、千金翼皆作与三物小白散陷胸汤三字与亦可服三字应删。文中已申明寒实结胸无热证,自不应用黄连栝蒌苦寒之药。所谓寒实即痰饮结实。无热证即无里热之证,如身热口渴头汗,等等。结胸即心下满疼连及胸胁。

白散方:

桔梗3 巴豆1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贝母3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1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1杯。

按:膈上必吐膈下必利之说不妥。按巴豆有逐痰行水、泻下寒积

的作用。但巴豆油能引起呕吐有水泻,并非是病在膈上则吐,病在膈下则泻。

7.“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本条结胸证指大结胸。大结胸为痰饮热结于胸腹,非用攻下逐邪的方法不可。若脉浮大而濡,是虚芤之象,病机为孤阳脱阴,所以说下之则死。

8.“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本条说结胸证悉具指大结胸证悉具。如潮热不大便,自心下至少腹硬满疼不可近,脉沉紧等证。烦躁者,烦为热盛,躁为阳虚。正气虚而邪气实,预后多死。

9.“太阳与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心烦。

按:太阳病误下往往成为结胸的诱因,少阳犹为禁下。仲景特别指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少阳病误下亦有诱发结胸的例。今太阳少阳并病,当和少阳兼解表证,以柴胡桂枝汤主治。若反其病理规律而用下法,可导致结胸证,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心烦。由于此证是误下太阳与少阳并病而来,所以与误下太阳不同。心下硬为饮邪内结,下利不止水浆不下是气机已败。正败邪实,难以救药。

10.“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疼,数则为虚;头疼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疼,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此条以脉定病,矛盾迭出,辞气浅薄,文字烦冗。如动则为疼,数则为虚,甚是无理。仲景说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此条说短气烦躁为结胸必具之证,显然不是仲景文字。

1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条欲解释结胸与成痞的原因。病发于阳即阳性病理过程。热入指热邪内陷,与痰饮相结因作结胸,亦为通论。病发于阴指阴性病理过程,误下因作痞则不能尽其理。盖痞有热痞与寒痞,若阴病误下何止成痞?况阳病误下亦作痞证。特别是最后一句最无理,既已申明阳病误下热入因作结胸,又何来把结胸成因推为下之太早。盖汗吐下和温清诸法皆有病理依据,应下则下,下之而愈;应下不下,津液消烁,坐失病机,何有迟早可言。注家多有疑此条为叔和文字。旧说伤寒下不厌迟一语甚误人,然亦易惑人。

 

心下痞

1.“脉浮而紧,而反下之,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本条脉浮而紧指太阳伤寒而言,即无汗病势。而反下之指违反其外趋病势规律而用下法,则作痞。痞在心下,按之软,但气痞。心下痞与小结胸证之鉴别:心下痞在心下部位,中为气体,按之软;小结胸亦在心下部,其中为痰饮热结,按之疼。

2.“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心下即当剑突下部位。由于表邪因误下内陷,胃肠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机能紊乱,留滞于胃肠的食物在菌丛的作用下,发酵腐败,分解生成大量气体,充于胃与结肠,便为气痞的原因。因为气体,所以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山田正珍以为是后人所加,陆渊雷先生以为浮字是滑字之误。其实,皆可不必,心下痞常伴有身热,脉浮亦所常见。况且心下痞有阴性过程,如太阴之痞,所以举脉浮以示为阳性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热痞之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28 黄连14 黄芩14

上三味,以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黄芩黄连俱有清胃肠之热的功能,据实验都有广谱制菌的作用,大黄苦寒,破留饮宿食,荡涤胃肠,通利水谷,推陈致新,亦有较广泛的制菌作用。胃肠中发酵腐败的内容物,一经清除,痞结即消。

3.“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条是承上条而说。心下痞即指上条之证:心下剑突下部位痞满,按之软,脉浮身热。此证身热不恶寒,若汗出而恶寒,是因汗出而致阳虚。阳虚表不固又为汗出的原因,所以泻心汤消痞清热,加附子以助表阳,表固汗止,恶寒自解。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28 黄连14 黄芩14

附子1枚(炮,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按:麻沸汤即沸水。大黄因其树胶质经热分解则泻下之力大减,所以用沸水渍。附子分别煮汁并无别意,因附子浸渍其有效成分不能溶解于水,所以煮汁。

4.“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凡言伤寒汗出解之后,即是伤寒太阳表解之后。胃中不和指胃气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是滞留胃中的宿食发酵分解,产生的气体充在胃中。胃被吸气时下降的膈与增强的腹压所压迫,气体通过食管从口腔排出,为一种消化不良的宿食臭气。此即所谓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是胁下结肠中由于发酵腐败的产物,如吲哚、粪臭素、酚类、氨、硫化氢、甲烷等,造成肠的蠕动加强,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因而肠内容物被稀释。在增强的肠运动中会出现如水鸣走漉漉有声。雷鸣乃摩状之辞,随着结肠的运动增强和吸收障碍,则造成下利。

此证较心下痞重一等。心下痞为胃与结肠之热,而此证则连及小肠俱病。此证常继发于太阳表解之后,或因误下而成,但其原发病亦不少见,并不必因误下。生姜泻心汤实即泻心汤之变方。因胃肠机能的病理变化,以芩连清热消痞,因下利而去大黄,加干姜以止利。胃中结硬而用人参,生姜半夏降胃气止呕以平噫气,甘草大枣以缓急。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56 黄连14 黄芩42 人参42

半夏100毫升 干姜14 甘草42 大枣12

上八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5.“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条言伤寒中风是指太阳病无论无汗病势之伤寒或有汗病势之中风,皆可因误下而继发此证。因一误再误而致下利数十行且谷不化,痞益甚。此条证较上条证又重一等,因下利日数十行而谷不化,所以增干姜至两倍。又因病情急迫而增甘草。因心烦不得安而去生姜。论病机与方药与上条略同,唯以下利与心烦较上条为甚,胃中虚客气上逆是说痞硬之病理。胃中虚不是空虚之虚,而是因误下伤害胃肠机能,致胃之功能减低,客气即邪气。上逆即胃气失降之意,胃气不降则宿食留滞而为痞硬。此方君以甘草意在缓急。据报导,甘草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56 黄芩42 干姜42 人参42

半夏100毫升 黄连14 大枣12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本方赵刻本无人参,《金匮·狐惑门》此方有人参三两。渊雷先生说:若无人参,无以振起胃机能之衰弱,无以止心下之痞硬也。此见甚是。生姜泻心汤尚且有人参三两,此条证因一再误下而胃气所伤较生姜泻心汤证为甚,如何可以不用人参。

6.“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疼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疼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条是误下少阳,或结胸或成痞,痞与结胸的鉴别法。

伤寒呕而发热为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主治,若误下而少阳证不变的仍以小柴胡汤。虽然误下,并未造成病情逆转,但误下毕竟因逆治而伤正气。服小柴胡汤后,必作战汗而病解。所谓战汗,是少阳病位的功能特性独有的一种抗御形式(战汗的表现参看少阳病篇第二章第六条)。误下之后,若心下满疼者为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若满而不疼,痞硬呕利,是误下之变证,不可与柴胡汤,宜半夏泻心汤治疗。因少阳病本有呕证,误下伤害胃气而致痞硬,所以更呕,而且下利。半夏泻心汤君半夏而减甘草,其他药同甘草泻心汤。以是而知证状当如甘草泻心汤证,呕较甚,利较缓。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100毫升 黄芩、干姜、人参各42

甘草42 黄连14 大枣12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泻心汤证共五个,以心下痞脉浮为同一性质。心下痞满脉浮发热为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心下痞而汗出恶寒为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证;心下痞硬,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为甘草泻心汤证;心下痞,呕而下利为半夏泻心汤证。五个泻心汤证各有其特殊性质。于此等处,可见仲景辩证用药之一斑。

 

噫气

 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本条证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是泛指伤寒太阳或阳明过程,经发汗,或吐或下法治疗而病解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是伤寒病解后的继发证。此证由于胃功能衰竭,食物滞留分解而产生的气体蓄积,因而痞硬。胃中气体在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时,并伴有幽门部痉挛,排出气体,即所谓噫气。本条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生姜泻心汤之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略有不同。生姜泻心汤证因胃功能虚弱而有热,脉象浮或滑。此证无里热,脉象不见浮滑,小便清白,全因胃气虚弱与幽门痉挛所致。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42 代赭石14 人参28 半夏100毫升

 生姜70 甘草42 大枣12

 上七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按:旋复花性温,补中下气,行痰水,消痞止逆。代赭石镇逆,治惊气入腹。人参补元气,健胃气。生姜半夏止呕逆除痰水。甘草缓急。本方为补胃气,降逆化痰之剂。

 

 

 

十一 水饮

 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不恶寒,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疼,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条为太阳阶段并发水饮证。下利呕逆为水饮病的证状。太阳病宜汗解,水饮病须行水逐饮。若太阳表证未解不可攻其水饮,误攻则导致病情逆变,必待表解后乃可攻水。若其人絷絷汗出不恶寒,发作有时,是太阳表已解。水饮与痰不同,痰饮是脏器腔中的病理物——黏液病;水饮是潴留组织中的液体为病。痰饮与水饮病理机制不同,治疗上亦不同。

 太阳病之中风,证状表现为发热头疼汗出恶风,若并发下利呕逆是太阳并发水饮证,而水饮证亦有汗出头疼之证。但水饮证之汗出头疼不恶寒而且发作有时,心下痞硬而喘,胁下有牵引性疼痛,干呕短气等证。所以必待汗出不恶寒,才是太阳表解的证据。此条证脉象应沉而弦,太阳表未解脉当浮。参看《金匮》悬饮条。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160毫升,去滓,内药末;强人服2克,羸者服1克,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1克,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按:十枣汤为全身性逐水剂。芜花消胸中痰水,心腹胀满,水肿。甘遂泄肾经水湿,治痰水留饮。大戟泄脏腑水湿,利二便。三味为散,可通澈表里上下内外一切水湿留饮。以大枣煮汤服药,取其通九窍和药力。平旦服即清晨早饭前服药,此时为人体机能一日之中最的旺盛的时间,药效易发挥。

 

十二 滑脱

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当利其小便。

本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是误下太阳而成。服泻心汤指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及半夏泻心汤等。服泻心汤治太阳误下而致心下痞硬下利不止是正确的方法。若复以他药下其痞硬,如此一误再误,必将痞硬益甚,下利不止。此证如胃肠虚寒无热的自是理中汤可治之证。若脉浮有热之痞硬下利乃可以甘草泻心汤等治疗。若无里热,亦无中焦虚寒之见证,只是下焦不固之滑脱下利,乃可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赤石脂禹余粮汤乃涩肠固脱之剂,若服之利仍不止,当以泌别失职来治,用利小便分消肠中水分止利。理中者以下十一字为后人所加注语。

赤石脂224克(碎) 太乙禹余粮224克(碎)

上二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按:赤石脂温涩固肠止泻,治脱肛久利。禹余粮涩大肠治久利。此方为涩肠固脱止利之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