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补气剂补中益气汤、生脉散

 johnney908 2014-11-25
〖附方一〗升陷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 六钱 [18g]    知母 三钱 [9g]     柴胡 桔梗 各一钱五分 [各4.5g]
   升麻 一钱 [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附方二〗升阳益胃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二两 [30g]       半夏 汤洗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一两 [各15g]
   橘皮 四钱 [6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 各五钱 [各9g]
   黄连 一钱 [1.5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各三钱 [各5g]
用法:补气剂 <wbr>补中益气汤、生脉散补气剂 <wbr>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咀,每日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方歌:升陷汤用芪知柴,桔梗升麻相与偕;
   胸中气陷呼吸弱,速投此方莫徘徊。

升陷汤与升阳益胃汤鉴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汤组方立意相同,均重用黄芪,功专益气升阳,主治气虚下陷证,但同中有异,其中升陷汤配伍升麻、柴胡以升提举陷;并配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性;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升阳益胃汤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药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肺气虚,湿郁生热之证。


    参苓白术散是个常用方,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前面讲了参苓白术散是一种脾虚湿盛以后,也涉及到一种脾湿下流,脾湿下流这种泄泻,带下。我们要讨论的补中益气汤,从李东垣它自己所讲有脾湿下流,但这两方治法上是差别很大的。有很多类似症状,但治法上差别很大。

病机
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他建立的。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所以学习补中益气汤,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作为本科不是讨论的重点。

比如“阴火”,李东垣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几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它的主治证候,和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面,升阳举陷的特点及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补中益气汤主治证候是脾气虚了以后,侧重在固摄功能方面的降低,固摄能力大大降低。固摄哪些东西呢?其实它临床主治涉及到固摄气、血、津液,还包括肾精的精。气、血、津、精、神,以及脏器,这些都涉及到补中益气汤的运用。所以对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第一组痹然是基础的脾虚见证。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都是基础的脾虚见证,包括面色萎白或萎黄。再加上一种气陷以后反映脏腑下垂,人直立的,它不能固定在一个局部,涉及到一个气机的固摄力量不够,所以包括像脱肛,子宫脱垂,中医过去叫阴挺下脱,妇科。下陷在胃下垂,过去描述叫脘腹坠胀,因为它没有现在那个说借用X光看到了。至于气陷之后,久泻久痢,崩漏,涉及到不能固摄津液,不能固摄血液,包括这种皮下出血,补中益气汤经常用于气虚不摄血,出现这种皮下出血,现在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用补中益气也是很好的。特别小儿在这方面,也有这种脾虚不固,不摄血这个类型。
    补中益气汤证它可以有气短,前面说基础气虚见证,气短,可以有自汗,自汗也是一种津液不固,可以有早上起来一阵头昏,眩晕清阳不升,所以它固摄是多方面的。精神、神志疲乏,神志恍惚。它这种升举固摄,也能固摄心神,所以说脾虚气陷,不能简单看看就是脏腑的下垂,或者像久泻久痢,崩漏这几样。它是固摄涉及到人体里面的组织的失固以后,不能维持一定部位,以及基础物质气、血、津、精、神,多方面的。所以有两部分构成,我们教材把气虚下陷失血、脏器下垂,和这种基础气虚见证并列为三条。三个部分。实际上应该两个部分。

关于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

    气虚发热证,是历来讨论比较多的。李东垣他这种虚火,虚热,把它叫阴火。你要一看呢,“阴火者,心火也,...”这一段,他就联系到心,但是再一翻他那四本书,《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人们往往以《内外伤辨惑论》里提到的那一段,《脾胃论》里也有,作为根据,但实际上四本书里,他提阴火,到处都在说阴火,所以直到现在,搜集他写阴火的资料越多的话,越弄不清楚他说的什么了!最后人们概括他讲得比较直接点的呢,它是一种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所以对这个因为他的引文也不完全统一了。整个里面就是两个意思,最直接来说明的两个意思。一个是脾虚清阳下陷,脾湿随之下流。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脾湿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这造成一阵燥热,这种气虚发热。
    当然根据他谈的,我们现在解释,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脾虚清阳下陷,清阳是止的脾的清阳,脾虚清阳下陷在下焦,郁而化热,这提法有点差别,但都跟脾虚,水湿,脾虚以后,脾湿下流有关。郁遏下焦阳气,这种时候化火上攻,一阵的燥热,这样解释的。


    临床上的把握,个人当时有这个体会,实际上这种燥热都上午发生,活动一下,一阵燥热,伴随出汗,休息一下,好一些。热程度不重,往往手心有点热,手背不热,所以这个要和那外感发热区别。关于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证的一个特点,和历来一个理论解释问题。
    临床上,对气虚发热的描述挺多,我体会最深的是,这类发热有个特点,上午发热居多,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说,活动一下,这类体质病人,他不是说劳动强度要很大才发,而是活动活动,他身上出现一个燥热,而且这类热往往不是以体温升高为特点。中医的很多,谈到的发热,它示一种燥热,有燥,有的是失润,津不足,血不足。失润产生燥这种也热。比如小建中汤里说的那个发热,而且这种发热,稍微坐一坐,静一静,它就没有了。
    从发热来说,很多参考书上强调手心热为主。而且补中益气汤证这个发热还有一个特点,一有燥热,有一定的汗出。汗出,气短,对气和津液的固摄,也力量减弱了。所以通过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使下焦化火上攻这类燥热脾湿,升举清阳,脾湿不下流了。这个原因解除了。燥热就可以得到控制,是这个意思。

    整个的这类气虚发热,甘温除热。体温应该都不是很高的,只在用当归补血汤里,用到过一个体温比较高,39度以上的。那也是住院一周,反复,西医汗悉医院中医科控制不下来的情况下,当时判断就是结合有气虚、发热、血虚、阳浮,有这种采用的。所以补中益气汤历来气虚发热,是一个大家科研讨论的问题,但是甘温除热法,应该说这个方是个代表方。过去因为,像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都是李东垣制定的,这两个方都说是甘温除热的一个代表。用药也是以甘温为主。但是大家比较公认补中益气汤这个方是个代表方。甚至于小建中汤也体现了甘温,但是不作为代表方。

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范围的确很广。从大量病例观察,对于像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但服用时间长,服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下出血,这个方面统计报导也很多,这个是比较早,六、七十年代的病例就很多,我们用于一些病例,特别小儿的比较多。用丸药,能够收到比较好效果的。所以在他涉及到的面很广。它固摄,通过升阳举陷起到固摄作用,应该涉及到气、血、津、精、神这些都有。所以报导里边,比如遗精还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也有。所以它也涉及到固摄肾精方面的问题。从脾湿下流,通过升举清阳解除脾湿下流。

主证分析
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补中益气汤是四君子汤去掉茯苓,做为一个基础。而用黄耆在方中比例较大,其它都几分,很少一点,李东垣原方用一钱。一钱你别看它量小,整个用量都很小,他有几个地方, 补中益气汤,都是两钱八分,到三钱多一点之间。相当于现在整个那包药才10克左右。其中比例上,黄耆比例是大的。所以在方中比例较大,现在我们一般用补中益气汤来说,黄耆量越大,固摄力量才好,但黄耆固摄也要区分,比如说整个补益剂补气这类方剂,共同特点,用量宜小不宜大。补气用药大多偏温,用量就宜小,不宜大。这是总体的补气上这个特点。
    它和补阴、补血有一定差别,因为这样体现一种少火生气的特点。补气不宜量大。而且这类病程较缓,你不可能急于求成。用来固摄,比例上黄耆量偏大。而这个固摄,还要看它发挥作用时要它多大力量,所以你看李东垣用量上用得很少。用黄耆固摄,再补阳还五汤的时候用到120克那么大,所以要针对固摄具体情况,但是只要是发挥固摄作用,在方中它的比例应该是偏于大的。如果一般用量,补脾肺之气,我们有时候用黄耆,要强调它固摄,那起码就15克或15克以上。

    黄耆跟人参用法不同,都能补脾肺之气。黄耆有比较明显的固摄作用。当然其他作用还有不同,黄耆很多方面,它可以治水肿,它固摄反映在譬如疮疡,病程长。它可以托里排脓。托里,往外托。它实际上还是一种固摄,用于固摄,用量比例较大。四君子汤加黄耆去茯苓,这一组,黄耆、人参、白术、甘草,这一组相当于益气,黄耆用量比例偏大,增加固摄作用。然后其中的陈皮、当归,陈皮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当归,气血兼顾,它能养血,因位气虚到一定程度,血肯定也不足,既能养血,又能活血。
    陈皮、当归的运用,使整个方剂,黄耆、人参、白术、甘草这一组补气的,有可以补而不滞,能补而不滞。后世有一些,譬如张景岳用举元煎,不用补而不滞这类药,人参、黄耆、白术、甘草,升麻、柴胡一配,它就直接就一起升举,这跟某些医家的组方,他的思想特点有关,他配起左归、右归来也是这样,功专某一方面,或者纯补,但这个补中益气汤,陈皮、当归进去以后,补而不滞,气血兼顾是比较好的。它适合于服用时间长,而且用量也不大。
    升麻、柴胡前面多次提到,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保证在益气基础上这种升举作用,而且用量小,能够升发清阳。升发肝的清阳,脾的清阳,升发清阳。

这在七十年代就做过这方面实验,当时的实验就是用这种类似于人脏器下陷特点的模型,用升麻、柴胡和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这两组来比较,同时又和方,补中益气汤,这两组药和方又来观察,这样的三组,比较结果,单用人参、黄耆这一组,有升举的作用,升举作用维持4~6小时,它就不行了。从观察,维持时间短,力量小,但是有这个作用。当时报导的升麻柴胡,单用这两味药来升举,没有作用。那很奇怪的,没有作用。因为那个时候的观察,我觉得是比较严格的。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升举作用比较明显,时间也长。我记得报导里,观察它可以连续两、三天作用还在。明显的,协同有这个作用。再加上它可以持续时间长。这作为一种参考。

补中益气汤共八个药,是益气和升陷相结合。再用当归和陈皮,理气和血,照顾比较全面,就成为一个名方。历来除了汤剂,丸剂来说,过去很多药厂都生产的。一个公认的好方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