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yzsr273 2014-11-26
都市农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大家知道,都市农业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因此,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决定着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和水平。根据中国国情,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刚刚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

 

一、都市农业的发展背景及国际研究网络的建立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渐趋严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提出来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蔓延、人口与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渐趋恶化,城市政府及居民开始认识到无节制的城市扩展将最终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而要求对城市及其附近的农业用地进行保护以遏制城市蔓延,并提出发展具有多样性功能的都市农业。在20世纪中期,北美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已开始较广泛的“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研究与实践。其后,在日本、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经济较发达亚洲地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集中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

    为了促进各国政府在政策和规划中支持发展都市农业和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参与者之间的国际和双边合作与经验交流,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于1991年成立了都市农业顾问委员会。在委员会的影响下,次年成立了都市农业支持组织,即SGUA。在过去的10年里,参与都市农业的国际支援机构数目迅速增长,目前已有30个以上。SGUA由一个指导委员会领导。该委员会目前由以下机构的代表组成: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秘书处),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世界粮农组织,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DGIS,CIRAD,国际侵蚀、技术与集中行动小组(ETC)和都市农业网(TUAN)。从1992年开始,SGUA的成员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1996年国际都市农业支持组织(SGUA)在渥太华召开会议,讨论都市农业的发展潜力和所面临的危机。会议认为,在国际上推广和发展都市农业所面临的一个瓶颈性问题是,在现有的和潜在的参与者——研究者、城市农民、城市规划者、消费者协会、城市行政人员、国家或国际的支持组织以及其它利益团体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交流渠道与合作平台,从而建议成立都市农林业资源中心(RUAFResource Centre on Urb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旨在更有效率地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使其更好融纳入各地区的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RUAF的具体目标包括:增强对都市农业潜力和作用的认识;向当地利益团体介绍已有的成功经验,推广实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当地都市农业的网络和发展能力建设;推动都市农业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的贯彻和行动的实施。RAUF的合作机构及项目包括: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城市养活人民”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为城市提供食物”项目,国际农业顾问团(CGIAR)的“城市战略优先和都市/环都市农业”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城市管理”项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城市”项目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RAUF组建了都市农业国际研究网络,出版了《都市农业杂志》(UA-Magazine),并建立了RUAF网站。都市农业国际研究网络由设立在荷兰ETCRUAF的总部和分别位于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西非法文地区、西非英文地区、东非和南非地区、北非和中东地区、东南亚和中亚、以及中国等6个地区工作组所组成。都市农业国际研究网中国组已于2001年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与乡村发展研究室成立,承担《都市农业杂志》中文版的翻译、出版、赠阅,负责建立中国都市农业研究网络及其与国际网络的联系与协调,如组织召开都市农业国际会议、组织有关地方领导、专家考察国外的都市农业发展、都市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等。

 

二、都市农业的类型与基本特征

⒈都市农业的类型

    自从日本学者青鹿四郎于1935年在《农业经济地理》专著中首次给出了都市农业的定义以来,国际学术界对都市农业的涵义的探讨极为活跃,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结合中国都市农业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环境条件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和实践有较大的差异,但基本上可概述为以下三种类型:

(1) 生存自助型或危机回应型都市农业。主要是指城市贫困居民或社区利用城市内或郊区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以获得食物或增加经济收入,是对危机或城市贫困的回应,大多属于非正规的或临时性活动,多分布在非洲、部分东欧以及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1988年发展中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中的25%都生活在城市地区,据世界能源机构(WRI 1996)估计,在2005年左右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将会超过乡村地区(FAO1998)。从而,都市农业可以被定位成一个“减缓危机策略”,用来保证城市穷困人口的生存。在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时期,人口密集城市也采用都市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策略,以应对危机。

    圣彼得堡市政府认为都市农业是这个500万人口城市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都市农业的发展:如圣彼得堡城市预算向所有养老金领养者提供公共交通补贴以便他们能到自己的小块土地上从事耕作活动;从5月到10月,25辆专用的救护车为园艺及相关活动提供便利;建立园艺工人服务信息中心,旨在促进“厨房花园的管理与发展”。在圣彼得堡,每年有250万的居民参加农业劳动,城市周围总共有56万公顷的土地被城市居民耕种着。1998年,圣彼得堡的城市农民生产了:15000吨的土豆; 47400吨的苹果、梨和李子;38500吨的蔬菜;7900吨的草莓;2300万吨的耕地采摘花(Maydachenko1999b)。这比列宁格勒地区所有农场的产出还多。

    古巴哈瓦那的都市农业起因于危机。尽管古巴高度城市化,但都市农业在1990年代前根本不存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由于欧洲集团的解体,古巴丧失了主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美国也加紧了对古巴的经济封锁,从而导致能源危机,城市地区遭受重创。因为由于燃料短缺,人们很难将产品运送到城市,尽管农村地区的新鲜水果、蔬菜产量充足,可仍有大部分由于运输系统瘫痪烂在地里或仓库中;同时,城市的黑市开始繁荣,商品价格飚升,引起配额的短缺。在危机时刻,社区内的很多居民开始接手小块空闲土地,自耕自种。其它一些人则要求地方政府将露天空地租给他们用来耕种。当百货店的空货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城市居民开始利用花园内侧的空地或屋顶来耕种以便养活自己。古巴政府也调整相应政策,鼓励城市居民从事都市农业,进行自助自救。1993年,农业部重新规定了城市土地使用权。任何未使用的土地都可以分配给城市居民用于耕种,并享有永久使用和收益权。从而,推动哈瓦那都市农业采用多种形式蓬勃发展,如高度密集家园、私人农场、溶液培养园等。1997年,哈瓦那都市农业的地点已达7998处、75092公顷;都市农业所生产的蔬菜、非柑橘类水果占国家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58%39%

    雅加达是近些年来的一个例子。1997年席卷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动荡使得成千上万人面临食物短缺和无力购买足够食物的困境。主要城市地区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与食物有关的问题被披露出来,令人担忧(FAO1999a)。为了对付危机,人们开始在小范围地区制造食物,并开放了城里所有的地区--甚至将以前的公园改造成了菜园。政府鼓励雅加达人民自给自足。

(2)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等经济发达、土地资源较丰富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技术先进、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产品供应丰富、价格低廉。都市农业的发展不是出于对食物短缺或城市贫困等危机的回应,而是由于城市政府和居民对农业土地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及自然美感的重视和对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农业生活方式的需要和珍惜,其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或后院农园。市民农园系指农场主将其在城市地区或附近的耕地或园地划分为小块,分租给城市居民种植其所需要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由市民直接经营或委托农民代为管理,丰收的产品由消费者自行消费,一些消费者将收获的剩余产品用于交换或送给朋友、邻居、同事。它采取一种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也为农园提供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做到双方互利。市民农园是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在奥地利、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发展也很快。1996年,美国共有600多个市民农园。城市居民租赁市民农园或在住处的后院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休闲或亲身体验农业生活方式,同时获得新鲜、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而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安全性非常关切,极少施用农药、杀虫剂、化肥等,属于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奥地利被称之为“自给自足”(Selbsternte)都市有机农业;另外,消费者多将其视为一种业余休闲活动,对产量不大在乎,设施简单、技能较低。

(3) 多功能现代化都市农业。多分布在人多地少、经济较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南朝鲜、中国台湾等。由于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稀缺,这些国家的都市农业既要担负较重要的经济或生产功能,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和生产设施的小型化、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就近为城市居民提供生鲜食品;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生态与景观美化、避减灾害、市民绿色休闲旅游等不断增长的多样性功能。如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以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在政府财政的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同时,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也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桔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休闲体验的 “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中国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主要采取休闲农业区、观光农园、市场农园、农业公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等形式,并且其发展已比较规范,从申请到建设、管理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休闲农业管理法等。

    20年代90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沿海大中城市发展很快。从政策导向和已有的实践来看,主要以多功能现代化都市农业为目标,对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市农业的实地考察和交流合作也最为频繁。早在1994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和自身的积累,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建立一个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配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1995年上海市和日本大阪府开展都市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并于1996年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市—大阪府都市农业国际研讨会”。目前,上海市已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庄园农业的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另外,上海市在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北京都市农业在过去的10余年中发展极快,目前已形成观光农业园、垂钓乐园、观光牧场、森林公园、租赁农园、少儿农庄、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高科技农业园等多种形式,开发项目累计达到1500多项,2001年共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目前,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强化其食品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使京郊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

 

⒉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都市农业不仅具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或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都市之肺”、绿化隔离带、及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等生态功能、体验农业生活方式、欣赏农业田园景观等休闲旅游功能、增强市民与农民的交流、获得农作知识等社会或教育功能等。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性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台湾学者将之归纳为“生产性功能、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的“三性功能”,大陆的提法是“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两者的意思是一致的。但是,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或如何将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区分开来?从现有的各种各样的都市农业定义来看,除了地点位置选择不同外,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比较模糊,且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内学者和管理层比较强调都市农业设施的先进性与现代化、以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或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活动类型。但是,仅仅从高新技术的应用、生产结构、观光旅游等特点来阐述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乡村农业的区别是不够的。比如都市农业的所有设施都可以应用于乡村农业,在我国的一些远郊和乡村地区也已经出现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改善,从市区周围向更远的地区拓展。并且,这样的都市农业定义或观念显然会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存自助型和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休闲型都市农业排斥在外。

    实际上,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其城市性,将都市农业同乡村农业区分开来的并不是城市的位置,而是它已融入并和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互相作用的事实。都市农业与城市生存发展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行政区划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性质和城市食物供应系统在发生着较快的变化,都市农业仍然需要与城市的其它部分以及乡村农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生态系统这一原则将长久保持不变。

 

三、都市农业是可持续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⒈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开放巨系统。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运转在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态系统来生产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资源。城市从生态系统中占用的面积比城市本身大许多倍。生态系统不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部分,而且是城市存在的立足之本,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城市成为可持续性的话,迫切需要认识到这些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并确保生态系统未来的发展。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其与城市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紧密融合。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一,都市农业能就近提供城市所需要的农产品,是城市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更重要的是,都市农业是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亲近自然及休闲旅游的田园环境、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功能;其三,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避灾提供空间,是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⒉向生态都市农业转化

    不过,我们也必须注意和重视都市农业对城市社会的一些不利影响:(1)食物安全问题。如果庄稼生长的土壤被当地工业污染,或用污水灌溉,或种植地靠近主要公路,都可能使庄稼含有重金属(鉛,镉等)。(2)环境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农药、化肥、杀虫剂、以及动物粪便的淤积等,将可能会对地下水甚至饮用水源造成污染。(3)健康风险问题。城市耕地可能引来啮齿类动物,雨水贮积的泥坑会孳生蚊虫,灌溉槽和水井可能进一步引发疟疾和登革热。这些疾病会通过家畜或水产养殖传染给人。

    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尽快向生态化、有机化生产转变,减少都市农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食物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潜力极大。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农业接近大量人口和饮用水源,这意味着与其相关的健康和环境风险应当最小。向生态都市农业的转化将消除农药残余、荷尔蒙和其它传统农业的有害作用对土壤、水源和农作物的污染风险。一些城市农民采取生态实践,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或是将其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则可能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转而从事生态农业。如在传统技术占主导时,现代生态实践的引入很可能会增产。再如在使用大量化学药品的时候,生态农业的引入可以通过节约化学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尽管引入的最初时期很有可能降低生产力。古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另外,生态农业可促进城市有机废料的再生利用,提高城市的现代卫生或生态卫生水平。同时,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可以与休闲、景观管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青年教育、退化地区重建等更好地结合。因此,尽管生态农业不是环境恶化、经济衰退或减缓贫困的最终解决方案,但它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条值得积极推广的合理途径。

 

四、生态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随着中国进入WTO、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许多地方政府也制订了气势恢宏的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在这些思虑周详、制作精美的规划图上,宽阔的交通网络、高楼林立的CBD、集中连片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均异常醒目,城区及附近的农业用地已大多被挤占殆尽,只是在较偏远山地、水网地区还能发现一些。城市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潜力和作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密切联系尚没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多未将极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中去。另外,都市农业的发展亦面临一些其它的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障碍与困难,如土地短缺、地价昂贵、开发压力大;协调农畜业及其实现内部循环极为困难;城市政府及规划的不重视和支持、城市农民信息和技术支持的不足、以及最初产出较低等、劳动力需求多等经济因素。

   为了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可采取以下对策:⒈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增强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并将其不断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之中。⒉加强政府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和对都市农业的政策性激励,抵御城市开发的压力。⒊支持都市农业的网络建设,积极推广国际国内都市农业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实用技术,并加强对都市农业经营者的技能培训。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当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