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能力

 许愿真 2014-11-26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概括能力的要求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概括归纳,就是用简约、通晓的语言把繁杂的、众多的人、事、景、物的个性与特点加以总结与规整。概括的本质是思维的聚合和抽象,它与发散和阐发是一组互逆关系。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概括、归纳与整合能力呢?

一、概括能力的范畴

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范畴主要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等。一般包括:层意段意概括,中心主旨概括,事物特点概括,原因条件概括,艺术特色概括等。

要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首先要明确概括的思维过程。通常情况下,一是读原文,知大意,二是审题干,明要求,三是作对应,析要点,四是组织语言加以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整合、提炼与归纳。即习惯上所说的概括的方法或技巧。

高考阅读题的概括题型大致有三类:一是对文本的概括,进行判断选择;二是对并不完整的内容加以局部补充;三是依据原文和有关限制要求,组织语言概括简答。

根据概括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概括方法有如下四种:一是摘取法。就是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二是合取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依据概括要求,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三是舍取法。要求概括回答主要点或其要点,主次分清,依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回答。四是意取法。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它的答案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

二、概括能力的基本要素:提取与勾连

提取,就是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相关的信息,进行跳跃式提取信息。勾连,就是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适度的组织与连接,使之信息完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两点:抓重要的关联提示词语;抓重要的体现文本内容的词语。

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中有一段文字: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问题:这段文字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并概括说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划分层次,提炼概括。要借助文本的重要提示,分清文章中的写作层次。文章中有“浪漫气息”与“现实主义格调”两个词语,就会一下子把人物分成两类:一是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二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这其中的“浪漫气息、现实主义格调、寻找理想、开创事业、维持生存、打发出门”都来源于文本的提取,答案的整理则是要注意重要信息词语的勾连。

三、概括能力的提升要素:揣摩与意取

有些文字是十分形象的,是不能直接提取与归纳的,那就要间接提取,就是揣摩,就是意取。意取,就是分析文字背后的意思,或感性文字背后的理性内涵。形象的文字理性化,感性的文字抽象化。这是学生很难提升的方面。

在这里还是要依据文本进行分析与判断。思维路径是:先分析文字的表面意思——再进行适度的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背后意思是什么”——再进行理性的总结,形成简练的简约文字。在这里,分析文字背后的含义、内涵、意趣特别重要。东西尤其重要。所以,分析表面表层的文字是初步,进而分析其内涵与本质的目的。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都是一些形象的表述,如何探究其背后的深意呢?这就要根据上面的思考路径来分析。就是先分析表层意思,再意取深层意蕴,再进行文字规整。

闻一多先生的《兽·人·鬼》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寓言: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暂时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问题:上面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哪几种态度?

这就要透过人物的对话来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意思。第一句“发动全村人打虎”,这是起来斗争的一类;第二句“劝孩子离村”,第四句“赶紧别提了”,第七句“反正我不去”,是明哲保身的一类;第五句“虎在深山中,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是是非不分的一类;第三句、第六句“死了活该”“虎本无罪”,则是是非颠倒的一类。一共四类人物。这就是透过形象的文字,挖掘出了文字背后的观点与思想。

四、概括能力的归纳路径:融合与规整

归纳概括文章要点,也是概括能力的一种。因为文章要点分散庞杂,前后跨度较大。这样的概括能力就要进行概括能力的综合应用了。其路径有三:一是摘录重点词句。如重点词、关键句等直接回答。二是把分散的词句用自己的话进行“粘连”。三是通过理解、意取、归纳、提纯,达到简约理性的抽象的文字。这里的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提示性的词语、关联性的词语、理性强的词语。

归纳概括能力,往往是针对全文内容的。一些观点或信息散见文章各处,所以要从主旨、中心等去整合。要抓纲,纲就是文章的主旨与中心;分散各处的分观点,就是目。要抓纲带目。所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把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丰富的、具有理性色彩的文字画下来,再进行整合与融会,推断与归纳。

朱增泉的《文赤壁》中有一句话“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这“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

这个题目就是针对全文的,来分析苏轼哪些内容是阴差阳错的。

这个内容含六个方面: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在第6段);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在第6段);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在第7段);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在第8段);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在第9段);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在第3段)。

由此可见,如果涉及全文内容的归纳概括题,必须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归纳,就是融合与规整。然后分条列举出来。最后的要求是文字表达清晰,有层次;分论点与多种观点不遗漏。归纳概括能力的整合题,一般在现代文阅读中,占分较多,所以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答、答的充分一些,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高考现代文概括能力题的增加,使得许多考生不适应,导致高考阅读题得分率普遍偏低,这是个事实。而如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局部到归纳综合,从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从文本的中心与主旨角度分析与答题。从表达的角度说,就是要用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表述,达到一语中的。简而言之,概括能力的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提要”,一是“综述”。答题的快捷方法有三种:用序号分条列举,以防疏漏;结合阅读区间,勾连、提取要点,多答几条;紧紧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中心主旨,进行推断、意取、揣摩与规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