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生命的哲理感悟—读毕淑敏及其作品》

 陪着你到天边 2014-11-26
                                              生命的哲理感悟

                                                                                          ——读毕淑敏及其作品  

       柴福善先生曾经评价说:“毕淑敏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确实毕淑敏的作品中,“生命”“死亡”“温暖”等是最常见的词汇。她曾沉静地对记者说,16岁她突然离开北京到西藏当兵,而对酷寒,缺氧的艰苦环境让她切实感受到人生命的脆弱,这便形成了她在长篇小说里一以贯之的主题——爱惜生命。我们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总是能感悟到书中对生命和死亡这两个古老话题郑重的思索和独到的诠释:“死亡是最后的归宿,可是在死亡之前生命还在我的手中,死亡不是我能控制的,它是恒定的。可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却是变数,我可以去创造一个属于我的数字。”阅读毕淑敏的作品,观照毕淑敏的生活,本文试图谈谈作品的生命主题。

      一、 生命的本色——自然
       在毕淑敏的创作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她对生命固守着“自然”这个原则。
       散文《素面朝天》令很多人树立了自然即是美的审美观。“是的,我并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加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加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可见她的散文已将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文如其人,毕淑敏的人格和文品是统一的。她的作品不做作,不卖弄,不张扬,不故作高深,不故弄玄虚。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也如她的文风。她的丈夫在谈及她的写作时说:“毕淑敏的写作我觉得是率性而为,写的都是肺腑之言,不会跟风,也不会为了得什么奖而刻意为之。”毕淑敏自己也曾说:“我不是为了当什么作家才写作的,我是心里有话说。一个人真有话要说的时候,别的就都是次要的了。如果有一天,我的话说完了,我就停笔,绝不没话找话。”从毕淑敏作品内容看也流露出充分的真实性,从《藏红花》《昆仑殇》《雪山的少女们》等小说中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毕淑敏少女时代的阿里生活,字里行间透显出一种冰天雪地般的浩远静谧,又流淌着如山涧流溪般的温馨恬适,自然清新。
      对于怎样“死”的话题,毕淑敏还是强调“自然”,她说:“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秋天的黄叶飘然落地”,她赞同美国发起的“让死亡回归家庭”的运动,主张让一个人在他非常熟悉的环境中安然地有尊严地结束他的生命。这一观点在小说《预约死亡》中借詹姆斯之口表达得非常鲜明:“我研究过你们的禅学,一个老人,不吃任何动物蛋白,拒绝人际交流,在深山老林里面对一块石壁,直至像音乐中的渐弱符号,融化在大自然中,成为你们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这种活着同死了一样的生存状态,不可思议。生命在于动作,没有了动作,犹如剥了皮的青蛙,连标本都不如。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得更为舒适和顺利。”小说中,作者通过面对最平常的“死亡现象”时各类人的不同心态,提出人应该“体面地死”“有尊严地死”,而不应该让各种输液的管子插遍全身。文中写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美丽女人一再请求医生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因为她“不愿让自己的所有感官都成为储藏痛苦的容器,不愿自己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医学的威力”,因为她“觉得生命对自己来讲只是病的跑马场,已毫无意义”。而“当死亡一定要降临的时候,就像一个婴儿的诞生,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到来得更为舒适和顺利”,因此,“安乐死”的方式也有了它的合理性。
      作为“新体验小说”的发起人之一的毕淑敏,认真地实践着自己的创作理论,即在创作之前亲身体验所要表现的某种生活环境,甚至自己暂时加入到那种生活当中,以取得所要表现的人物相同的“心理体验”,最大限度地体现真实的生活,自然的生活。为了写作《预约死亡》,毕淑敏以一个癌症病人身份住进了临终关怀医院体验生活,然后以纪实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临终关怀医院内的工作人员,病人,家属的生活状况和种种心态。无论从毕淑敏的创作理论及实践,还是从毕淑敏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都折射出作者真实,坦率,自然的人生态度,正如“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            

      二、生命的状态——努力
      “生命的状态——努力”这是毕淑敏作品主题的内涵之一,也是毕淑敏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死亡是最后的归宿。可是在死亡之前生命还在我的手中,死亡不是我能控制的,它是恒定的。可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却是变数,我可以去创造一个属于我的数字。”“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要去把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让生命留下我的光彩,不仅自己快乐,也对这个社会,对与我一样拥有生命的人有帮助,有价值。”毕淑敏在与记者谈她作品的主题时这样说。她的这些思想在小说《预约死亡》中通过詹姆斯博士之口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长度已亳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毕淑敏在与大学生谈生论死时,对中国的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提出质疑,一再强调“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和高度。”在作品《昆仑殇》中,毕淑敏塑造了一系列“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身患严重关节炎的“一号”主动向军区请求昆仑防区的冬季长途野营拉练任务,把自己逼上了梁山,只因为他要在生命的最后创造事业的巅峰;炊事员金喜蹦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渴望战争,渴望自己将功赎“罪”的机会,哪怕付出年轻的生命;肖玉莲渴望入党而写下血书请求参加拉练,在拉练途中明知自己脆弱的身体承受不住更多的磨难,可还是苦苦地坚持,最终失去宝贵的生命——不管结局如何,这些人努力追求理想的信心、勇气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可敬可佩,他们是毕淑敏心中的英雄,也是读者心中的英雄。
      生活中的毕淑敏,也努力创造着一个“属于我的数字”: 17岁时毕淑敏在西藏阿里高原当兵,一次部队拉练,穿越无人区时,毕淑敏身背重负行进60公里,还要翻越6000米的高山。下午4点,才走了一半路程,就再也走不动了。她决定自杀以结束痛苦。出于生命的本能,毕淑敏最终没有跳下山崖,最终在朦胧的月光下,沉重而坚持的脚步把她带到了宿营地。挑战生命极限的体验,让毕淑敏确信,只有一步步前行,目标才能越来越近。为了写作《昆仑殇》,三十多岁的毕淑敏拖着孩子又一次走进校园攻读中文大专学历,一读就是两年,这两年的学习她比谁都认真。当她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整整35周岁了。从医生到作家的跨越很大,完成这个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曾经,毕淑敏对自己是否会写作下去也打过大大的问号,她不时想着,文学这行当太艰苦,不如掉头而去,继续医生职业。可当她感受到文学创作的魅力时,便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至今为止,她的“创龄”才十年,却已发表了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并且还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期间的努力与辛苦,只有毕淑敏自己才能体会。为了解除人们心理上的疾病,46岁的毕淑敏放下写作,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面对又一个全新领域,她说:“不能说是从0开始,也是从1开始。”她的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更加投入。虽然她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她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终于,她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开了一家心理诊所。SARS当前,作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依旧不给自己退缩的理由。她说:我是一个不错的医生,如果真像招预备役一样,我也会到一线去。她用自己的笔,记录着非常时刻和非常心情,她的作品《假如我得了非典》让我们懂得要用机智和幽默去对待苦难。为了使更多的人摆脱恐惧,选择乐观,毕淑敏毅然从心理诊所走出来,再度投身于写作,正如她自己所说:“心理医生这个市场太大了,我一天才能见几个病人?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写书,因为一本书有十几二十几万的销量,我可以通过书跟更多的人交流,我可以用笔把我做心理医生的心得和大家分享------我希望自己快乐,也希望别人快乐。然而快乐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可以做很多努力。”毕淑敏为了自己与别人的快乐,不断地努力着,她曾说:“医生和生命发生着最紧密的关系,病人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托付给我,我能做的就是异常努力地工作。”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弃医从文时,她又回答说:“我总觉得一个医生要学着写小说,是件不正常的事情,你想啊,医生是和人的性命打交道的职业,一边看病一边写作,无论自己多么在意,有时也难免分神,影响了写作不要紧,耽误了病人就糟了。”在放下听诊器的那一刻,毕淑敏泪流满面,但是为了更多人的心理健康,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放弃,向新的方向努力迈进。

       三、生命的价值——爱
       “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周围所有的人”这是毕淑敏作品生命主题的又一内涵。
       人们总是过多地羡慕别人的伟大,而忽略自我的存在。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恰如一声响雷,惊醒了平凡人生中走过的人们,使他们在流淌的岁月的一瞬,突然意识到个体生命闪亮的意义——“我很重要”。“我很重要”这是作者惊世骇俗的内心表白,也是作者留给读者的警策之语,毕淑敏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剖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亲情层面,仰对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我们”的身上,聚满亲人关注的目光,因此“我很重要”,爱的承载唤起了单薄生命个性意识的觉醒;俯对孩童,“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唯一和依托,“我们”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海洋”,“我们”为他们包扎伤口,把握方向,因此“我很重要”,爱的传递,昭示出单薄生命的存在价值。“我很重要”,不止为父母,还为孩子,不止是为爱的接受,还为爱的付出。散文还从友情层面,事业层面阐述了“我很重要”的众多理由,它让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翻然领悟到:活着,应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活着,不仅为自我,还为他人;活着,自己就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弃的一棵小草,而是一方独特的风景。
        毕淑敏做了二十多年的医生,看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但毕淑敏却不像很多对死亡见惯不惊的医生那样冷漠无情,相反,目睹“那样艰苦卓绝地去挽救一个生命,而那生命却依然眼睁睁地流逝”的一个个场景,毕淑敏内心的震动极其剧烈。曾有记者问:“你心中的成功是怎样的?”她回答说:“对我来说生命特别美好和宝贵,还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种知心的交流,亲密的爱恋,这些真的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什么财富,名利,地位都比不上这些。所以能够心中有爱,能够享受到爱,便是人生的成功。”确实,毕淑敏的生命因为爱而变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她爱着她的亲人,她的病人,她的读者以及她周围一切的人,她也被周围的爱感染着,触动着。
       王蒙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毕淑敏太正常,太善良,甚至于太听话了。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以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读毕淑敏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笔下的不少人物身上闪动着爱的人性的光辉:《藏红花》中的高羔子虽是个班长,在他的身上却体现着较多的阶级小市民气,对新来的战士田久麦百般为难,充满不屑与嫉妒,在一次巡逻途中,高羔子不幸中弹,在生命垂危之际,田久麦毅然拿出了珍藏已久的药材——一小瓶藏红花,随即返回哨所请求救援,但是高羔子为了田久麦的家庭幸福放弃了生命,临死挣扎着将一小瓶藏红花搬到人们找得到的地方,这些举动使他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骤然高大。《血玲珑》中卜绣文的女儿早早患了白血病,为了救女儿,卜绣文冒着生命危险,顶着伦理道德的巨大压力再次怀孕,她倾其所有救女儿的举动震撼人心。《雪山少女们》中那两个摄影师为了满足士兵的心愿忍着高原病日夜工作,直至倒下。《预约死亡》在指出社会对“垂死者”缺乏关注,缺乏同情的问题的同时,更是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充满爱心,为维护人的尊严而尽心竭力的人物:富有事业心的院长,后悔选错了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在肮脏与死亡的映衬下越发现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极富人道精神的詹姆斯博士------正是他们精心护卫着垂死者,把人道的精神铺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临终关怀医院里墙上那两幅潇洒的草书可以说是院长父亲的心愿,也可以说是毕淑敏所期望的美好的人生境界。

       结  语
       在热闹的文坛,毕淑敏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式的实验标榜,而以对生命的思考深深震撼着读者。这种思索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更来自于毕淑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与不尽的体恤。
      毕淑敏在与记者谈她的新书、旧作、职业时,谈来谈去最终落脚在三个最普通的人生哲学问题上: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该怎样度过我的人生?她说:如果我是一棵苹果树,它们就是树的根。到底是怎样的经历使她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以生命和死亡为主题呢?毕淑敏回忆说:阿里生活给了她生命的根。“我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我在阿里的冥想,年轻时我有一段在西藏阿里的经历,正是那里的严酷使我开始思考起人生本质这样严肃的问题。感谢阿里的寂寞,可以肯定地说,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我是谁?我是进化的结晶,科学一直在证明着人类的进化是多么艰难。而千百万年的进化和许多的偶然之后最终有了我,这是多么不容易?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很多灿烂的文明进步的文化。作为进化的结晶,我们应该去继承它们,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而我到哪里去呢,毫无疑问死亡是最后的归宿。可是在死亡之前生命还在我的手中,死亡不是我能控制的,它是恒定的,可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却是变数,我可以去创造一个属于我的数字。我将怎样走过一生,这取决于我自己,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要去把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要让生命留下我的光彩,不仅自己快乐,也对这个社会,对与我一样拥有生命的人有帮助,有价值。”看来,阿里的经历培养了毕淑敏不同寻常的生命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毕淑敏的作品不仅能震撼人心,还能照亮人心。“我觉得中国现在所处的这种时代可能是一个在飞速的变化,甚至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的茫然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像这样的国力富强,可是我们也碰到了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困惑和选择。那么在这种时候能有这样的讨论,能够有更多这种心灵的寻找和探索,为自己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人们早已为物质追求的忙碌而模糊了生命的价值意义,那么,毕淑敏的作品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审视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