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解难经 三十四难2

 johnney908 2014-11-27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言,其液汗”;关于心的解读要比肝似乎容易的多。赤,无疑是血红色,南方丙丁火,与火色暗合,却透出赤字虚无的那份概念。当焦字成为一种气味,烤小鸟的那种气味,而不是血腥的那种气味,就一下子把五臭说的主旨从“体”引到了“用”,那么臊、焦、香、腥、腐这几个概念,就该朝着五行属性那么去理解,尤其是准确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它们之间,难经想要表达出,但言而不尽的那些东西(古代一个肉食品从生到熟到腐烂的全过程),它们构成闻诊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可能更集中于患者的主观感受,病来时,嗅觉器官的特殊改变-----归纳改变的性质,提供给医者参考,另一部分,就是患者体液散发的气味给医者的提示,这部分定然存疑,眼泪和唾液是个什么气味的?烧焦的东西味道苦,古人把它看成是火的残留味道,其声言,言就是说话,古汉语中的言,还略带有道德的色彩,心主之官所发出的声,是有一定分量感的言,是要被随时记录记载的言,是经过思虑神夺的言,是经过火烤和吃苦以后的言,臭焦味苦之后的言。靠近火热,汗自然会出来的,所以其液汗。

 我是这样猜想,从焦字上理解,古人把鸟类那样的食物拿到火上烤,不出意外的话,一般是外焦里生,最开始是弄不干净的毛被烧的气味,然后是烧焦了外皮儿的气味,即便是把皮烤黑了,真的焦了,打开来,由焦到香,香的这部分,必然是熟了的,再往里,血腥味就散发出来了,不好吃了,咬不动了,扔一边去腐烂掉了。如此这么一个臊焦香腥腐的气味演变过程。古人拿来与肝心脾肺肾的气味相匹配,暗含着五行相次生的推理过程。“脾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看,把外面烧焦的皮扒掉,烤熟的肉色--黄,气味香,吃起来好吃--甘,吃得美了,而歌,吃得香了,流哈拉子。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这估计是好吃的,烤熟的那层,香而甘的那部分吃完了,再往里,色白的,估计就是些脂肪膜啊,结缔组织之类的,散发着生腥的气息,古人知道,生吃了势必不舒服,所以拿出来味辛,古人傻吗?拿着椒姜大蒜之类的食物当零食?味辛,是为了帮助消化,解毒杀虫,辣得纵眉咧嘴,鼻涕横流,说起来话,跟哭一模一样。“肾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再到里层,根本就撕不断嚼不烂的那些东西了,只好扔到一边。什么时候饿急了,拿起来啃几口,颜色是黑的了,气味是腐败了的,味道是咸的了(也可能是防腐而淹过),吃完了,消化不了,食物中毒,哼哼去吧,所以其声呻(吟),其液唾,是唾吗?是口吐白沫。

这虽然是我的猜想,但在上古时代,这一点不会稀奇。

 中医讲变幻莫测谓之神,神的本义从雷,古人认为雷震引发天地交流而生万物,震在八卦里行七。象数理论里,神的数是七,七也是正阳之数,易经是回避这个数字的,易是要变的,七这个数是不变的,所以易经有六爻八卦数九,就是不用这个“七”。五行理论系统里,单独把神弄出来,给它配个七的数,这有这么几个道理:

1、七情之神,一个都不能少,所以用不变之数,还因为人脑袋上有七窍,这玩意儿更不能少,也不能多,多了少了绝对不成。

2、五行本于五星,五星加日月,成七的数,如此,才能生成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这也所以神数七。东西方文化中,七这个数都很神秘,西方也是认为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了世界。

3、五行加先、后天而成人神的七数,“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五神的基础上,加上了本于先天的精和本于后天的智。简单理解“神”,就是不能把握的变化。从人去理解“神”,要从精气神的概念说起,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三位一体。精化气,气生神,精有先后天之分,所以五行加上先天的志和后天的智,而成了“七”的数。

神魂魄志意诸要素,关乎人的心理活动,经过古人这个所出来,很难彻底区别清楚。还是应从五行理论的生克关系进行探讨。

肝藏魂,木头一烧,就剩下点屁轻的灰,火一烧,小鸟就烤熟了,看表现,是木化为火了,究内里,魂化为神了。随神往来谓之魂,神魂不离,魂走在神的前面,是为神开路和服务的。“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象做梦一样,似有似无,恍恍惚惚,老子曰:恍兮惚兮,道之所存。变幻游行之境,这如同梦游的样子,古人说,这些个东西就是魂。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魄就是精的前面,是精的基础,它的本意是尸体躯壳,它与精相并而行,比精早来,精散则魄散。

意者,志之发也。意,心的声音,心里说的话,是心神的活动结果。志,心之所向,意之所归,有打算的心,有目的的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