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争议中的得失比较

 指间飞歌 2014-11-27
改革争议中的得失比较

 

  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得有失,但是人们往往更加在乎“失”而不是“得”。有得有失乃是生活之常态,也是改革之常态。

  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的开头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本来,狄更斯在此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波旁王朝统治时期,其时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但是,这段话却被很多人用来描述当代中国的改革时期。其中缘由,发人深省。笔者认为,关于改革的争议可以从“社会比较”尤其是“得失比较”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首先,改革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改革的实质是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改革的进程中,人们不可能只得不失。“稳赚不赔”此等美事只有在小说中才能出现,因为获得收益是以支付成本为前提的。有得有失乃是生活之常态,从而也是改革的常态。就群体而言,改革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一些人得到了,另一些人失去了;一些人得大于失,另一些人失大于得;一些人得不偿失,另一些人失不酬得……就个体而言,改革也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却失去了既有的保障;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却失去了曾经的安稳;得到了更高的收入,却失去了难得的清闲等等。因此,不同群体的人和不同的个体会从自己特定的立场出发,对改革作出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评价。即使是同一群体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在不同的境况下,在不同的心境下,也往往会对改革作出不尽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评价。改革可以自始至终让一部分人满意,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满意,但是改革不大可能自始至终让所有人满意。而要解决“众说纷纭”这个问题,就要通过明确改革目的、优化改革方法、注重改革策略、尊重改革规律、提升改革质量、测控改革后果、树立科学改革观等方式和途径,想方设法促使改革成为一种“皆大欢喜”的正和博弈,要防止改革成为一种“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更要防止改革成为一种“满盘皆输”的负和博弈。杜绝各种关于改革之噪音和杂音的最好办法,不是让人们“有苦难言”,而是让人们“乐在其中”。

  其次,人们对“得”与“失”的感受程度不尽一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因其“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又被称为“预期理论”或“视野理论”。其要点有三: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即人们在面临未到手的收益时往往会小心翼翼,宁愿坐失良机也不愿冒险一搏;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偏爱”,即人们在已有之物即将失去的情况下往往很不甘心,从而倾向于冒险一搏甚至以命相搏;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即人们对损失与获得的敏感程度是很不一致的。对于同样一种东西,损失时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获得时的快乐感。

  “前景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非议改革:尽管人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有得有失的,但是人们往往更加在乎“失”而不是“得”。“前景理论”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改革的动力较小而阻力较大:改革会增加一些人“获得”的机会,但是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的;改革也会增加一些人“失去”的机会,而人们在面临“失去”时倾向于“风险偏好”的。例如,人们通常不会为了获得一个“饭碗”而与人拼命,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失去一个“饭碗”而与人拼命;人们通常不会因为“上岗”而感激涕零,但是人们往往会因为“下岗”而咬牙切齿。因此,拥护改革的社会能量与阻碍改革的社会能量往往不相匹敌,除非拥护改革的人远远多于阻碍改革的人,除非主张改革的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反对改革的人。而要解决人们对“得”与“失”感觉不一致、不对称这个问题,就必须想方设法使人们在改革进程中“获得”的绝对值远远大于其“失去”的绝对值。如果人们获得的绝对值小于其失去的绝对值,人们当然会对改革产生非议;但即使人们得到的绝对值等于或相当于其失去的绝对值,人们也往往会对改革产生非议;只有当人们得到的绝对值远远大于其失去的绝对值时,改革的动力才会大于其阻力,改革才会深化下去,改革才会拥有明天。

  最后,“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也会导致对改革的争议。人是比较的动物,人总是会选取不同的参照系进行五花八门的比较。因此,即使改革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净收益,即人们所得到的绝对值远远大于其所失去的绝对值,也仍然会有人对改革产生非议。原因在于:除了将自己现在的所得与所失进行比较(简称“得失比较”)之外,人们往往还会进行“纵向比较”,即将自己目前的状况与自己以前的状况或者自己祖辈的状况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如果感觉“倍儿爽”,则往往不会非议改革;而如果感觉“倍儿不爽”,则往往就会非议改革。

  “纵向比较”之外,人们更倾向于进行“横向比较”,即与自己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同学、同事、邻居、亲戚、朋友、对手、敌人等相关人。比较的结果如果是自己优越于其他人或者优越于其他人中的多数人,则往往不会非议改革;而如果是其他人或者其他人中的多数人优越于自己,则往往就会非议改革。孔老夫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语常被人们看作是平均主义的宣言而大加鞭挞,实际上它揭示了人性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因而它应该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不应成为公共政策的改造对象。西方谚语有言:所谓幸福的人就是自己的收入虽然很低但是比自己的邻居要高一点点的人。正是由于存在着“获得”与“失去”的“得失比较”,存在着“今天”与“昨天”的“纵向比较”,存在着“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有些人才会热烈拥护改革,而另一些人却会因此而非议改革。

  要解决“比较产生争议”这个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人们放弃比较,因为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解决“比较产生争议”的问题,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在一个很不公正或不太公正的社会,人们往往会比较出嫉妒、怨气、不满、仇恨等“负情绪”,比较出怨天尤人、玩世不恭、愤懑不平、愤世嫉俗等“负心态”;而在一个相对公正的社会,人们也会进行比较,但是比较的结果往往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心”、“各得其乐”、“皆大欢喜”。因此,想方设法促进社会公正,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与权利、收益与贡献、酬劳与能力、后果与行为具有对应性,从而消除不合理比较的社会基础,增强合理性比较的社会基础,是解决“比较产生争议”这个问题的治本之道。

  (作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