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鉴别(3)

 何一笑 2014-11-29

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均因是寒邪作祟所致的病证,故具备腹痛,喜温,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的共同症状,但寒滞肝脉证,因寒邪客于肝脉,其性凝滞收引,筋脉挛急,故疼痛剧烈,痛势较重,病起急剧,病程较短;而小肠虚寒证,因阳气虚弱,脉络失养,故其痛绵绵,喜温喜按,痛势较轻,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均有形寒肢冷的表现,但前者因寒伤阳气,阳气困遏,不能布达周身四末,故形寒肢冷较重,甚则四肢逆冷而为寒厥;后者因阳气内虚,机体失于温养,故多表现为畏寒,较前者略轻。

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前者以寒凝肝经,经气不利为突出表现,如少腹牵引阴器坠痛冷胀,甚则阴囊阴茎短缩,或经寒气逆,出现巅项头痛,呕吐痰沫等,而后者以阳虚肠寒,分清泌浊功能失职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为临证特点,如大便溏泻,甚则久泻不止,肠鸣,食欲不振,小便频数不爽。前者舌脉是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而弦,后者舌脉是舌淡苔白,脉沉缓而弱。

就其病机病势病位而言,寒滞肝脉证,因寒邪客于肝脉,阳气内郁,不达周身,阴寒凝滞,筋脉拘急收引,故肝经所过部位冷痛坠胀,发为寒疝,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寒疝者,阳所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小肠虚寒证,因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小肠脐腹失于阳气的温煦充养,分清泌浊、受盛化物的功能减退,影响中焦脾胃的纳运功能。寒滞肝脉证与小肠虚寒证,均属寒证,但前者因寒邪客于肝脉故为实寒证;后者因阳气虚弱,阴寒内生,故为虚寒证。二者虽然都有腹部症状,但病位不同,前者病变部位以肝为主,因肝脉抵小腹故可有腹部症状,后者病变部位以小肠为主,因肠居腹中,故可共有腹部症状。寒滞肝脉证,其病势比小肠虚寒证重,可发展为寒厥;小肠虚寒证,其病势比寒滞肝脉证轻,但也可因病久不愈,损伤脾肾阳气,阳虚不摄,肠道失固,发展为滑泻病证。

就其病因病程而言,寒滞肝脉证,多因外感寒邪,寒凝肝脉而发病;小肠虚寒证,多因阳气不足,肠道虚寒而发病。寒滞肝脉证,起病急剧,病势较重,病程较短;小肠虚寒证,起病较缓,病势较轻,病程较长。

寒凝肝脉证,临床治疗宜暖肝散寒,温经止痛,方用暖肝煎(《景岳全书》);小肠虚寒证,治疗宜温通小肠,助阳散寒,方用理中汤(《伤寒论》)。

更多有关中医内科内容,请点击查看【中医内科】专题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