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为怪病之源 怪病多痰

 学中医书馆 2014-11-29

作者:陕西省万锁中医肿瘤研究所研究员 王晓雷

【摘要】中医学认为,凡病人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痰为怪病之源,痰病多怪。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内伤多个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新的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他同期病理产物合邪而致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痰可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亦可外流骨节经络,表现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痰的性质方面来看,还可进一步区分为风痰、寒痰、湿痰、热痰、燥痰及郁痰等。【关键词】怪病之源 痰病多怪  精神分裂症 从痰论治 健脾化痰  脂肪肝

 

一、从痰论治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主要症状为思维异常,同时表现出情感和意志行为多个方面互不协调,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脱离现象大致可以归属中医“癫狂证”的范畴。

癫狂的病因病机多为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里说:“癫狂一证,哭笑不休,骂詈歌唱……,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

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嚣不宁,烦躁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二者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

本病发生内因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七情所伤,或以思虑不随,或以悲喜交加,或以恼怒惊恐,导致肝胆心脾功能失调和阴阳始于平衡,进而产生气滞痰结、火郁、血瘀等蒙蔽心窍从而引起神态失常。而痰气郁结为本病主要的病机。

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本病,从健脾化痰入手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代表方剂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加味】

法半夏 15g陈皮15 g茯苓15g竹茹9 g枳实15g黄连6g、山栀6g、远志10g酸枣仁18g五味子6g人参15g甘草6g生姜10g 。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安神定志。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耳鸣耳聋;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病例1、刘某,女32岁,机关干部

因工作关系受到挫折,思虑纠结,出现抑郁症,经西医治疗逐渐加重,出现精神分裂症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沉,思维时而奔逸,时而凝滞;意志行为时而增强无忌,时而胆怯懦弱,语无伦次,时悲时喜,污秽不知,时清时蔽;就诊时,自诉纳呆少食,乱梦纷纭,尿少便干,观舌苔黄腻,切脉弦滑。

诊断:脾虚肝郁,痰气内结,心窍蒙蔽。

治疗:健脾疏肝,理气化痰,豁痰开窍。

方用:温胆汤加味。

黄连6g法半夏15g陈皮15 g茯苓15g竹茹9 g枳实15g山栀6g、远志10g酸枣仁18g细辛15g人参10g龙骨25g甘草6g生姜10g 。

本方重用细辛15g开心窍,龙骨25g重镇安神。

服药10剂症状减轻,加减继服60剂痊愈,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细辛的临床应用】

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梁代陶弘景云: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含之去口臭。

李时珍云: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目中倒睫。

【临床体会】

夫胆者,心之母也。不知脏腑之气,皆取决于胆,胆气一虚,而脏腑之气皆无所遵从,而心尤无主,况心君原思色乎,君火不明,则易受淫气触动。

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温胆汤治疗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惊悸亦由于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吐多属半表半里少阳胆经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涎而烦呕。伤寒病后多有此证。陈皮去白、半夏姜制、茯苓或用茯神、甘草、枳实麸炒、竹茹、加姜煎。或加枣。局方无茯苓。如心虚加人参枣仁。心内烦热加黄连麦冬。口燥舌干去半夏,津伤口干加麦冬五味花粉。表热未清加柴胡。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内实心烦加黑栀子。

二、健脾化痰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病例2、吴某,男47岁,机关干部

近2年来,时常神疲乏力,头晕、困倦、嗜睡等不适,单位体检查出中度脂肪肝,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自诉饮食如常,酒肉不断,大便不调,尿黄不畅,视诊面色晦暗,舌红质暗,苔黄腻,切脉弦滑。

诊断:脾虚肝郁,痰瘀互结,血行不畅。

治疗: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方用:桃红温胆汤加味。

桃仁15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2g柴胡15g丹参15g香附20g川楝子12g炒白术25g法半夏15g陈皮15 g茯苓15g竹茹9 g枳实15g黄柏10g、苍术20g牛膝15g薏米25g甘草6g生姜10g 。

本方在健脾疏肝,理气化痰的基础上,用四妙散祛湿,加桃红归芎丹参以活血化瘀。

服药15剂症状明显改善,继服药45剂。查血脂趋于正常,B超检查脂肪肝变轻度浸润。服药期间控制饮食,少荤多素,加强有氧运动,按时作息,规律生活,血压血糖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体会】

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者为虚寒痰,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黄滞者为湿痰,青晦者为风痰。病人肥胖颈短,形态壅肿者为痰体。表情呆滞,目睛转动不灵者为痰阻于窍。从痰的色质气味来看,中医学认为,病程短而病情轻者,痰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蜗牛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华彩者均为实痰;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属虚寒。痰味甜者多为脾热,味苦为胆热,味腥臭为肺热,味咸为肾虚。若痰结日久,攻之不易消除者,则为老痰、顽痰,常易发生怪症。

对痰的治疗,中医学强调应首分清脏腑虚实,其次应审标本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去则痰自清;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去则诸证自愈。再其次,脾湿是成痰的基础,健脾化湿为治痰之要着。而且治痰还须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自无停积成痰之患。同时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至于治痰,原则上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病势不甚,或脏气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豁痰、吐利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