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向东:“情境导向”的自组织学习

 叶老师YP 2014-11-30
  发表于《科学课》2014年第4期

  编者按:在日常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老师都非常注意在每一节课开始时为学生创设情景,一是吸引学生的关注,二是引出需要孩子们探究的问题。但这个情景使用之后,后续的活动似乎就与它无关了,严密设计的一个个活动紧随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随着老师预设的线路探究,直到获取结论。有些老师把这样的探究称之为引导型探究,这样的探究难度不大,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这样的引导型探究还体现在设计与制作活动中,比如做水钟,有详细的步骤导引学生一步步去完成,甚至包括给瓶盖打孔这样的具体活动,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这样做,老师们的理由可能是:如果不给予详细指导,学生怎么可能完成任务呢?

  当前这样的设计相当流行。我们不禁要问,情景只有激趣引入的作用吗?学生的探究真的会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线路走吗?小学生的能力真的那么弱,连给瓶盖打孔都不会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提倡自行获取知识,如今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老师们如此强大的“引导”,如此不放心学生自主而自由的探究,究竟是怎么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吴向东老师和他的鸢尾花(IRIS)团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情境导向”的模型,用诸多实践案例反映了学习的“自组织”本质和探究过程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严密的学习过程设计反映的是“他组织”的,是对学习的限制,是难以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他们因此建议教学设计要从学习过程的设计转向到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大的自由探究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学习环境的设计的核心是设计真实情境,应该把老师们常用的“情景”一词改为“情境”,“境”反映的是学习环境。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为自组织学习服务的情境呢?在本期“为自组织学习服务”的专题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