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军医话(002):不见踪影的感冒神方===麻黄汤

 清水淡菊 2014-12-02

冬天又到了,新一轮所谓“流感”突然而至。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儿身热怕冷、浑身疼痛,被称为“重感冒”或者“病毒性感冒”。于是到医院输液7天,然后或者忽冷忽热,或者咳嗽延绵不去。看着都是心痛啊!漫长的排队、静静的点滴、花花的数钱!本来三五元就可以治好的“感冒”,结果三五百大洋不见轻。

其实,这种发热高烧、身痛怕冷、或者有恶心的“感冒”,在中医叫做“伤寒”,更专业一点叫做“表病”,再专业点叫做“太阳病”。就是说,这个病的邪气在肌肤骨骼之表。

因为身体自身正气与邪气作战,所谓“正邪纷争”,作战激烈的表现就是“发热”,怕冷则是人体自身感觉而已。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感冒了还能有这个症状,那我要恭贺你了,说明你身体很好,还有能力,就是所谓抵抗力与病邪斗争。身体不好的人感冒,肯定不会发烧!那是另外一种病。

因为“正邪纷争”,犹如战场,敌我双方不断增兵,战场一片狼藉,表现在身体上,一方面人体正气,时髦话叫做“正能量”不断往肌肤骨骼输送,实质性的物质就是气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战斗,必然有战场垃圾,所以表现为“身痛”。这种痛不是一般的痛,而是非常痛,笔者有亲身感受。那是因为肌肉骨骼充满了排泄不掉的东西。西医可能叫病毒、细菌。

因为人体正能量源源不断地往肌肤骨骼输送,消化系统自然受到影响,所以可能恶心呕吐。要知道食物在提供给身体能量的同时,消化食物也需要能量。不过这叫做“兼证”、“副证”,治疗时完全可以不去管它。中医有一句行话,“抓主证”。

这一类感冒的主证就是“发热怕冷身痛”。当然也有一开始没有发热的,别着急,很快就会发热。《伤寒论》说的很明白===或已发热、或为发热,必恶寒体痛。

那么,这一类感冒怎么治疗呢?中医治病很是巧妙,总是“顺其自然”,“离哪近,从哪走”,从不走冤枉路。既然是“表病”,那就从“表走”,办法就是“汗法”,想办法让他出汗。出汗的办法很多,过去农村牧区缺医少药,只能用土办法,比如喝点生姜水、喝点大葱水,喝点点着了的绿瓶草原白(一种60度以上的白酒),后来有了西药阿司匹林(张锡纯认为那就是中药的麻黄汤),那就来上一片,然后盖上被子,睡上一觉,出一身汗,大部分自然就好了。

当然还是不好,就要请医生了。如果是学习经方的医生,一定是用“麻黄汤”。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一共19条。方子很简单,口诀是: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就是这四位药,一定是药到病除,其实一副药,一般喝一次就行,服完盖被睡觉,一般一刻钟,就会汗出,身体一下子就会降温,其他症状迎刃而解。

我学习中医的动力,一部分来自给女儿治疗感冒。给女儿用的第一个方子,就是麻黄汤,初次体会什么叫做药到病除。第二次,用是给老婆和同事,两个人用了一副药。先是老婆感冒,用麻黄汤服一次病愈,下午到单位同事一样的症状,回家取来余药,另之服,一次愈。

中医治疗感冒就是这么简单!反观如今具有“科学精神”的患者,在“科学治疗”的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感冒的治疗结果不用多说。为什么这样呢?科学的医学一定要找到这个致病源,看看是什么菌,什么毒!习惯用抗生素与之搏斗,结果“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其实不论这个是否有用,就是我上面说的原理,本来人体正气正在和病邪在边境战斗,你往身体里灌上一瓶子凉水,你说是帮助呢,还是拉后腿。其结果是正气受挫,邪气里走,据我观察和思考大概出现两个情况:

一是前面说的“忽冷忽热”,中医属于叫做“往来寒热”。注意这个寒热与感冒的寒热不同。感冒的寒热是“寒热并存”,往来寒热的寒热是“交替往来”。为什么呢?因为就像俩小孩打架,累了歇一会,一会他把他按倒,一会他把他掀翻,正气足了,变现为热,邪气胜了,表现为寒。这个在中医叫做“少阳病”,也叫做“半表半里”,也就是介于消化系统和肌肤骨骼之间的脏器,治疗主方就是“小柴胡汤”。

二是前面说的咳嗽延绵不愈。严格来说也是少阳病,集中在“肺”。脏腑辨证家认为是“寒饮射肺”,有其道理,就是肺被寒冷的湿气包围,想排掉他,但是又不能,所以老是咳嗽,这种咳嗽不是干咳,而是伴随白色稀痰,这种情况用小青龙汤百发百中。

当然,并不会按照设想的路线行驶,有时会因为身体原因、治疗原因等等,变化多端,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伤寒论》问世。比如经过治疗,会有西医所说的肺炎,其实就是麻杏石甘汤证,也有单纯咳嗽的半夏厚朴汤证。

给麻黄汤起的标题是===“不见踪影的感冒神方”,实在是为之扼腕叹息,临床上很少有中医使用,一者这个方子实在是便宜,没钱可赚,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对于桂枝都不敢用,何况麻黄,所以如果有人看到麻黄10克,就会抬头看看你,药店更是循规蹈矩,超过9克不卖。中医界至今仍然有两个特大毛病:祖宗之法不可变、人云亦云风盛行。要说祖宗之法吧,如果学药性,你应该学习《神农本草经》,那上面就没说麻黄发汗,而是发表出汗。古人字字珠玑,没有电脑,难道不会少用两个字?可惜,我们的教科书都是说麻黄发汗,楞生生的把中间两个字去掉,其意远矣!;如果学开方,那医圣仲景的方剂应该是鼻祖,人家明明说的用两,后人多番考证,这1两就是现在的15克,可是非得把明代一位医学家的一句话奉为金科玉律“古之一两今之一钱”,也不知道这位大家说的古到底有多古,所以你要是敢用麻黄45克细辛45克,看有人说你是“蒙古大夫”没(比较楞!哈哈)。不过,我就想看看要死人不。有一天我亲自喝小青龙汤,145克弄得,当然也怕药死!喝完告诉老婆,万一有情况赶快打120,结果等着发生情况,结果啥事没有,汗都没有怎么出!看来麻黄45克也没事,“辛不过钱”纯属谎言!遗毒千古!

扯远了,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患者计、为了麻黄汤计、为了中医计,呼唤麻黄汤早日回归临床、造福人类!

我曾在“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麻黄汤(第十九方)”这样为麻黄汤正名:

千古麻黄属第一,今人麻黄畏如敌
  麻黄汤证南北有,奈何南人不敢提!

今天兴致所在,在涂一首麻黄汤正名打油诗:

发热恶寒身体痛,你可首选麻黄汤

一次服完遍身汗,起床身轻如飞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