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札记第6篇:国学大师陈寅恪与《梦游清华园记》考

 看见就非常 2014-12-06

纠错:国学大师陈寅恪与《梦游清华园记》考

 瑞雪烹梅读书札记第6篇读书札记第6篇:国学大师陈寅恪与《梦游清华园记》考

博主有个记札记的习惯。每日手札数条,可以看做自己的《日知录》。但写的太多了,就分别整理一下,放在博客上,供大家欣赏。

 

2010年11月16日我记下如下一条《陈寅恪的作文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时,清华本科生录取时,有时候中文题就请陈寅恪先生出。有一年他出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恰好钱伟长先生那年考取清华。钱先生用了45分钟写了450字的赋,获得了100分。以文史双百的成绩考取了清华文科。后改学理科。

国学大师陈寅恪出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见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结集出版《国学论坛》一书。我曾在人大国学研究院短训,获赠此书。

钱伟长先生考取清华内容,见于央视《大家》,是钱先生口述,用来佐证先生原来是学文科的,文史双优。看来是个错误。以下是钱伟长先生的回忆节选。

1.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

    有了苏高中打下的基础,到考清华的时候就看出来了。陈寅恪对时任清华教授的四叔钱穆说起入学考试中的国文考试题,他和杨树达教授都主张出对对子的考题,他和杨树达在几种选择中,选中了孙行者,本来是针对胡适之的,但答卷中竟有学生答了祖冲之,他们认为祖冲之也不错,而且把这个学生写的《梦游清华园记》的考卷找了出来,是一篇很妙的赋。这篇文章他主张给100分,四叔钱穆一看很像是我的笔迹。隔了一个星期后,陈寅恪又公布了历史试卷,考题也是他出的,只有一个题,即要写出廿四史的全部书名、作者、卷数和注者,结果很多考生考得很差,只有一个考生考了个满分。后来查出来,这两个满分的考卷都是我的。《清华周刊》上也登出了《梦游清华园记》这篇赋。

  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归功于在苏高中所受的教育。

  读了《百年苏中》,勾起我对母校深深的怀念。孔夫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恐怕谁也说不清,百年以来苏高中培养出了多少杰出人才。感谢《百年苏中》为我们记录下了二百多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外交大使、名师贤达等当年求学苏中时的足迹,让我们循着他们的人生起点去探究他们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家园。

  我为苏州中学这面高高飘扬于杏坛之上的旗帜骄傲!我祝千年母校永葆青春!

    2.央视《大家》:著名力学家钱伟长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出节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以下是节目内容节选:

  [解说]: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 《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穆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  

    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题目,我考了一百分,没有错。

  记者:当时您知不知道有没有第二个考一百分?

  钱:没有,好多人考零分。这样一个怪题目,当然零分了。

  钱:其它四门课,数、理、化、英文,我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一共?

  钱:一共考了25分。

  记者:也就是这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分数非常低?

  钱:很低,我的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我根本没有学过,所以没分。

  记者:当时很多人都认定,您要不上中文系,要不上历史系?

  钱:是啊,都等着我。

  [解说]:就在钱伟长决定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 1931年的9月18号,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全国青年学生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支持抗日。钱伟长当天也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决定弃文从理。

 

[后记]在这里。感谢学校樊校长善意提醒,向校长的求真精神学习。在樊校长的博客上看到如下文章,大家可见“一百年不到,历史就已走成这副样子。”

 

梦游清华园记》考
文/卞毓方  批读/宏伟

樊校长文章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f690b0100nd2m.html

2001年2月18日,清华九十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文章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满怀深情回忆母校生活,入学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情深且不论,事真得论论。

笔者近来为季老立传,流年往事,自然以季老本人的叙述为准,因此,我在“金榜题名”一节,谈到他这次报考清华,写道:“清华的考题,允规允矩,唯国语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却是做梦也梦不到的。清华僻居城外,考场设在城内,考生绝大多数(包括季羡林),都无缘一睹她的芳容,所以只能自作多情,向壁虚构。季羡林熟知古文,又从稗官野史培植了想像,他紧扣‘水木清华’,托辞于梦,寄感于景,虚实交融,才情并茂,倒也‘差堪自慰’,顺利完卷。”为人立传,先照传主说的写。

书稿前半部写得,为审慎起见,先把第一、第二章,交季老过目。季老阅后,认为:材料翔实,逻辑严密,绝无虚构、杜撰,有关推理、发挥,也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经得起反复推敲,别人难以驳倒,云云。稿子,先生一字未动,仅说关于他的清华几位恩师,应在陈寅恪、朱光潜、吴宓、叶公超之外,再补上郑振铎一笔,这样就比较符合历史的原貌。传主倒也认真,该添的添了。

纯粹是偶然,在尔后的一次探视中,我无意中发现,先生于我的文稿,在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一语旁边,划了一个小小的“?”,委实很小,铅笔划的,不仔细就看不到。这“?”是什么意思?是慨叹人生如梦?那就应该用“!”。是嫌我发挥离谱?反复推敲,断定:没有,文章依据的都是先生的自述。当场心动了一下,想向先生请教,恰好有后客到,随即告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发现疑问。可惜传主没能主动说明。

又一日,笔者走访文怀沙先生。落座、寒暄既毕,文老亲自操作,为我播放一段录像,以为是关于文老本人的,哪里,主人公是钱伟长,录像中,文老只是配角,拍的是2001年,他偕一位央视女记者前往上海大学采访。我于是知道,钱老生于1913年,小季老两岁,1931年进清华,低季老一级。让我吃惊的是,说到那年考清华,钱老竟然讲作文题也是《梦游清华园记》!钱老说得有根有据,他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作文而外,还有个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掌故,我早就听说。钱老强调,陈寅恪对胡适之那一类新派人物颇为不屑,所以他这个对子,下联的答案就是“胡适之”。钱老说,他一下子就猜中了,但他经过思考,放弃了“胡适之”,而改成更为贴切的“祖冲之”。结果,他的解答受到主考官,尤其是陈寅恪本人的激赏,国文得了100分。又有名人说当年考清华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

钱老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为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回忆,决不会是信口开河。当然,季老也是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著称于世,他的回忆,同样具有坚实的可靠性。但是,一个是1930届的,一个是1931届的,清华大学连续两年的作文试题,不可能一模一样,钱老与季老,二老之中,必有一错,这会是谁呢?两届学生入学的作文题不会相同。自然生疑。

蓦地想起先生划在我稿件上的那个“?”,想必先生已有所省察。因此,9月18号上午,我在与先生交谈中,瞅空把这疑团托出。先生以指弹额,面露苦笑,说:“老有人讲我记性好,这是客套,恭维人的。我自己知道,人老了,记性只会越来越差,这是自然规律。写作《清新俊逸清华园》时,脑子一闪,冒出个‘梦游’的题目,本能地,我把它当作了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并且不寻思则已,越寻思越像。那题目印象太深了,像刀劈斧砍,不由不信。后来看你的稿子,又看到这题目,一愣,似乎有点不对头。然而,错在哪里?异在何处?思维兀地中断,只剩下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接不上。跟李老师说过,她现在也顾不上。唉,老了就是老了,记忆不管用啦。这事要发生在家里,我会动手核实,如今住在医院,查什么都不方便,既然你发现了疑问,你就帮我把它弄清楚。”活人的“记忆”可靠性令人置疑。

当日下午,我便去了清华档案馆,查了半天,没有结果。经人指点,复去清华图书馆,启用电脑检索,查阅当年的《清华周刊》。还是查资料吧!死人不开口,但比活人客观。终于在1931年的某期上,查到《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民国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不正是1930年么。打开,第一门是“党议”(大概相当于政治吧),题目是:《孙先生民生史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差异何在?》其后便是国文,也就是作文题,两则,

一、《将来拟入何系,入该系之志愿如何?》

二、《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

至此,命题已水落石出,季先生笔下的《梦游清华园记》,肯定是张冠李戴,想必是这题目太有名,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刻痕,以至年深日久,别的都淡漠了,消逝了,只剩它一题独存。季羡林记错了!

季先生是记错了,那么,钱伟长先生呢?这是后来的后来了,笔者几番去清华图书馆,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1933年10月23日出版的那期《清华周刊》上,查到1931年、1932年的入学试题,1931年的作文题是:1、本试场记;2、钓鱼;3、青年;4、大学生之责任。附注:任作一题,文言白话均可。1932年的国文题是:1、试对下列之对子:(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乙)孙行者。2、梦游清华园记。附注:此题文言白话皆可,但文言不得过三百字,白话不得过五百字。钱伟长也记错了!

嘿,钱先生也是记错了,《梦游清华园记》是1932年的试题,轮不到他1931年的新生来作。笔者觉得,错固然是错,却是错得有趣:季羡林和钱伟长这样两位泰斗级的大师,同时滑倒在一篇《梦游清华园记》,这现象,还不值得世人,尤其是心理学家们认真玩味吗?错得端的有趣!这个“玩味”我以为不“玩”自明。我只想对作者说一声:谢谢!

(原文载2007年1月4日《文汇报》)

【批读后感】

文化人是执著的。执著于爱国,执著于爱情,更执著于真理。古希腊大哲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推荐给大家读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卞毓方先生,不替季羡林先生、钱伟长先生这样的“尊者”讳,用事实材料指明他们的记忆错误,就是文化人这种执著于真理精神的延续者和光大者。

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样的求真勇士代不乏人。最著名的当属清朝人阎若璩。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学养和对真理的渴求,硬是把一桩自晋朝以来造假成功延续至他的时代的学术疑案给“审”清“问”明。有人居然用伪造的《尚书》蒙骗世人达千年之久。

现在卞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个事件:陈寅恪先生在1932年拟的一道作文题,居然有1930年、1931年入学的人在回忆中称入学时就“做”了这篇作文。一百年不到,历史就已“走”成这副样子。要是文化人不执著于真理,我们还会看得到信史吗?

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
                                                    ——杰弗逊

    [附录] 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

    《光明日报》 2001年3月23日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记得在七十一年前,在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这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一直到今天,八九十年来,始终是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闲话少说,我想讲的是当年入学考试的国文作文题目。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在这里,我还想顺便补充几句:那一年,北大出的国文作文题是“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两校对照,差别昭然。去年,我曾根据我在清华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观察与反思,写了一篇谈两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认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华是清新俊逸。例证当然是很多的。仅仅从上面谈到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上不也就能参透其中的消息吗?

    一走进清华园,我立刻对照我那一场人造的梦来检验梦中的清华园和现实的清华园有多大的差距。差距当然会有的,而且会极大。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等等。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但是,梦中的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却是一点也不差的。这颇给了自己一点慰藉。

    星换斗移,时移事迁,与我同寿的母校到今年整整九十岁了。这是清华校史上的一件大事,热烈庆祝是义不容辞的。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自在意中。我认为,其中最能别开生面的一种就是清华同方集团邀请国内外著名画家描绘清华的自然风光,新老建筑,兼及著名学者和行政领导,并选出其中优秀作品,编纂成册,名之曰《名家绘清华》,出版问世。这实在可以说是一件心裁别出意义深远的举措。这样的画册,对向往清华想投考清华的青年学子来说,他们看了一定会狂喜不已,更增强了报考的决心。他们用不着再写“梦游清华园记” 那样的文章了,他们梦想的人间仙境就历历摆在眼前。对新老校友来说,他们毕业有先后,术业有专精,现在遍布全国、全世界,看到了绘画,一定会唤起思古之幽情,望母校之风光,感平生于畴昔,一定增强对母校的热爱,加深对母校的向心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用不着丝毫怀疑的。看了这些绘画,我自己的感受怎样呢?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有独特的优势。我曾梦游过清华园,又曾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亲自把梦境与现实对照过。而今,在七十一年以后,又看到这样一些优秀艺术家的绘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下,清华园活脱脱地站在我眼前。艺术家的本领在于,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他们画出了清华园的形,又画出了她的神,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曾有一个绝妙的说法,说艺术家能改变自然。眼前的这一本画册,就是艺术家改变清华园的结集。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引徐葆耕教授的话,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他说,相当多的艺术家同我所说的清新俊逸有近似的感觉,绘画的色彩洋溢着春天的生命气息。听到这些话,我不禁颇有一点手舞足蹈洋洋得意了。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打住了。但是我意犹未尽,想再引申一下,写了下去。这个关键的灵感是清华同方集团带给我的。这个集团所从事的业务是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用一般人的通俗的说法来表示就是理工科,就是科技。这是目前最走俏的大潮。不少的人认为,建设一个国家,只要有科技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建国不能没有科技;但是只有科技也还不够全面。科技必须辅之以与之并提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一些人的口中就是文科。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类社会才能前进,人类文化才能发展。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观点并不为所有人所共有。同方文化公司的领导们具有远见卓识,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身体力行,《名家绘清华》这样的书于焉产生,这一个并没有大肆宣扬的行动,实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定能受到全体清华人以及整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赞美。

    综观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走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 1952年以前,清华是一所具有文、理、法、工、农的综合大学。院系调整以后,清华成了单一的工科大学,连理科都被排挤出来。这个决定当时是否正确,我不敢说。但是,经过了以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却证明了它是缺乏远见的。清华大学当局于是当机立断,决定恢复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绩已灿然可见,斐然可观,一个新的充满了活力的清华正在腾飞。最近又与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清华万象,更加更新。这引起了一个大科学家李政道教授和一个大艺术家吴冠中教授联袂携手共辟新的教学和科研的途径的做法。他们想把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培养完全新型的艺术科学家和科学艺术家。这是一条文理结合的具体的新途径,前途未可限量。

    我在上面讲到的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清华精神” 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缅怀过去九十年的历史,审视当前发展的情况和动向,我不能不得到这样的印象。我离开清华已经六十七年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我在北大工作。但是,燕园与清华园相距咫尺,弦歌之声可以相闻。特别是最近若干年以来,清华在努力恢复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我到清华参加会议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作为清华的老校友,我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只要有可尽力之处,我一定会尽上我的绵薄。这里面难免搀杂上了一点报恩思想:没有清华,就没有我的今天,清华园毕竟是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之处,我虽然身不在清华,但心却从未离开那里。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校友也无不如此。清华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华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漫卷诗书喜欲狂”了。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2001年2月1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