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普洁艺术简历 1943年生于山东青岛,18岁入伍,当兵8年。退伍后从事报纸美术编辑35年,工作期间获得大学新闻专业学历。青岛日报社原主任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特聘高级画师、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美协油画艺委会顾问、青岛油画学会名誉会长。 1973年作品《锻炼》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并随《现代中国画》出国展览,被国家收藏,成为青岛第一张入选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人物作品。此后其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得奖项。 己丑冬月,岛城已然寒风凛冽。我在位于无棣路上的报社公寓拜会了著名大海画家于普洁先生。略去寒暄,话题自然从于普洁所毕生从事的绘画艺术谈起。 无法割舍的绘画情缘 出生在黄海之滨的于普洁从小对绘画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喜好。中学的时候,于普洁参加了青岛十一中美术组,在那里得到基础素描训练。 1961年刚刚升入高二时,即应征入伍,别的孩子都是带着大包小包零食,唯独于普洁是带着美术书籍和绘画材料,背着画夹子去的部队。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于普洁接触到了何孔德、高泉等当时国内很多顶尖级的艺术名家,并和他们一起创作,得到很多指导和帮助,创作水平飞速提高。当整个社会大环境在串联批斗,闹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时,于普洁则在部队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废寝忘食钻研画画。 8年的部队生涯,于普洁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绘画技巧日臻成熟。 1968年于普洁转业到青岛市京剧团任舞台美术设计。那时舞美主要工作就是画幕布,但一块幕布画好后很长时间内基本不用改动,其余时间他只能拉拉幕布。这个工作清闲、安逸,待遇很高,在当时很令人羡慕,但确实单调乏味。 于普洁心想,我不能拉一辈子幕布吧。于是毅然辞职到青岛日报社做美术编辑,专心与绘画打交道。 大海孕育独特艺术情怀 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于普洁开始潜下心来研究艺术,坚持创作。但受条件限制,他只能局限在青岛,不可能跟职业画家那样四处写生创作。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创作题材的问题苦苦缠绕着他,这让于普洁异常苦闷。报社美术编辑的办公室是面向大海的,他时常站在窗前看海。终于,有天站在窗前发呆的于普洁灵光一闪:波澜壮阔的大海不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吗?大海开始走入于普洁的画面。 对于自幼生长在海边的于普洁来说,大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数十年,无论吃住玩都与海息息相关。工作后更是日日与海为伴,数十年来与之朝夕相处,大海在于普洁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形中孕育了他对海的独特情怀。海的博大,海的神奇,给他以巨大的诱惑和启迪。然而古今画者多画川河溪流,对大海却鲜有笔痕刻画,这更坚定了于普洁以大海为题探索创作的信念。 画海就要研究海,于普洁翻遍画史,却没能找到理想的画海范例,也没有更多画法供他借鉴。不得已,于普洁为得心源先师造化,开始认真研究大海。多少次调皮的浪花打湿了岸边凝神创作的画家衣衫;多少次汹涌海浪无情地将八仙堆上写生的画架打落海中……三十多年来,于普洁跑遍了青岛各个浴场、海岛,观察研究画海,风雨无阻。 于普洁与大海零距离接触,同大海进行心灵的交融与对话。大海的喧哗与宁静,博大与细微,险峻与温柔,暴烈与安详,慢慢地与身心共鸣,他开始创作出心中之海,生命之海,人文精神之海,慢慢地感动自我,达到思想境界及主题的升华。 以大海为题材进行创作多年,于普洁也曾迷茫过:不知道美术界内、观众是否认同自己的大海。那时,恰逢著名画家杨克山在新加坡举办展览,于普洁便托好友带了一些画展出。结果令人欣慰,他的作品得到业界同仁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同。大海的创作路子得到认可,于普洁也就更有动力。 多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观察、研究,于普洁对大海有了深刻的了解,他渐渐抓到了大海的脉搏。他将情与思融入这片大海,用自己深情的脚步踏遍了黄海之滨。他用手中画笔勾勒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油画,他将心灵感触用一支画笔勾勒出轰鸣的灵魂,撞击出人生的感悟。 而今,于普洁的大海画作品风格已成。他笔下的海风格抒情、诗意淳朴,寄托着画家的感想,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个人特色,深得业内好评。著名画家杨克山说过:“于普洁的大海是有生命的,他早已把情感有机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他的笔下,无论大海如何咆哮,如何变幻无穷,都带给人真实而直接的厚重美感,正面冲击着观者的视觉感官和艺术神经:在他的笔下,大海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静谧舒缓,从不扭曲,从不遮掩,从不怪诞,透着一股浩瀚海洋应有的坦荡劲儿,一如于普洁本人。 ” 藏者的忠告成为动力 于普洁擅长画海,但不只是画海,在其他绘画领域他也有不俗造诣。早年出道时,于普洁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画家一样,临摹过连环画、小儿书等印刷品来充实自己。在他青少年时代对各画种涉猎广泛,速写、油画、国画和水粉画、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各种类型、题材,于普洁都曾涉猎研究过并小有建树。上世纪70年代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的《锻炼》就是国画人物作品。但是最适合他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油画。以油画表现大海成就了于普洁。 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在于普洁画海并有一些名气的时候,曾经碰到一位收藏家。这位收藏家非常喜欢他画的海,并打算收藏一部分作品。但收藏家向于普洁提出一个要求,希望看看他的素描等其他作品,于普洁对此很是不解。 于是,这位收藏家告诉于普洁:艺术是互相贯通的,一个好的艺术家,要看基本功和对艺术的认识。只会画一样东西,就算画得再好,也称不起艺术家——因为一个画家要综合评价。如果只能画好一种东西或者只会画一种东西,是不可能成大器的。 由此,于普洁深受启发,认识到自己画得最好的可以是海,但不能一辈子只会画海,在别的画种也要有所建树。正如徐悲鸿因为画马为世人所知,但徐悲鸿的油画等也著称于世。 成功之道归于众人扶持 一个画家的成功离不开自己多年努力,在美术界享有赞誉的于普洁也是如此。为了艺术创作他废寝忘食,不论风雨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来画画。更有甚者,大年初一,众人都在走亲访友把盏言欢时,于普洁还在画画;有时候家里来客人,太喧嚣,他就去报社办公室画画。对他来讲,画画已经成了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不过,对于自己的成功,于普洁更多地归结到大家的帮扶:“成功离不开努力,但是没有合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也不行。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总是受到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影响,时势造英雄!在我的从艺生涯中得到部队首长、报社主要领导、美术界许多前辈等很多人的帮助。正是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我才能克服许多困难,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今天。”于普洁不止一次地感慨道。 而今,年过花甲的于普杰在坚持艺术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倾力于岛城油画事业的发展,不断扶持新人,为青岛艺术事业的繁荣默默地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