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偏离度指标的变化的热度已经被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所覆盖,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尘埃落定后才能看清其本来的面貌。本文作者关于存款偏离度政策的解读,是迄今为止在逻辑和观点上优于同类解读的佼佼者,相信读者阅读后会对这个政策更加深入了解。 2014年9月11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设定存款偏离度指标,将偏离度指标纳入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同时要求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参照执行。这是监管部门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方式对存款的稳定性提出具体要求。时至今日,政策已经颁布将近一个月时间,偏离度指标也经过了第一个“月末”的考验。在此,我对该指标的来龙去脉以及政策的未来方向做一个简单分析。 一、对政策内容的梳理和简评 《通知》提出的存款偏离度指标分两种情况:一是普通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其中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二是每季最后一月的月末,除上述要求外,存款偏离度计算公式中“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计入金额不得超过上月日均存款*(1+最近4个季度最后一月日均存款增长率均值)。对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设定迫使商业银行保持月度的存款稳定,不再会有冲时点的冲动;而将季末本月日均存款的可计入金额与最近4个季度最后一月日均存款增长率均值挂钩,则将季末月日均存款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使之更加平滑,避免了银行通过提高每季最后一月的日均存款而绕过第一条规定来进行季末冲存款。总体来说,指标的设定还是比较巧妙的,能够起到遏制银行月末、季末存款冲时点的作用。 设定标准是一方面,《通知》同时还规定了对于未达标银行的惩罚措施,这使得该标准具有更强的约束作用。《通知》规定,存款偏离度超3%的银行自下月起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一年内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对于偏离度超4%的银行,还将暂停3个月部分业务及期限超过90天的资产增长。可以看出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年度监管评级降级和暂停业务及资产增长等,触犯一次规定对银行来说成本很高,所以可以预见《通知》出来以后银行拼了老命也得执行下去。 《通知》并不限于对存款偏离度的设定,其前半部分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及合规运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立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核指标;二是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以高息揽储、非法返利、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以贷转存、以贷开票、理财产品倒存、同业业务倒存八中方式非法揽储。显然这两个定性的要求是与偏离度指标相呼应的,意在体现监管层设立偏离度指标的目的,同时起到引导商业银行合法合规吸收存款的作用。 二、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要了解一个政策的用意和其变化方向,则应该仔细研究其推出的背景情况。存款偏离度指标提出的背景并不复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从宏观环境来看,商业银行月末、季末的存款“冲时点”严重影响了贷款平稳性和货币供给水平,削弱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从2014年存款增量来看,3月增36700亿元、4月减6456亿元,5月增13700亿元,6月增37900亿元,7月减19800亿元,8月增1080亿元,可以明显看出季末当月存款暴增而季末后一月存款大跌的规律,月度行情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国内银行“冲时点”行为一方面导致贷款水平波动很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M2的增速,引起了国务院和监管机构高度重视。以存款偏离度指标来规范“冲时点”行为,可为宏观政策创造相对好的外部条件。 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冲时点”致使银行采取了各种违规甚至违法的揽储手段,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流动性管理成本,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先说违规揽储手段,《通知》中明令要求禁止的八种揽储方式实际上就是目前最盛行的冲时点揽储方式,这些方式或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或是扭曲了资金运转的机制、或是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消除“冲时点”的动力,有利于银行摒除这些这对短期存款的违规揽储手段。此外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缩窄,“冲时点”给银行带来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冲时点”现象愈演愈烈,月末和月初有大额的资金进出银行,加大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从政策铺垫角度来看,存款偏离度指标的提出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对于银行的“冲时点”行为,监管机构早已从各方面着手进行引导和约束。早在2011年,银监会既将日均存贷比指标纳入了对银行的考核,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效果并不理想。2014年7月银监会调整了存贷比监管口径,允许稳定的负债资金替代存款,放松了银行的存贷比考核,弱化了时点存款的作用。2014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多举措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后面简称《意见》)。《意见》第六条提出“要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商业银行纠正单纯追逐利润、攀比扩大资产规模的经营理念……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偏离度指标,研究将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体系扣分项,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冲时点”行为。”存款偏离度指标的提出正是对该《意见》进行的一次政策细化和延伸。 三、银行为何热衷于存款“冲时点”? 存款“冲时点”可以说是银行基层单位“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的一种行为。大家都觉得冲时点真是没有太多意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导致银行流动性混乱,银行的投入和收益显然不成比例,但每到月末、季末,各大行又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去市场拉存款,典型的矛盾行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源是银行考核方式所导致的。我这里所讲的考核是广义的考核,既包含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又包含监管者、外部机构、公众对银行的评价。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评价、考核是多方面的,但一直以来都体现了明显的以规模论排名的倾向,将规模视为银行影响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在各类规模中,存款规模显然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它能够影响到其他各方面的规模水平。而一直以来监管机构所关注的规模主要是时点规模,也就是月末、季末、年末的规模水平,所以各大行为了在监管者的考核本上得到一个高分,自然有动力拉存款“冲时点”。 此外,监管机构对银行的有一个存贷比监管指标,该指标规定银行的贷款额不能超过存款的一定比率,所以对银行来说存款越高能放贷的额度越大。更重要的是,存贷比指标的存款额一直都以时点存款来计算的,这也刺激了银行的存款“冲时点”行为。尽管从2011年开始,监管机构已经将日均存贷比指标也纳入了监管范围,但其仍未成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对于“冲时点”行为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公众和一些外部投资者对银行的评价也是导致其“冲时点”的因素之一。一般公众对银行进行评价时比较容易关注其规模的表面数据,而没有能力对其业务质量进行深究; 以上三点都是外部考核对银行“冲时点”的影响,从内部来看,银行目前还不是扁平化运作的机构,层级较多,各个分、支行之间往往也都通过规模来“论资排辈”,分行之间的竞争最后也容易传导成为月末存款规模之间的竞争。 四、银行是如何应对第一个月末(9月末)存款偏离度指标监管的? 对于刚刚过去的9月,银行可谓是经历了一次与以往完全逆向的月末“降时点”运动。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半年报计算,17家上市银行上半年整体存款偏离度约为4.73%,大大高于3%的监管要求,其中大型银行为4.4%、股份制银行为4.8%、农商行为2.4%。以上是6月份的水平,可以估计到9月份银行的偏离度指标压力同样很大。 由于监管机构到9月11日才正式出台政策,且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控制要求严格,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缓冲和过渡,很多银行还存在“冲时点”的惯性(比如大量理财产品月末到期等),所以这个9月末银行过得很混乱。那么,在这个混乱的9月末,各家银行都是如何“降时点”的呢?我这里整理了一些典型的方法: 第一,月末想办法控制大额存款转入。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以往是求着客户存钱,现在是挨个拜访大客户请求其月末把钱放到隔壁银行去。 第二,月末将存款转至表外。以往理财产品很多都是月初起息月末到期,以达到月末留住存款的目的。而现在是将理财产品的起息日提前至月末几天,尽量将存款转至表外。 第三,控制开放式理财集中赎回。通过各种合规、不合规的办法,防止客户在月末集中赎回开放式理财产品。 以上是9月份的一些临时性办法,对于银行降低月末存款还是比较有效的。此外,一些银行也开始逐步考虑中长期方法,采取取消存款时点考核,拉长表外理财到期节奏,将理财产品到期日均匀安排等方式。由于时间紧迫,银行应对9月末的存款偏离度指标的方式只是短期的,各大行还未制定出比较系统、有效的调整方案,预计到10底各行将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一指标考核。 五、存款偏离度指标的影响和评价 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设立是监管机构对银行考核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从其影响来看,短期内银行可能会受限于一些被动的调整而付出额外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有利于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对银行业的影响 短期来看:第一,银行存款“冲时点”现象将得到极大遏制,以往月末出现的各类违规揽储行为也会逐步减少。第二,存款“冲时点”所导致的流动性管理问题将得到缓解。银行“冲时点”,导致存款在季末大量挤入,季初又迅速流失,造成流动性的第一重损失;季末存款的提升要求银行缴存更高额度的存款准备金,造成流动性的第二重损失。取消时点考核以后,上述的双重流动性损失问题将得到解决。第三,银行负债成本有降有升,整体可能上升。银行月末冲时点所付出的各类经营成本将显著下降,但日均存款的竞争将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的存款价格竞争,各大行利率上浮的存款余额可能增加;此外存款定期化和月末存款理财化的趋势将加剧,这都将推高负债成本。对于这一政策是否能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从而传导到企业融资成本,我持悲观态度。 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将逐步弱化对时点存款的考核,转而踏踏实实做日均存款。存款“冲时点”是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一种典型的监管套利行为,在成熟的金融体系里这种现象是很少出现的。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将从根源上约束银行的“冲时点”行为,促使银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基础客户的服务和时点存款的培养上。从长远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迅速推进,银行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利差收窄的事实,从粗放式的重规模发展逐步转为精细化的重质量、效益和风险控制,而弱化时点存款正是银行业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2、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上文曾提到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严重影响了贷款的平稳性和货币供给水平,削弱宏观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新政的实施将有效避免季末存款数据和M2水平的虚高,同时将有效剔除贷款波动中的存款变动因素,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3、对其他金融主体的影响 对资金掮客和第三方通道中介的影响比较大。事实上二者是完完全全的制度的套利者,对于实体经济几乎没有贡献,而他们的存在反而会造成资金成本的提升。当银行不再“冲时点”以后,资金掮客和第三方中介将缺乏生存的土壤而很快消失,这从9月底的情况就可以明显看出。 六、政策的发展方向将如何? 笔者认为关于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目前还处于一刀切的状态,没有形成足够的差异化,也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比如每年年底,特别是12月的最后3天财政存款会大量拨付至相应账户,从而造成银行的迅速增加。按目前的考核指标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所以业界较多人也预计有关“存款偏离度”的配套制度将在随后两个月之内颁布,并对原有内容进行细化和差异化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