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史纪事编年会按》陈平(电脑藏书)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2-15
内容简介:

本书题曰《燕史纪事编年会按》,标明这是一部以汇载与研讨先秦北燕国史事为宗旨的编年体史学著作。凡不属可编年的燕史古文献资料,如关于燕之山川胡泽、关塞城邑、物产农作、语言风习等,概不在本书网罗、研讨的范围以内,本书亦不作此种专项分类编排。

本书共采用古籍、专著近一百五十部。编者打乱各书原有以书名为单位的分部体系,全部改按所录史事应属之时代分年编排。同年若载多事,则以事为目、以各事发生之时间顺序依次编排。

 北京初为王都--燕昭王以蓟为燕上都

陈 平

    一、周初武王究竟将蓟城封给了谁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典籍中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答案。
    战国晚期典籍《礼记·乐记》和《韩诗外传》,均主张"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
    西汉武帝时成书的《史记·周本纪》,则主张"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战国晚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在《慎大》中虽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黎",清儒毕沅注称此处之"黎"即"蓟"之同音通借,甚确,故它与《史记·周本纪》主张其实相同,都称武王所封蓟君为帝尧之后。
    成书于东汉初年的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中,称"蓟"为"故燕国召公所封";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灅水注》中前言"昔武王封尧后于蓟",同于《史记·周本纪》,而后语则称"蓟"为"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又与《汉书·地理志》同调。
    唐代成书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则调和一、三两说为一,提出"黄帝姬姓,君奭其后也"。依陆氏之言,黄帝为姬姓,召公君奭也是姬姓,所以《礼记·乐记》等典籍所说被武王封于蓟的黄帝之后,其实就是作为周武王庶弟的召公奭。
    对以上四种答案的是非,在拙著《燕史纪事编年会按》皆有明确的裁断,①其梗概要而言之略如下述:
班固《汉书·地理志》周武王将蓟封给了召公之说,乃因见《韩非子·有度》、《战国策·燕策》、《尔雅》、《世本》等先秦古籍和西汉司马迁《史记·燕世家》记战国时燕国史事均以蓟为国都,而想当然倒推至周初的一个误解,断断不可信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仅以召公与黄帝同为姬姓为据,倡封于蓟的黄帝之后即召公说,同样不可信据。周武王克殷后首封前帝先王之后,以表周室存亡继绝之仁,而其中黄帝之后竟以自己的庶弟召公奭充之,使人疑"王者有私",贻谤天下,圣明若周武者绝不至如此昏聩。召公之始封,当以国名燕为邑,而决非蓟城。当代考古发现已证明:这个以燕为名的城邑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匽",它就是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发现的古燕都城。《礼记》与《吕氏春秋》虽同为先秦古籍,但于周武封蓟之君却有黄帝与帝尧之后的不同,此二说虽皆先秦旧说,且均缺少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确实证据,似以并存为宜,但从黄帝之都涿鹿与蓟邻近,北京平谷山东庄庙山又有自汉代至民国时期的黄帝庙来推度,好像《礼记》以黄帝之后为武王封于蓟城之君更贴谱一些。②
    二、古蓟城又是何时成为燕都的
    我们在上一节,已经基本否定了西周初年武王时燕召公以蓟为都的可能。就学术界研究的现状看,这个问题似还有春秋中期的燕襄公之世、西周中晚期之交和战国中期燕昭王之世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燕始以蓟为都,不在春秋中期的燕襄公之世
    前些年学界有一颇为重要的意见,认为燕始以蓟为都城应在春秋中期的燕襄公之世。这一意见,是建筑在持论者对《韩非子·有度》"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一语某种特定理解方式的基础上的。持论者们认为:史于燕国无襄王,故《有度》中"以蓟为国"(按:国义即都)的"燕襄王",当是谥号为"襄"而仅见于春秋中期的燕襄公之误,更有干脆将《有度》原文之"燕襄王"改字读经作"燕襄公"者。③然而此论实有大误,首先"史于燕国有襄王",他就是带有双谥"昭襄王"的战国中期大名鼎鼎的燕昭王。《汉书·武五子传》"且燕国虽小,成周之建国也,上自召公,下及昭襄"中的"昭襄",就是双谥为"昭襄王"的燕昭王。此外,《战国策·秦三》之《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中"侯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因天下之力,伐雠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的(燕)"昭王",在近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篇名同作《秦客卿造谓穰侯章》的对应章句中,恰巧赫然正书写作"昭襄王"④。况且,《有度》下文所举燕襄王"残齐、平中山"的殊勋,摆明就是燕昭王的伟业。于此足证:《韩非子·有度》之"燕襄王",无疑就是《战国纵横家书·秦客卿造谓穰侯章》中的(燕)"昭襄王",也是《战国策》同篇对应章句中的(燕)"昭王"。那么,是否便可由此而得出结论,说燕国始以蓟城为都是始于战国中期的燕昭王之世呢?平心而论,燕之始以蓟为都,恐怕也还不至于要一直晚到战国中期的燕昭王之世。
    (二)燕始以蓟为都,可能在西周中晚期之交
关于燕始以蓟为都之年,宋人欧阳忞《舆地广记》曾另有"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奭于蓟为燕"之说。然此说凿空立论,难以凭信。还是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蓟、燕俱武王立,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的论断,说出了几分历史真相。近年琉璃河古燕都遗址的考古发掘,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论断。发掘发现,琉璃河董家林古燕都城的城墙内护坡部分地段被西周晚期层位打破,护城河也被含有西周晚期陶片的淤泥层所覆盖,故而该城的废弃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⑤琉璃河古燕都城废弃以后,燕人以何邑为都呢?前些年我曾在两篇小文中推测,这时的燕都有可能是迁往了蓟城。所以,燕始以蓟为都,可能在西周中晚期之交。⑥
    三、蓟初为王都--燕昭王以蓟为上都
    (一)蓟为燕上都,它的营建者是燕昭王
    在1998 年发表的一篇小文中,笔者曾有过这样一段小结:从燕人并有蓟到以蓟为都,从以蓟为都到以蓟为上都,可能并非同时之事,其中或许还有一段年代间隔。并蓟有之,或在西周中、晚期之际;以蓟为都,或在西周晚期偏早;于春秋早期末,燕都可能曾随桓侯徙临易;于春秋晚期燕悼、共时,可能曾徙都于蓟或中都;于战国中期文公时,可能又曾徙易;以蓟名曰上都,则有可能要晚到战国中期的燕昭王之世,而同时又曾徙都于下都武阳城。⑦
    史籍多称蓟为燕都,而少有直称其为燕上都者。然历史典籍每称今河北易县之武阳城为燕之下都,称今北京房山区窦店的汉良乡县城为燕之中都。依此推之,蓟城则当为燕之上都,故近现代学界多以燕上都称之。《水经注·易水注》云:"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北宋《太平寰宇记》称"幽州良乡县,在燕为中都。"明《永乐大典·顺天府志》则云:"良乡县,春秋、战国时,在燕为中都,西汉置良乡县。"河北易县燕下都城垣、宫殿的大遗址仍在,经上世纪30 年代至今七八十年的发掘,收获十分宏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有大型发掘报告《燕下都》面世。⑧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古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也作过调查、试掘,有考古报告发表。⑨所以,将蓟城定为燕之上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三) 蓟为燕三都之首,是燕国的首都
    大约从燕昭王时起,燕同时有上、中、下三都,而以上都蓟城为首都。我们这样说,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1. 史籍若提起燕昭王及其后世"燕都"率直称蓟,而皆不及中、下二都。
    《韩非子》之《有度》篇,称"燕襄王以蓟为国",即"以蓟为都"。《通志·都邑一》云:"北燕,都蓟"。《通鉴地理通释·历代都邑考·六国》亦云:"武王封召公于北燕,都蓟。"《春秋地名考略》云:"北燕,国于蓟",即"都于蓟"。《春秋大事表》亦云:"今大兴县为古蓟,燕所都。"
    2. 乐毅伐齐大胜,取齐之篁竹植于燕都以志功,而其都为蓟丘。
    《战国策·燕二》云:"(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惠王曰:'臣奉(先王)令击齐,大胜之。珠玉财宝,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磿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3. 秦灭燕以攻陷蓟城为标志,是视蓟为燕之国都。
    《战国策·燕三》云:"于是秦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史记·燕世家》亦云:"燕王喜廿九年,秦攻拔我蓟。"《史记·秦始皇本纪》则云:"始皇二十一年,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三篇史籍载秦之灭燕率以攻拔蓟城为标志,此乃蓟为燕国首都的明证。
    (三)北京都市的基础,由燕上都蓟城奠定
    战国中、晚期,中国古代都市进入了空前发展的繁荣期。从东周王都洛阳,到战国七雄的国都咸阳、郢、临淄、邯郸、大梁、郑州、蓟城,无一不是数十万人口的大都市。自秦汉而至明清的历朝古都,几乎都可以从这八大城市中找到它们的身影与雏形,都是由它们完成了后世皇朝京都基础地位的奠定。西汉皇都长安,近承秦都咸阳之基业,远接西周宗周酆、镐二京之余烈;东汉皇都洛阳,直承东周王都洛阳而来;北宋皇都开封,则远接战国魏都启封大梁而兴;辽之南京幽州、金之中都,其皇都的基础地位,则均由战国中期燕昭王营建的上都蓟城而砥定。尽管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号称"最为弱小",但经过燕昭王及其后数代燕王百余年的惨淡经营,其城郭之宏伟,宫殿之辉煌,市井之繁华,民户之众多,理当可与洛阳、咸阳、临淄媲美抗衡,一较高下。历史文献虽无对蓟城详情的具体描述,考古迄今也未能发现战国燕上都蓟城的城垣、宫阙、市井,但我们仍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复原战国蓟城的大致轮廓。
    1. 从苏秦对齐都临淄的夸赞,侧见蓟城之繁荣与众多人口。
    《战国策·齐一》有一段纵横家苏秦夸赞齐都临淄的文字,策文曰:"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苏秦这段对齐都临淄的夸赞,为我国战国时期的城市发展史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翔实的资料。他虽未将洛阳、咸阳、蓟城等其他七个都市的景象一一道来,但却为了解它们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系,其基本状况均应大略相似,八九不离十。由此及彼,当时蓟城的民户或当在六万左右,男子也应离二十万不远。如女子之数与男子相若(多数为女多于男),则全市总人口应在四十万上下,其繁华程度与众多人口规模也应与临淄仿佛。
    2. 从战国列国都城与后期蓟城,推想燕上都蓟城的宏大规模。
    虽然考古界至今还没有发现战国燕上都蓟城的四围城垣遗迹,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考古已发现的其他战国六雄都城和易县燕下都,想见燕上都蓟城的宏大规模。战国齐都临淄城,大体呈长方形,东西短边在3 公里许,南北长边在4 公里许,周长约14 公里许,其西南小城为王城。⑩战国赵都邯郸城,由东北大城与西南小城合成,东北大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约3 公里,南北最长处约4.8 公里,西南小城由每边约1 公里三座更小城拼合成品字形城堡,为赵之王城。【11】湖北江陵战国楚郢都纪南城,作东西宽南北窄的横扁长方形,其东西宽约4.5 公里,南北长约3.5 公里。【12】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城,由东西相连的两座长方形古城合成,两城南北最长处约4.6公里,东城东西宽约4.6 公里,西城东西宽约4.5 公里。【13】燕上都蓟城的规模体量,应当与齐、赵、楚三国之都相若,至少也应与燕下都东、西二城中的一城相当。这样,它就应当是一座长、宽均在4 公里左右的宏大古城。
    现有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已证实:以唐幽州、辽南京为认知主体的古蓟城,只是后期蓟城,它的上限只能溯及到西晋某年;而从西晋直到汉、秦、战国甚至更早的古蓟城即燕上都蓟城,为前期蓟城。后期蓟城系直接承袭前期蓟城而来,其南、北城垣基本相沿不变,只不过将东、西城垣都做了短距离向西平移而已,它的长短规模也应大体沿袭前期蓟城的旧制不动。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前期蓟城即燕上都就应当与后期蓟城即辽南京相差不多,即也是一座南北长约4 公里许、东西宽约3 公里许的大型古城。【14】
    以上两点已充分表明:经过燕昭王以蓟城为燕上都,蓟城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后作为帝王之都的气象与规模。所以,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评价"燕"都蓟城时才叹服道:"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战国时期的古蓟城,它的第一身份,首先是中原周王朝分封于北方的最大方国燕国的首都,是周王朝在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分支中心;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戎狄南侵构筑的前沿军事堡垒,和向北方胡狄地区开疆拓土的前哨据点要塞。
    据笔者研判:燕昭王后期燕将秦开北却戎胡、设辽东等边胡五郡的壮举,就是以燕上都蓟城为战略出发地而促成的。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①陈平:《燕史纪事编年会按》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7 月,第120-123 页。
    ②陈平:《黄帝传说与平谷黄帝庙、陵》,《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9 月。
    ③此论首倡于徐自强先生1982 年发表于《北京史论文集》第2 辑的《关于北京先秦史的几个问题(下)》一文,随后数年另撰专文附和此议者还有葛英会、侯仁之、韩嘉谷等先生,因碍于篇幅,就不逐一注明了。
    ④《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整理注释,文物出版社,1976 年。
    ⑤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访谈录》,《北京文博》1997 年第1 期。
    ⑥陈平:《燕亳与蓟城的再探讨》,《北京文博》1997 年第2 期;《燕都兴废、迁徙谈》,《北京社会科学》1998 年第1 期。
    ⑦陈平:《燕都兴废、迁徙谈》,《北京社会科学》1998 年第1 期。
    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下),文物出版社,1996 年。
    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北京窦店古城调查与试掘报告》,《考古》1992 年第8 期。
    ⑩《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 年第6 期;《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 年第5 期。
    【11】《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2 年第2 期。
    【12】《楚都纪南城考古资料汇编》,1980 年铅印本。
    【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年。
    【1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第三章第二节《唐幽州城》,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年1 月,第126-128 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