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茶香飘万里 2014-12-16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

 

一、美感的本质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2)如何理解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A 美感总是首先通过接触对象的感性状貌(如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结奏和旋律等)产生直接的感知或表象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审美活动总是以形式的直接性的方式进行。不首先感知美的形象及其外部特征,就不能产生美感。

    B美感常常是由美的形象直接引起的,而不需要借助于抽象的推理和思考。

C 理性认识潜藏、沉淀在对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之中。虽然美感是人们直接感受形象而产生、并由形象直接引起的。但美感是包含着深刻的理性内容的。

客观事物之所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事物的形象是美的,从根本上说,都在于它们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一切美的根源都在于事物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从审美主体方面说,单纯依靠感觉、知觉,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和社会生活积累,是不能判断美与不美的;感觉到事物存在,不一定能感觉它的美与不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只有那些对生活本质、美的本质有一定认识的人,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欣赏客观事物的美,才能产生美感。

但是,美感中的理性内容也是不同于一般科学认识的理性内容的。作为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果的理性认识,也要依赖于感性认识,但它是从大量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是运用概念、推理和判断进行逻辑思维的结果。这种理性认识是直接用抽象的概念、判断、公式和推理表达出来的,是排斥掉了一切形象具体的感性材料的。

而美感中的理性认识,是潜藏在、沉淀在对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之中的,而不是直接外露的。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可感形象,是包含在人们对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的理性认识。

由此得知,美感的形象直接性就是指美感是深刻理解了的感觉,理性认识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美的理性内容是用形象来表达的,而不是用抽象概念来表达的,美感中的理性内容融合、渗透、沉淀在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中。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1)什么是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指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美感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受美的事物的感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一种愉快的情感。我们已经知道,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当我们面对美的事物时,从美的事物中能够直观到人的自由创造的力量,体验到人的智慧和才能,感到人的理想的实现。因此,人在审美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愉快和舒畅,就会觉得自豪、兴奋。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美感心理状态的“精神愉悦性”特点。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不同于生理快感,而是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生理快感也能使人感动,但单纯的生理快感不是美感。美感与生理快感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而引起的舒适、快乐,例如炎热的夏季口渴时,喝上一杯清凉可口的饮料,就会产生凉爽舒适的感觉。而美感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当我们欣赏一幅美的画、一道美的风景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在美感的愉悦情感中,潜伏着人对美感形象的、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现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认识。正是人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和谐统一,才使美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才使美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3、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1)什么是美感的潜伏功利性  是指美感功利性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兴趣之中。愉悦、爱好、兴趣都是美感的心理形式和特征,这些心理形式从表面看是没有任何目的和内容的,实际上却包含、蕴含着生活的功利目的和内容。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好和兴趣,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喜悦、爱好和兴趣,就在于它对人类生活有益。随着审美实践的长期发展,人们逐渐忘记了审美功利的来源。这时候仅仅为对象的美而追求审美价值。表面看来美感是没有什么功利的,实际上美感和功利已在漫长岁月中沉淀在、溶化在美感的喜悦、爱好、兴趣之中,成为美感的潜在的内容。所以美感有功利,而又不表现为功利。

(2)美感功利性的根源及表现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的功利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美的生活内容是对自由创造的肯定。人欣赏美,正是欣赏对象中的客观的自由创造活动。美感的情感愉悦性正是人体验到这种自由创造的喜悦。如原始人的美感,他们喜欢用某种动物的皮、爪、牙装饰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佩戴这些兽类身上的东西,是战胜这些兽类的标志,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勇敢和灵巧,因而引起自己对创造的无限喜悦。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是由事物的实用性发展而来的,某种事物一旦获得审美价值以后,人们可以力求为了这一价值而去获得这一事物,而忘掉这一事物的价值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这也只是说明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蕴含在愉悦之中。美感功利性是在非功利性后面潜伏的。随着生活的发展,人对客观事物的性质、规律和它实用性认识愈来愈深广,人的社会需要也越来越多样,人的自由创造也是越来越千姿百态,越来越精巧,越能引起人的审美喜悦。美感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喜悦,使人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娱乐和休息,而且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为美好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从而潜伏着更深广的社会功利内容。

4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所谓想象创造性。它是把知觉所供给的表象,重新加工改造,组合为新的表现和形象。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具的新颖的形象。形象创造性一方面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具性、唯一性;另一方面,又要具有新颖性。这两方面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性,也就是说,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体现在对具有唯一性的新形象的创造方面美感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新境界的实现,尤其是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这正是创造性的本质。美感是对感性世界的一种特殊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它是真正名符其实的发现。这种不可重复的发现在艺术创造中尤为重要,是艺术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感人魅力的表现。不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还是戏剧、电影、文学和诗歌无不如此。

(2)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还体现在对新颖意境的创造方面美感的形象创造性,除了对感性世界有不可重复的发现外,还在于孕育了不同的意境。对感性世界的物质的独特发现,毕竟是少数,多数美感的想象创造性在于孕育了不同的意境。即不同的人对感性世界没有独特的发现,但由于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境遇,面对相同的客观事物会引发不同的情感和联想,也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表现客观事物的美,因而也能产生想象创造性。比如诗人面对同样的西湖美景、黄昏落日、一轮明月,却吟咏出了无数意境各异、给人不同美感的诗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因此美感中的想象创造性也是没有止境的。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就不同;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往往就能创造出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意境。没有新颖的意境,便不会有美感的生命力。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  审美心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要的审美心理因素大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一)感觉

1、感觉及其作用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可以反映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如颜色、线条、声音、气味等。感觉是依赖于客观物质作用于人的大脑、依赖于感官的正常机能产生的。因此,五官的感觉构成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审美对象都具有可感的形式,这些可感的美学形象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开始人的审美活动,所以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同时,美感活动始终不能离开感觉活动,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如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这些较高级的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中更是始终离不开感觉。

2、视觉和听觉在审美中发挥最主要的感觉作用原因是:

(1)视觉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线条、动作、表情及人与物的各种形态等;听觉可以听到各种具有不同音质、音调、旋律、节奏的声音等,与味觉、嗅觉、触觉相比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范围,较少受到时空距离的限制。

(2)视觉、听觉与理智联系较密切,较少受生理需要的制约,因此,具有更大的自由性。

(3)视觉和听觉能真实反映事物的特征,较少受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二)知觉: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 A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B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2)相同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3)知觉与感觉的联系 

A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的,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B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活动中都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C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3、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和特点

(1)审美知觉的整体性及其作用

整体性虽然是知觉的一般特征,但在审美知觉中更加集中。审美知觉不是各种事物及其各种属性相加的总合,而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如把审美对象的知觉作为许多孤立的部分,那就不能感受和认知美的对象,引起美的活动。如听音乐时,我们的知觉是单纯的声音或孤立的一个个音符,那就不可能获得由音调、旋律、节奏等过程的音乐的整体美,就不能欣赏音乐的完整性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再如,我们欣赏绘画时,我们只感到一块块的色彩,一个个的形体,而不能知觉色彩和形体所构成的完整形象和它的构图所表现的意境,则不能欣赏绘画的美。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性的有机形象,因此才能使人感受对象的美,才能真正地获得美感和审美享受。

(2)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作为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中是非常突出的。如我们在露天剧场看演出,尽管环境非常杂乱,我们可以专心知觉舞台上的形象与表演,而不去听环境的吵闹声,不去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种专心知觉舞台上的形象而不闻周围环境的吵闹的现象,就体现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再如,两个人欣赏同一幅山水画,有可能一个人特别注意构图技巧和意境,而另一个人则特别注意用笔用墨、线条和皴法。虽然两人都知觉山水画的完整形象的美,但注意点不同,所得到的美感也各异。这也体现了审美知觉的选择性。正因为人们的审美知觉有选择性,所以绘画要有画框,演戏要有舞台,使画家和戏剧家的选择性与欣赏者的选择性尽量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

(3)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

同一个审美对象,往往因欣赏者的情绪或感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知觉。如高兴时感觉月色融融、夜静荷香的审美知觉,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变成月色清冷、寂寥惆怅的审美知觉。所以审美知觉中是伴随着浓郁的情感的,它能够因此而触发人的想象和理解,使审美心理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展开,从而使人从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中产生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4)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的感觉都是相互作用的,一种感觉具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作用。心理学上认为,统觉是一种感觉具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绘画家也是音乐家,因为,他不仅描绘出可见的对象物给他的眼睛所造成的印象,而且也描绘出给他的耳朵所造成的印象;我们不仅观赏其景色,而且,也听到牧人在吹奏,听到泉水在流,听到树叶在颤动。”对绘画作品中描绘的鸟鸣的样子、鲜花的形状色彩的感知,同样能唤起我们对鸟语花香的听觉、嗅觉甚至味觉的感知。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还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的基础。

(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想象的特点

(1)想象的基础是人的独特心理功能与社会生活积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想象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有了想象能力,才使人类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科学实验、艺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但是,人类进行想象的活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整个人类的总体想象能力是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每个人的想象力也是不同的,想象的基础是社会生活。

(2)想象的本质特征在于改造表象并创造新形象,在于创造性。想象的直接结果是创造新的形象,任何想象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3)想象是一种认识,不同于联想。虽然想象是始终不能脱离形象的心理活动,但想象又是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表象的理性认识。它是一种用形象化来思维的心理活动。联想是从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是中枢神经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中枢神经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因此,联想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的再现,而想象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3、想象的种类、联系与区别:

(1)想象的种类   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描述、图像、音响的示意等再造出相应形象的过程;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不依据形象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两种想象的联系与区别   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都必须以表象为材料,都是对原有表象重新进行加工改造,重新进行组合的结果。再造性想象中包含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也必须有再造性想象。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A再造性想象是以别人提供的间接表象作为“再造条件”的,作为再造性想象结果的新形象,是大脑在此基础上调动个人的生活积累和情感创造出来的。而创造性想象是没有想象限制的,作为创造性想象结果的新形象,是直接根据自己的的生活体验独立创造出来的。B创造性想象比再造性想象的创造性程度要高。

4、想象在形成美感过程中的作用

在美的创造和审美欣赏中都离不开想象。首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其次,对各种美的欣赏都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审美欣赏中以再造性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想象。比如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再造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形成新形象。所以人们说,“有一千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了想象,人们能够从静态的绘画中感受到动态的美感,从虚拟的示意动作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形象,使人们从文学作品的抽象语言描写中感受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所以说,想象不仅在创造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审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1、审美情感的特点(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由于这种和谐统一,在审美中才会感到无私与自由的愉快。(2)审美情感以日常情感为基础,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它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性。

2、情感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贯穿于美感形成的全过程。如果说想象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核心,情感就是人们创造美、欣赏美的动力。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作的动力。人们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对生活形象、现实事物产生美感的基础;在生活中孕育的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愿望的基础;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只有浸透了创造者丰富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在欣赏社会美时,往往由于社会事物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事物产生的美好的情感而产生美感;在欣赏艺术美时,往往由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与欣赏者产生强烈共鸣而产生美感。

 

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的大脑中再现出来的这一事物的形象。表象作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保存在人的记忆中。我们前面说过,人的知觉总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补充的,实际上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存贮在记忆中的,同时,在感知中又产生新的表象。因此,感知是表象的直接来源,表象又积极地活跃于感知之中。有了表象,我们才能把过去的事物同现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进行高级的心理活动(联想、想象和思维等)。

表象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1)表象与知觉的区别  A表象与知觉不同,因为知觉是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事物引起的;表象则是曾经感知过的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是由词或别的事物所引起的。B表象所反映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比起知觉来,不如知觉反映的鲜明生动。 C表象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比较片断,比较流动多变,不如知觉反映出来的形象全面、完整、稳定。 D表象具有概括性。表面来看,表象虽不如知觉反映清晰、完整稳定,但比知觉反映事物更丰富,更能把握特征。因为表象是在知觉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概括的、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表面特征的综合。例如,说到房屋,大城市的有些人可以想起高楼大厦的公寓样子,小城市的有些人可以想起简易的小楼的样子,农村人可以想起平房样子。但是,这三种表象已不包含有任何一种房屋的实际的个体的许多特点,而是每一种房屋共同特点的综合,是具有每一种房屋的概括性特点的模糊形象。

(2)表象与知觉的联系  表象与知觉虽然不同,但表象与知觉不可分离,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A它们都是具有直观性的人类感性认识。 B表象是以知觉为基础的。天生的盲人从未感知过颜色,因此不会在大脑中产生颜色的表象;天生是聋子的人,也不会产生对声音的表象。

表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表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于在人们感知审美对象时,所有与当前审美有关的表象都积极活动起来,能够补充和加强审美感知活动,从而构成完整而丰富的知觉形象,产生强烈的美感体验。头脑中贮存的表象数量多少,是审美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离开了表象活动,艺术与审美就不能存在了。我们的国画中强调的“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实际上体现了心理学上“知觉与表象相互为用”的作用。“实”的形象唤起人的知觉;“虚”的空间供审美者借助表象活动补充知觉内容,从而产生玄妙的审美意境和审美趣味。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表象的概括性与概念的概括性是两回事。表象的概括性保留了同类事物的表面特征,且突出了事物的直观性,属于人类认识的“感性认识”范畴;概念的抽象性是对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舍弃了具体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特征,不具有直观性,属于人类认识的“理性认识”范畴。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中间环节。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这里需要注意;“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到与此有关的另一事物”中的“感知的事物”,包括人的各种感官感知的事物,不仅包括看到的,也包括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以及由内部感觉意识到的事物。

形成联想的客观基础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具有各种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一旦有相应的刺激促使这一暂时神经联系恢复,就形成联想。

联想的不同形式及其不同作用

联想具有多种形式,一般根据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区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对多种联想形式的广泛运用。

各种联想形式的特征及其作用:

(1)接近联想  由于甲、乙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非常接近,人们感知到甲便联想到乙,或感知到乙便联想到甲,这种联想就称为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看到瑞雪使想到丰年,就属于接近联想。接近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表现为:使审美主体在感知一事物的审美特征时,想到其他事物的审美特征,使人们能够在艺术创造中因虚得实,虚实相生,给人以象外之境、无穷之意。

(2)类似联想  由于甲乙两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或乙)就联想到乙(或甲),这种联想称为类似联想。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在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同时,事物在这两方面的相似特征引起的联想往往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形态和性质联想交错进行的复杂形式。类似联想普遍存在于艺术创造和审美实践中。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类似联想使人们的审美领域无比宽阔,极大地丰富了审美内容。

(3)对比联想  由于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突出、有力而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审美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同时,这种联想能够使相反的事物性质或事物相对独立的个性在对比中得到突出,有助于审美者提高对善恶、美丑及其他事物的认识。

(4)关系联想  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该事物的意义及其相关联的事物,称为关系联想。如由文具想到钢笔、铅笔、橡皮等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由阴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等等。

关系联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A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的现实意义联想到它的历史意义。B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结果联想到它产生的原因。C使人由审美对象的部分审美特征联想到它的整体或全部的审美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