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牛中学校长在厦反思:不要埋怨奇葩多,他们都曾是我们的学生

 無_花_果 2014-12-18





呐尼?!

“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刘长铭来厦演讲,竟然把枪口指向教育,“口出狂言”说到:“中国教育没把学生当人”。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前不久发表“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一说,被教师疯转,被老师们奉为“神明”,但这也让家长困惑不已:如果教育都靠家长,还要学校做什么

  刘长铭昨天在厦门,把“枪口”对准教育,他面对台下以校长、德育主任为主的观众,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像中国校长这样,有那么多的口号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没有落地。

  昨日刘长铭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教育到底是谁的事,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昨天的主题是校外教育,不过,他却以“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为题发表演讲,间接回应“教育都靠家长,还要学校做什么”。

  刘长铭说,如果学校只是为了教知识,那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认为,好的学校教育要给孩子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并非是靠课程教出来的。



不要埋怨环境不好
他们都曾是我们的学生


  刘长铭以各种奇葩现象开始自己演讲:货车半途坏了,车上的货物被哄抢一空;日本海啸,灾区秩序井然,反倒是千里之外的中国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碘盐疯抢;节日过后,垃圾成堆的天安门广场和三亚海滩……


  刘长铭说,学校经常会埋怨社会、埋怨环境,但他说,不要埋怨!制造这些奇葩现象的人,五年前、十年前或更久前,都曾是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想想:学校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我们的教育有哪些问题?


  刘长铭说,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往自己的身上背“十字架”,但是,我们应该有担当,这件事是我们没有做好的。那么,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错了?


1
只炫耀“车技” 忘记目标


  他打了比方,很多校长如同赛车手,考虑的是如何展示自己娴熟的车技,但是,却不知道要把车开到哪里?


  他更说,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像中国教育这样轰轰烈烈,改革措施令人眼花缭乱,校长们总想把学校搞得今天和昨天不一样,明天和今天不一样,如同夏丐尊在《爱的教育》序言里所形容“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但是,“池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


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和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我们的学校缺少文化,不缺的是口号,可惜的是,口号不是文化”。


  刘长铭以自己接触的数量众多的国外学校来做比较,他说,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校长和中国校长相比,满嘴有这么多的口号和理念,谈起来都一套套的,但是,最缺少的是在现实中的落地。


没有突破“放羊娃”的逻辑圈


  刘长铭讲了广为人知的放羊娃的故事:记者问放羊娃,“放羊干嘛呢?”“赚钱呢!”“那赚钱干嘛呢?”“娶婆姨呢!”“娶婆姨干嘛呢?”“生娃咧!”“生娃干嘛咧?”“放羊呢!”……


  刘长铭说,冷静下来想想,我们真的就比放羊娃所追求的境界高么?我们的教育其实也陷入“放羊娃”的圈圈:读书、学奥数,上大学,找个好职业,然后买车、买房、娶媳妇,然后生子,然后孩子读书、学奥数……


只把学生当成容器和机器,没把他们当成“人”


  不过,他也同意,我们的教育价值也在发生改变,最初,是知识本位。他把它形容为“容器”,学校塞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价值向能力本位转移——在老师看来,学生就是机器——我们要努力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解决各种问题。

     

  但是,刘长铭说,无论是容器还是机器,我们都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

     

  他因此说,中国学校把“以人为本”的口号喊得最响,但是,“中国教育却是最不以人为本”。


好的学校教育是什么?


  但是,是不是家长可以放弃学校教育?不时会读到这样报道,某家长在家庭私塾培养孩子,孩子也考上大学。刘长铭说,写这种报道的记者,根本不懂教育。

     

  他说,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到学校,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他因此说,如果学校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那么,在目前的网络时代,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刘长铭认为,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这才是好的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价值体系,刘长铭以北京四中为例,认为,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每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均以“省略号”来代替,但是,并没有最终结论——一直在补充。


1
价值体系不是课程


  不过,北京四中的这个教育价值体系并不是课程,刘长铭批评说,我们老是喜欢用纯技术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重视什么,就要开发什么课程,开发课程很容易,入脑入心态难。

     

  他说,价值只有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种完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去完成,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列举了北京四中学生通过高考后到农村支教获得的领悟: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理想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才是完美结合,来说明价值是如何渗透到人的心灵中去。


老师是榜样


  刘长铭说,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老师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那么,学生们未来只有职业精神。

     

  他说,这种影响不是靠老师说教,也不是编本校本教材就能解决,人的影响,是无法代替。


名片
刘长铭



  北京四中校长,拥有“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全国最有魅力的校长”等称号,最近发表“家庭教育重要论”,被老师们奉为“神明”。


新闻链接
打赌

  有一年,北京四中一位家长给老师写了封信,说孩子到了四中以后有一件事情特别激动,即在分班测试结束时交卷子,当孩子把卷子递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声“谢谢”。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上学九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跟他说过“谢谢”……

     

  刘长铭问老师:说“谢谢”是大事吗?但你平时说了吗?他因此和在场的学校打了个“赌”,他说,从现在起,号召老师向学生说“谢谢”,他们回答问题后,“请坐下”,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他说,我敢打赌,只要坚持一两年,那么,无论基础多么差的学校,一定会与众不同。


精彩语录
1.我们一些学校在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有学校提出:提高1分,“干掉”1000人。提出这样口号的学校到底在追求什么?今天靠自己成绩“干掉”1000人,那么,将来,学生或许也会为了“干掉”别人而不择手段,不排除给人下毒,把别人干掉。

2.如果没有高考,没有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那么,老师们还会教书吗?我们有没有对应的知识体系,知道哪些知识要教到什么程度?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说:这个知识很重要?但是,真的它很重要? 其实未必,是因为考试经常考。千万不要认为,考试的重点,就是知识。

3.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上大学不是一辈子的事,上什么大学更不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才,取决于他的胸怀和布局。



厦门日报记者 佘峥

新媒体编辑 苏冬妮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请点个赞吧!感谢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