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适】营山凉面?“色红味香满碗巴”

 会吃会喝 2014-12-18

【巴适】营山凉面 “色红味香满碗巴”

6月3日早晨7点过,47岁的刘志强背上背包,不舍地与家人道别后,走出家门。

去买凉面的这条路,老刘再熟悉不过,每年外出打工,他都会从村里乘车来到30公里外的营山县城买上几碗营山红油凉面。真空打包后,踏上去往广州的火车。

一碗红油凉面

盛满家乡牵挂

吃凉面的习俗在营山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营山凉面起源于清末民初。因其面长又称之为长寿面。如今营山凉面在营山当地,乃至整个四川都比较出名,而营山当地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自然少不了凉面。

营山凉面以辣著称,一般的人吃半清油半红油已经辣得够呛,但是营山人就爱吃全红,尤其在每年正月初一当天更得吃全红油凉面,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全家人平安长寿。

刘志强在营山绿水镇长大,从小就喜欢吃凉面。“营山的凉面佐料香辣味浓。现在虽然远在广州打工,但总是忘不了营山凉面的味道,这也是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刘志强说。

一碗正宗凉面

红油成为关键

据当地居民不完全统计,在营山县城磨子街至外西街、东门市场、盐市街、新北街、文化宫、北堰新村等有名的凉面摊点多达90余处。

吃营山凉面,绝对少不了红油。63日,记者在营山县城见到了做凉面已有26年的唐泽安老人。唐泽安说,寒冬吃凉面伤胃,而辣椒既可御寒又不伤胃,便生产出了不伤胃的煎椒油。但煎椒油中有辣椒渣,拌凉面时既不美观,口感也有点糙。于是,清末民初在县城设店、摆摊、挑担经营凉面的多位业主研制出了不含辣椒渣的“红油”。

“营山红油的特点在于‘入口不辣回味辣,色红味香满碗巴’。”记者走进唐泽安的厨房时,他正在熬制红油。营山红油选料非常讲究,必须是本地油菜籽榨出的鲜菜油和“朝天冲”、“红辣椒”、“二荆条”等海椒熬制而成,再加以中草药及姜蒜等香料。

唐泽安每天要做300公斤左右面条,他选择的面条粗细适中。他首先将面条煮至八分熟,捞在干净的面板上散开。在面条上淋少许香油,用筷子将面条抖散放凉。再将蒜头去皮,剁成蒜泥,葱头切成末状,芝麻油用凉开水调稀。把红油、醋、香油等调匀成汁。将红油、醋、蒜泥等调味汁浇在面条上,和熟豆芽一起拌好,再撒上几颗葱花,一碗黄灿灿的凉面终于制作完成。(记者 张维 孙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