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书法的意境美

 田牧 2014-12-19
(2013-03-31 08:39:07)

[转载]王羲之书法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精神的内在意蕴。司空图提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推崇“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毫无例外地看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作为书法艺术来讲,它既不能描绘铁马秋风塞北的北国,也不能体现杏花春雨江南的水乡。既没有人物心灵的细腻抒写,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再现。它是线的艺术。“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色的和谐”,它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凝聚散发着使人喜怒哀乐的审美氛围。
   在有形的线条中荡漾着味外之旨,使作品超越时空的束缚,上升到无限的境界之中去,这便是书法的意境。书法的意境是书法艺术灵魂所在。一千多年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久传不衰,妇孺老少皆爱,其书法的意境美乃是永存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书法意境,有着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以下几种美感:  
   情韵浓郁的诗意美。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歌,令人回味无穷。“晋人尚韵”,王羲之对此有过深刻论述,他在《书论》中说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是作书时的精神状态,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而是要先有“意”。他在《笔势论》中反复论述 “先想字成,意在笔先”。意,作者的主观情志也,是作者的一切主观意识活动。我们通常认为“情与景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形成意境”。这里的“意”,是意境的先决条件。
   古人云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写字亦不例外。蔡邕《笔论》说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刘熙载《艺概·书概》说 “写字者,写志也。”书法虽然不象诗歌通过语言直抒胸臆,但它那艺术化的线条组合和笔情墨韵,无不体现了作者的情志,是作者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有着强烈的达意性。
   唐朝李嗣真在《评右军书》一文中说 “右军书每不同,以变格难俦,书《乐毅》论、《太史箴》,体皆正直,有忠臣烈士之象; 《告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顺孙之象; 《逍遥篇》、《孤云赋》,迹远趣高,有拔俗抱素之象; 《画象赞》、《洛神赋》,姿仪雅丽,有矜庄严肃之象。皆有意以成字,非得意以独妍。”这精辟的论述,充分展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是其思想、情性的自然流露。
   王羲之以独有的审美的眼光捕捉线条美,并赋予浓厚的主观情感,再进行独到的艺术处理,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书法意境美。好的书法艺术,情感笃深,意韵浓郁,使品味者有隽永之趣。宋赵在《翰墨志》中说 “余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蔗,喉间少甘则已; 末则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也,故尤不忘于心手”,这完全是书法所创造的诗意美所达成的效果。一首诗,如无意境,味同嚼蜡。书法亦如此,只有涵容着醇厚隽永的诗意,其书法的意境才能动人。      
   书法的意境美,还与书法的载体———即书法的内容有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再加上行云流水般的书写,更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音乐与书法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讲究节奏、快慢、舒缓,由不同的音符组成,而组成书法的音符是各种不同的点画线条,这些点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姿态的千变万化以及墨色的浓、淡、枯、润的不同,结构间架的疏密,同样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前人评论说 “王羲之书,如壮士拔剑,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坠石; 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 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 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 立一倚竿,若虎卧凤阁; 自上揭竿,如龙跃天门。”作者饱含着充沛的感情,通过线条的律动产生强烈的节奏与旋律,组成点和线的交响曲,再加上章法的疏密虚实,从而展现出书法的音乐美。近人宗白华先生说得好 “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
   书法同音乐一样,也要讲究章法,首写一字,其气势须管束到底,下字之首笔和上字之末笔之间要承上启下并贯穿书作始终,笔断而意连; 笔断如鹰击长空,意连又扶摇直上。王羲之书法,“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轻浓似云雾往来,舒卷如林花开吐”,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增添了书法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字如其人的人格美。文如其人,字亦如此。书法艺术是书法家创造的,是书法家审美心理的显现。书法意境美的创造最终取决于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对客观现实美的感受,是书法家理想化人格的化身。 [转载]王羲之书法的意境美    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年不断; 汉代“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被打破,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同时也进入了艺术的自觉时代。书法艺术从实用性的文字变为个人抒情的重要工具,是人格化、抒情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以流畅的线条、飞动的曲线,变化多姿的结构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思想和人格魅力。王羲之的书法,《晋书》本传论其隶书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人《历代名画记》卷五评其为“风格爽举,不顾常流”,《书断》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矫若惊龙”、“不顾常流”、“万字皆别”,是王羲之特有的书法特色,这种书法特色与其性格有关。      
   不拘一格的潇洒美。晋是玄学盛行的年代,王羲之也深受其熏陶。其一,琅琊王氏世代信奉五斗米道(即天师道)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天师道与书法艺术有着某种内在的关系。他说 “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旧史所载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
   其二,王羲之本人也好清谈,《世说新语》曾描述他驻足停车聆听支道林讲《逍遥游》。兰亭集会中曾赋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间。寥朗无 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众类万物与我相亲合一,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玄理深寓其中。这种玄风氛围,使文人不必披发佯狂污身秽迹就可获得身心相对自由,其书法成了毫无顾忌表现性情的重要工具,成为文人陶冶性情、抒写胸怀的艺术。飘逸潇洒,气韵生动,笔下该哭则痛哭,该笑则朗笑。
   看王羲之《姨母贴》,则感到他心中的痛楚,“奈何奈何”! 正是难以抑制悲痛的真实流露,而看《姨母贴》的笔意,则仿佛可以从他草草连笔的“奈何奈何”及“痛”字中看到他忧心如焚,欲掷笔罢手的神情。再如看《兰亭》定武石刻,笔意在潇洒自然中略见郁抑,仿佛字的笔画中也透出他心中的忧怆。但这种忧怆又不是浓得化不开的,而是在豁达旷放中淡化于流畅自然的飘逸文字里。王国维曾说 “古今之大文学家,无不以自然胜”,书法的自然天成,潇洒飘逸,应由王羲之首创。               
   王羲之书法意境的多重变奏,体现了一种艺术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只有中国文字才产生了震撼古今中外的书法艺术。以表形为主的中国文字与拼音化的文字不同。拼音化的文字只是一些表声的符号组合以表义,它本身完全不表示事物的形状。而中国文字虽几经变化,但始终未脱离象形的特征。
   事物的形状是复杂多变的,从而决定了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多样性,从而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书法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表现着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显示了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尊严以及高度民族文明的生命力。越是具有民族个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那么王羲之书法意境到底体现了怎样一种艺术精神呢?
   其一,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王羲之书法的创新,在于他继承了张芝、钟繇的优秀传统,改革了书体,彻底克服了汉代隶书那种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不便书写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为妍美流便的楷书、行书、草书,并使之达到一种新的飞跃。就是由汉字只注重文字的结构形体之美,升华到创造书法作品意味无穷的“神韵”。
   “晋书尚韵”成为后代许多书法家孜孜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这就是跨越了1700 年如此巨大的时空之后还有无穷魅力的主要缘由之一。
   其二,主题精神。法国批评家加洛狄在《美学与未来的创造》中说 “艺术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叫他超越自己的呼唤,一种他具有超验性的不断的提示。”这句话告诉我们艺术家创造艺术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家自己。当王羲之下笔纵横挥洒时,策动他的是自由表现自我情感的欲望,这种行为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产生,并激发着他们强烈的自我崇高感。王羲之在《自论书》中说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
   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中说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这种强烈的超越前人、表现自我的精神,激励着王羲之成为流芳千古的书圣,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敢于学习、勇于超越,其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转载]王羲之书法的意境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