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上的倒流水豆腐干

 xcaq 2014-12-20

高山上的倒流水豆腐干

豆腐干,汉族传统豆制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带韧,久放不坏,是中国各大菜系中都有一道美食, 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是豆腐之上的再创造。

“倒流水”——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北角,地处海拔近1000米,位于忠县、丰都、石柱三县交汇处。倒流水乡场自解放前至今有赶集历史。其地形有上街、下街之分,下街自然水流方向与上街雨天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即Y字形)走势,所以旧时称“倒流水”,后来简称“流水”而得名。

倒流水豆腐干因为其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与其它地方的豆腐干与众不同的美味,深受该地区人民的喜爱。

据传,“倒流水”豆腐干早起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当时乡场上居住有20多户人家,均为土家族,人口100多人,其地理位置距县城有45华里,是石柱进山出河的重要门户,那时没有公路,交通及不方便,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将物资经“倒流水”进出送达长江边忠县的洋渡乡和乌杨镇终转,由此这个乡场便成为来去人员的重要客栈。经过从县城出发上、下大山的长途跋涉,到达“倒流水”时正是“背脚子”(下力汉)和赶集人们晚上歇脚住宿的时候,一到晚上,整个场上生意繁忙,来往人员络绎不绝,生意的吆喝声,霄夜喝酒猜拳声,到点落脚歇气的吼号声不绝于耳。由于达到时间早晚不一,有时甚至通霄达旦,灯火通明(路人有,那时的倒流水街上食店、栈铺就有推豆腐干卖的习惯,到晚上霄夜时“背脚子”就把它放在籽冒火上烤,待皮起拱泡时取下粘上干辣椒面当下酒菜,喝上二两酒以解除一天疲劳,第二天又继续上路往河边(洋渡溪)走,然后带回所需东西在此歇脚后再回县城。从此,南来北往的“背脚子”和东进西出的赶集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的把豆腐干带在路上作路粮,有的买些带回给家人朋友品尝作礼品,日久天长“倒流水”豆腐干就名扬周边地区,人人赞不绝口。长此以往,便成为地方名特风味食品流传开来。百余年的豆腐干历史,同时也蕴藏着当地丰富的文化,曾流传着民谣:“黄豆角,黄豆黄,收进屋子堆满仓,做成豆干换钱粮,二嫂心里喜洋洋”。“豆腐干,方又方,鸡叫三啼磨成浆,待到正午太阳红,客人到来尝一尝”。“豆腐干,嫰又黄,母亲一年生意忙,迎来送往匆匆客,传出流水美名扬”。“豆腐干,香又香,游客带着走四方,买点干盘送亲朋,旅途充饥当路粮”(土家人把礼品称干盘)。

从一颗黄豆到豆干,倒流水豆腐干前前后后需要经历十多道工序。

首先是做豆腐。选当地高山春黄豆,经过垒泡(先将黄豆垒破,再经水浸泡2小时左右,也可直接浸泡一晚上),当然,必须是用高山流水,八斗台上的山泉可是流水豆腐干的灵魂。接着就用石磨磨成生浆之后生火烧浆、过滤、用旦水点兑、包厢压榨。豆腐做好之后,进入最重要的两道工序。加入配料(配料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豆腐干的味道)和熏炕。熏炕则是将豆腐块放在竹篾编成的摺子上,用玉米球暗火烟熏,反复翻炕。特别是炕要把住火喉,一定不能用明火,暗火出来的豆腐干才有烟熏的味道,明火绝对是烤焦的节奏。

已经压制好的豆腐,准备抹佐料切块上摺进行烟熏。

正在熏制的豆干

刚熏好的豆腐干,可以直接切片装盘也可以加各种配菜炒。

八斗台上的流水豆腐干

倒流水豆腐干整个制作过程都需费心费力,虽然端上桌的仅仅只是一小盘豆腐干,但其中的艰辛却不足与外人道也。

【责任编辑:孙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