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抱朴守拙169 2014-12-23

顾名思义,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落在“考核”两个字上面。由此,一系列的思考就自然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什么是“绩效”? “绩效” 又该如何量化?被量化的“绩效”彼此间应怎样比较?不同的“绩效”该与怎样的工资比额挂钩?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实施“绩效考核”,不宜过于强调量化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此,对于教师的工作,很难实现全面的量化评估。同时,过多的追求显性和即时教育的效果,不仅是对教育内在规律的背离,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致力发挥教育评价过程对于教育产生的规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防止评价过于强调量化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教师量化考核一直处于及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校往往以事先制订的量化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很多教育工作无法量化,造成评价的不公正、不科学。如教师的编写教案、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都是无法公正进行量化考评的。因此,过于“量化”也使得教师跟着量化的标准进行教育活动,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施“绩效考核”,要防止弱化教师的责任心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群众家长对教育寄予更多更高的期望,时代需要学校教育不断焕发出自己的生命活动,它也理所当然的需要相匹配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最大的特点是“激励的功能”。但问题是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哪些年度考核机制、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机制、年度评先机制,这些机制实际效果如何?该怎样改进?在学校管理系统中,是不是激励机制越多越好?同类机制能否产生叠加效应呢?实践证明,凡事适度为佳,避免“过”与“不及”现象。显然,过多的激励机制将成为一种干扰,无意中引导教师过多的关注原有的习以为常的教学常规工作,造成了教师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的现象,造成了不同岗位职务的教师相互不理解,“鼻子同耳朵在争功”,也易造成了教师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同时也会弱化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三、实施“绩效”,要防止引发教师的恶性竞争

绩效工资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每年教师都有几千元的绩效工资,这对一线教师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为了得到它,大多数教师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地去拼、去争。教学工作量、好的学生与容易出成绩的班级都会成为“抢手货”。抢到手的自然皆大欢喜,而抢不到的绝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在“掉到”自己头上的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想杜绝这种现象只能从制度本身抓起,引导教师进行良性竟争,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学校教育局面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在《山西教育》2014年11月刊上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