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遗留的谜题:瓦当背后的故事

 RK588 2014-12-23

同样是一件文物,考古工作者与收藏者们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这大多是由于考古工作者们看重的是这件器物能提供多少历史信息,而收藏界多看重的是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常常是大多数考古工作者并不以为然的东西,却能炒出一个天价来。如明清以来的一些瓷器,它们的价格往往能高出一件青铜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乡下搞文物调查与考古时,一盒香烟就可以换得一枚秦汉瓦当!在老百姓的眼里,它毕竟是一块瓦头。

平心而论,与精美的瓷器相比,瓦当确实土里土气,有点其貌不扬,但从瓦当的历史考古价值看,有的完全可以与青铜器相媲美,更不逊色于那些天价的瓷器。现在瓦当的市场价格虽然一路攀升,然而还远未达到收藏历史上其应有的价位……

回顾我国对瓦当的研究与收藏,早在北宋(甚至更早)时期,瓦当就被有识之士所青睐,自清中期以至民国初年,古代的瓦当更被看成一种古董,为藏家竞相收藏。吴大澂在陕西时,曾悬白银五十两欲购一枚“羽阳宫”瓦当。五十两白银在清末是个什么概念?更有甚者,还看到一个资料上说,在乾隆年间,一枚秦动物纹瓦当价值竟达200两白银!这些足以说明瓦当在考古研究与收藏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瓦当是考古学上寻找古代建筑遗址的重要实物资料,特别是在秦汉考古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秦、汉三代考古中,学者们往往看重的是青铜器,这是因为青铜器在那个时代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其铭文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破解历史上的许多难题。然而,一件秦汉文字瓦当的历史价值,并不亚于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在它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极为重要的考古线索与历史故事。

“蕲(qí)年宫当”与秦始皇于加冕

蕲年宫之所以是秦代历史上有名的宫殿,是因为秦王政在这里加冕时挫败了嫪毐(lào aǐ)的一场兵变。秦始皇是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死时,赵太后年轻守寡,秦王政才13岁,大权实际上在吕不韦手中。赵太后一方面以其美色稳住吕不韦,一方面又扶持宦官嫪毒,以抗衡吕不韦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嫪毐因淫乱宫闱的罪行败露,太后见事已至此,也只好听任嫪毐摆布,铤而走险,图谋在嬴政前往雍地蕲年宫举行加冕礼时发动兵变,杀死秦王政。秦王政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毫不畏惧,一举平定了嫪毐的作乱,在蕲年宫杀了嫪毐。

然而,“蕲年宫当”重现天日以前,对蕲年宫的确切地望一直众说纷纭。《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蕲年宫在岐州城西故城内。”唐岐州治即今陕西省凤翔县城,今凤翔县城西郊虽有西古城村,但西古城及其附近并未发现较大的秦汉遗址。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雍水又说:“水出雍山……南流经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蕲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橐(tuó)泉宫”。由此可知郦道元也是把蕲年宫记述在雍城(秦秋时代秦之国都,在今陕西凤翔县南)西郊、,雍水西岸,即“胡城”。然而,考古工作者经过长期勘察,在雍城西郊及雍水西岸并未发现所谓“胡城”,甚至连较大的秦汉遗址也从未发现。

1982年夏,考古工作者在凤翔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堡子壕发现一枚“蕲年宫当”,面径16.7厘米、边轮宽0.8厘米、厚2.5厘米,深灰色,当背平整(图1)。1985年冬又在那里采集到“橐泉宫当”一枚,这为确定两座宫殿的位置,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图1  “蕲年宫当”瓦当拓片  面径16.7厘米  厚2.5厘米  1982年夏发现于凤翔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堡子壕秦汉建筑遗址  深灰色。

图1 “蕲年宫当”瓦当拓片 面径16.7厘米 厚2.5厘米 1982年夏发现于凤翔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堡子壕秦汉建筑遗址 深灰色。

孙家南头堡子壕遗址在雍城西南15公里。这是一处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的秦汉建筑遗址,从遗址西南被破坏的断崖看,遗址的耕土层下为汉代建筑夯土层,其下为秦文化层,其中靠上部的20厘米为五花填土,内含战国时期的绳纹陶片、云纹瓦当碎片等,下部为厚约50厘米的夯土层。夯土层上半部暴露出一个口径为29厘米的陶水管,“蕲年宫当”就在附近出土。同时采集到的还有战国时期的云纹、花纹、涡纹瓦当和汉代文字瓦当,回纹空心砖、铺地砖等等。特别是在汉代建筑夯土层下的秦文化层发现的和“蕲年宫当”共出的战国云纹、花卉纹、涡纹瓦当等遗物说明,堡子壕是一处大型秦代建筑遗址,汉代蕲年宫就建于秦蕲年宫的原址之上。

蕲年宫址的确定,说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及《水经注·渭水》关于蕲年宫位置的记载是错误的;而《汉书·地理志》和《史记》集解的记载则失之笼统;《三辅黄图》引《庙记》与司马迁的“雍郊说”尽管比“雍县说”进了一步,但仍有失之不详的缺陷。至此,2000多年来聚讼纷纭的一桩公案,似可宣告了结。

软禁赵太后的棫(yù)阳宫在何处?

棫阳宫是史书记载的秦汉时期的宫殿之一,之所以在历史上颇具名气,是因为秦王政在蕲年宫挫败嫪毐的兵变后,带领侍从和卫队直奔太后住所大郑宫进行搜捕,将嫪毐与太后所生二子杀死,赵太后知罪不容诛,也不敢出来与秦王相见。秦王也没有与母后告别,愤然离开雍城。回到咸阳后,他下令夺回太母玉玺,减少其俸禄,并将其软禁在雍城的棫阳宫。据史载,汉文帝巡游雍时还住在棫阳宫,说明到了西汉,棫阳宫仍作为关中的“离宫三百”之一而存在。历经2000多年,棫阳宫已经荡然无存,但发生在棫阳宫里的赵太后与嫪毐淫乱宫闱的历史丑闻,随着“棫阳”瓦当的出土,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

关于棫阳宫的地望,棫阳瓦当发现以前,史料记载比较混乱,一说在雍县,如《汉书·地理志》说:“雍县有棫阳宫,秦昭王所起也。” 一说在扶风(今陕西扶风),如《三辅黄图》则曰:“棫阳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长安志》《清统一志》等亦从此说。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司隶部”图,还将棫阳宫明确标定在扶风东北的杜水西岸。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依据传世的棫阳云纹瓦当,也曾推断棫阳宫在扶风。后来他又依据掌握的最新考古发现,在《三辅黄图校注》中更正指出:“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五十页,有雍棫阳宫共厨鼎。现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凤翔南古城村东北发现‘年宫’瓦,及‘棫阳’残瓦,则棫阳宫当秦汉时在雍县无疑。”

196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凤翔工作队在勘察秦都雍城时,在南古城东北发现半个云纹瓦当,上有一“棫”字(图2)。认为应是棫阳宫残当,并以此为据推断棫阳宫在“扶风说”是错误的,“雍说”是正确的。1982年,在距上述地点偏南的南古城、史家河附近,采集到一枚完整的“棫阳”瓦当,面径18厘米、边轮宽1.1厘米、厚2厘米,“棫阳”二字较小,且有缺笔,当背平滑,灰色(图3)。同时还发现的有战国斗兽纹、树纹、云纹瓦当等。这些发现不仅证实棫阳宫的具体地理位置很可能就在雍城南郊的东社、南古城、史家河这一范围之内。而且还纠正了史书记载和近人研究关于棫阳宫位于“扶风说”的不正确结论。为彻底解决这一历史疑案供提了进一步的可靠证据。

图2  棫阳”瓦当拓片  1962年陕西考古研究所凤翔工作队勘察秦都雍城时发现半个云纹瓦当,上有一“棫”字,当为棫阳宫残当,以此推断棫阳宫在“扶风说”是错误的。

图2 棫阳”瓦当拓片 1962年陕西考古研究所凤翔工作队勘察秦都雍城时发现半个云纹瓦当,上有一“棫”字,当为棫阳宫残当,以此推断棫阳宫在“扶风说”是错误的。

图3  棫阳瓦当拓片  面径18厘米  厚2厘米  1982年采自秦都雍城偏南史家河附近  灰色。

图3 棫阳瓦当拓片 面径18厘米 厚2厘米 1982年采自秦都雍城偏南史家河附近 灰色。

“年宫”不是“蕲年宫”

“年宫”在古籍中未见,1962年,凤翔的考古工作者采集到了一枚“年宫”瓦当,当时一些学者就认为,“年宫”就是“蕲年宫”,之所以是“年宫”,是因为“蕲”字被省略。陈直先生亦从此说,他在《秦汉瓦当概述》及《三辅黄图校注》中均指出:“年宫”“应即‘蕲年宫’之省文。”

1982年,几乎与长青乡孙家南头村堡子壕遗址上发现“蕲年宫当”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在南古城、史家河附近采集到一件完整的 “年宫”瓦当。其面径15.6厘米、边轮宽0.7厘米、厚2.5厘米,深灰色,当背平整(图4)。这显然表明,“年宫”瓦当与“蕲年宫当”不是出土于一处。实际上这两地相距15公里,更充分说明“蕲年宫”和“年宫”并不是一个宫殿,“年宫”应当是史籍失载的为数众多的秦汉宫殿中的一个。

图4 “平宫”瓦当拓片 面径15.6厘米 厚2.5厘米 1982年采自秦都雍城偏南史家河附近 深灰色。

图4 “平宫”瓦当拓片 面径15.6厘米 厚2.5厘米 1982年采自秦都雍城偏南史家河附近 深灰色。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东社、南古城、史家河一带的多次调查中还采集到鹿纹、 猎人斗兽、各式云纹及带字瓦当和板瓦、条形砖等大批标本。其中较早的鹿纹、猎人斗兽瓦当和条形砖是战国秦的东西,较晚的如 “棫阳”“年宫”瓦当是西汉中期的遗物。说明棫阳宫和年宫延续的时间是很长的。然而,年宫却未见史载。“年宫”瓦当在这里的频频出土,有望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开创瓦当收藏之先河的羽阳瓦当

每当说到瓦当收藏的发轫,不能不提及 “羽阳千岁”瓦当。北宋时,瓦当著录的开山名篇《渑水燕谈录》就有记录: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在当时的陕西宝鸡县城东门外之百步处,居民权浚池发现古铜瓦5件,其中一件完整,瓦面隐起 “羽阳千岁”四字,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面径四寸四分。《秦金石刻辞》《秦集史·金石志》也都明确记有羽阳瓦当均系宝鸡出土。清末吴大澂在陕时,曾悬白银五十两欲购一品羽阳宫瓦而不得。1935年至1940年,修建宝鸡火车站时,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羽阳类瓦当,但当时多被毁以铺路!1958年宝鸡博物馆成立后,从当地居民手中征集到“羽阳千岁”瓦当共4枚,这些也都是从那里出土的。如其中一件面径16.5厘米、边轮宽1厘米、当厚2.7厘米,灰色,当背平整。当心圆为单线,中心高乳凸,双界格线十字交叉将当面分割成4个扇区,内书写小篆“羽阳千岁”四字,字势因扇形而向,十分流畅(图5)。另一枚稍残(图5-2),“羽阳千岁”四字书写风格与前有明显不同。“千秋”“千岁”“万岁”皆古时泛用之吉语,用于瓦当艺术这还是第一次。

图5

图5

图5-2

图5-2

自宋以来,羽阳宫瓦在宝鸡火车站西出土之频、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罕见的,而以“千岁”最多,“万岁”次之,如图6“羽阳万岁”瓦当,面径15.6厘米。据知,目前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宝鸡博物院,以及陕西安康、临潼、凤翔等地文博单位都收藏有瓦当,估计私人手中亦有不少。这些虽然都是早年传世下来的,但其出土地的记载与民国年间修建陇海铁路时的大量发现是一致的,说明现在的宝鸡市马道巷至火车站一带就是秦汉时期的羽阳宫遗址。现在这里成了市中心,随着市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羽阳宫旧址已不复存在,此类瓦当也就成了绝世之品,不可能再有新的出土了,除非是有人以假乱真!难怪早在清末,吴大澂就以白银五十两欲购一品“羽阳宫”瓦当。所以现在羽阳瓦当的不断升值也在情理之中。

图6

图6

羽阳宫是秦的重要宫殿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后世没能知其具体地址。随着羽阳宫瓦当的出土,羽阳宫旧址得到确认。

至于羽阳宫到底是秦武公还是秦武王所建?说法不一。但目前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羽阳宫是秦武王时期所建。后人之《渑水燕谈录》亦记载云:“秦武王作羽阳宫……其地北负高原,南临渭水,前附群峰,形势雄壮,真胜地也!”有的演义历史文学题材中,更是具体地说羽阳宫是丞相甘茂选址建造的,并说羽阳宫所在地南临滔滔渭水,北靠苍莽高原,与南山群峰遥遥相望,堪称形胜之地;其在大散关、陈仓关、陇西要道之交汇处,一旦有事,这座宫室便是处置三方危机的枢纽之地。羽阳宫虽不很大,但却极为坚固厚重,砖石大屋黑顶白墙直檐陡峭,很是简洁壮美。直到宋代,欧阳修的《研谱》还记载有长安百姓献来“羽阳千岁万岁”字样瓦当的故事,“其瓦犹今旧瓦,殊不朽腐”。同样,随着“羽阳宫”瓦当的出土和其旧址的确定,沉寂千年的羽阳宫文化又随着旅游热的兴起而热闹起来了。

“成山”瓦当定夺历史难题

“成山”瓦当也是较早出现在瓦当收藏著录中的一枚很有影响与争议的瓦当,如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中就有两枚“成山”云纹瓦当。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为了帮助大西北文化事业的发展,把自己收藏的3700多件文物捐给山丹,其中就有"成山"瓦当。但是,由于这些瓦当都没有出土地这个重要信息,不但使其收藏与考古价值大打折扣,也使后来的研究陷于困扰之中。比如说,“成山”是不是宫名?具体位置在何处?自“成山”当问世以来,一直聚讼不休。

“成山”之名屡见史载,《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并渤海以东,过黄陲,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而去”。“三十七年,始皇出游,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史记·封禅书》亦有秦始皇东游海上时,“……祀成山,成山斗入海”的记述。这些都似乎说明了“成山”是一个山名,位置在山东。

自班固以后,历代注家亦都说“成山”在东莱不夜县,就是今天山东荣成县东伸入渤海的成山角,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成山头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隔海相望,相距仅94海里,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

然而,成山这个地名与“成山宫”并不是一回事。成山宫虽然失载,但有关成山宫的遗物却屡有出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山西平朔汉墓的“成山宫行灯”上的铭文直书“成山宫”,说明成山宫起码在西汉时就已存在。

那么成山宫到底在哪里?成山宫灯鋬上面的“扶”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扶”当是三辅之一的“右扶风”的省称,说明成山宫当在当时的扶风境内。再联系到多件传世器,如“陈仓成山共(宫)金鼎”“陈仓成山共(宫)金匜”,更是说明这些器物与成山宫有关,当是成山宫之遗物,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铭文之前都冠以“陈仓”二字。陈仓是秦代所置的一个县,汉代属右扶风辖,故城址在今宝鸡戴家湾。2007年6月,在宝鸡戴家湾新发现的腹部有铭文的“第五陈仓成山共(宫)”金鏖甗(yǎn) ,则有力地证明“成山宫”在西汉时属右扶风的陈仓县。

更为有力的直接证据是,198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眉县西第五村一处秦汉遗址上,发掘出了有“成山”字样的瓦当,面径15.4厘米、边轮宽1.2厘米、厚2.7厘米、筒瓦残长13厘米,灰色,当心竖列“成山”二字。当背压印绳纹后抹光。(图7)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圆形、五角形排水管,空心砖等。而“成山”当的出土,不但十分明确地肯定了这处大型遗址就是秦汉时期的成山宫之所在,而且证明了眉县的第五村在秦汉时期属陈仓县所辖。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与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中的“成山”云纹瓦当都与眉县第五村秦汉遗址出土的“成山”瓦当相符,证明它们的原始出土地就是眉县第五村成山宫遗址。艾黎捐赠的"成山"瓦当随着出土信息的完善,也就显得更加珍贵。据说这件“成山”瓦当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藏文物。陈直先生原来认为“成山”二字“疑作成山帝陵解”的观点,也随着成山瓦当出土信息的确定而随之改变。

图7

图7

图7-2

图7-2

都拿夔纹大瓦当说事

夔凤纹是秦代瓦当上常见的纹饰,它蜕变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凤纹和鸟纹。目前发现的此类瓦当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形体都很大。一种是夔纹瓦当,如1977年秦始皇陵2号建筑基址所出半圆夔纹瓦当,面径61厘米,当时被称作“瓦当王”(图8)。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绥中姜女石建筑群石碑地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9件巨型夔纹瓦当,完整的一件当面直径54厘米,许多资料中把这件瓦当称作是“迄今已发现的历代瓦当中最大者”(图9)。实际上,它与秦陵的那件夔纹半圆形瓦当相比,还不能称作瓦当王。

图8

图8

图9

图9

另一种是夔凤纹瓦当,如1993年秋,考古工作者于兴平田阜乡侯村发现一枚罕见的大型夔凤纹瓦当残块, 瓦当残存弧长53厘米,修复后的瓦当直径达76.5厘米(图10)。与前述夔纹瓦当相比,这已经够大的了。然而,更为惊人的是,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眉县第五村遗址上,发现了一枚面径78.3厘米的半圆形大夔凤纹瓦当,这才是迄今已发现的历代瓦当中最大者(图11)。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千阳尚家岭的一处秦汉建筑遗址上也发现了这类夔凤纹瓦当,可惜都是残块,虽然还没有复原,但肯定体量不小(图12)。

图10

图10

图11

图11

图12

图12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宁夏泾源县香水镇农民在果家山挖出一块巨型夔纹瓦当,直径最大处为47厘米,媒体谓其“堪称瓦当中的‘巨无霸’(图13)。这件夔纹瓦当与秦陵、辽宁绥中的属同类,虽称“巨无霸”,与前者相比还是占不了霸主的位置。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从这个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肯定,果家山就是秦代的回中宫遗址。不可否认,瓦当在考古中是判断秦宫汉葺的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实物证据,但这枚夔纹大瓦当能否就可以敲定“果家山遗址当为秦汉时之回中宫”?恐怕还得商榷。

图13

图13

“回中”一词的出现,最早与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由关中出发巡视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路线有关。这条线路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渡过渭水后,抵达咸阳;然后溯渭河河谷西行,到达宝鸡后,沿汧水西北行至汧县;再从陇山北麓西北而行,抵达萧关,是秦汉时期连接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这就是秦汉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回中道,它与驰道一样,为先秦时重要的古道。到了汉武帝时代,回中道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由固原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道。显然,回中宫就是当时修筑在这条道路上的皇家行宫。

回中宫建于何地,学界说法不一,有陕西陇县、陕西凤翔,甘肃泾川、宁夏泾源等观点。宁夏果家山遗址地处陇东西部、泾河北岸,遗址内散布着大量文化遗迹,如砖、瓦、排水管道、陶罐等。被当地一些学者认定为回中宫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件被称为“巨无霸”的夔风纹瓦。诚然,无论从史料记载、遗址规模、出土建筑物,还是地理位置看,把此处说为回中宫遗址,也不无道理。问题在于,这条故道上的其他几处地方如千阳县的尚家岭、凤翔县铁沟村、眉县第五村、兴平侯村等处,也都发现了夔纹巨型半圆瓦当,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排水管,空心砖、云纹、夔纹圆瓦当等。从目前已著录的这些巨型夔纹瓦当看,除辽宁绥中姜女石那件外,其他都分布在故回中道上,这就很难确定究竟哪一处是回中宫。

虽然可以肯定夔纹瓦当不是一般的建筑材料,当是秦代皇家建筑专用,但是它与带有文字的瓦当相比,在确定宫殿的性质上不具有唯一性。这也是造成“回中宫”遗址争议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起码不能用一个地方的发现,去否定另一个地方上的考古发现对“回中宫”的判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在位时,曾大建离宫别苑,“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这些离宫别馆,都可以使用夔纹大瓦当。因此可以确切地说,凡发现夔纹巨型半圆瓦当的地方,当是秦汉时期的宫殿遗址。或者说回中宫本来就不是一个,当时的回中道上就建有多处回中宫,因为它们都是建在回中道上,故都称作回中宫。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虽然带有特殊含义的文字瓦当与夔纹瓦当相比,在确定宫殿的性质上具有唯一性,但有的还需要参考其他一些资料综合判断。如2003年,文物工作者在陕西宝鸡阳平宁王发现一枚“郁夷”瓦当,当径15.8厘米、边轮宽1.1厘米、当厚1.6厘米,青灰色,当面饰有小篆“郁夷”二字,当背较平,有指印痕(图14)。这枚瓦当出土后,许多学者不但认定“郁夷”瓦当的出土地就是汉代的郁夷县城址,而且还认为春秋时的平阳都邑、平阳陵区以及秦汉时的平阳宫也与此有关。但是,这与史料记载的汉的之郁夷县治位置差距太大,也与秦的平阳封宫、平阳陵区无直接的联系。因此,诸如“郁夷“这类文字瓦当,与具有特定指向含义的“蕲年宫当”不可同日而语。“郁夷”瓦当中的“郁夷”二字,可理解为宫名,也可理解为汉代的郁夷县治范围。因此,“郁夷”瓦当的发现,只能说明今之宁王一带在汉属郁夷县辖地。至于秦时之平阳都邑、平阳宫,以至于平阳陵区,还不能说因为郁夷瓦当的发现而明朗了。

图14

图14

作者:陕西宝鸡·刘莉 刘明科

刊登:《收藏》杂志2012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