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新趋势与医疗新蓝海

 一片心花正放时 2014-12-24

2014首届新民健康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首先,容许自我介绍一下个人身份:我是多重身份者,第一,是一个研究者,对肿瘤、对中医、对健康管理和对心身医学比较有兴趣,大学教授是我主要身份;第二,我是一个临床医生,每周有一半时间在临床看肿瘤,今天应该我看肿瘤门诊,因为本次会议换了时间;因此,临床看病是我兴趣所在;第三,今天讲的民营医疗也和我有关,因为90年代末我就发起创办民营医疗机构,应该算上海比较早的,规模不算很大,两家连锁,一家在长宁,一家在虹口,我们的医疗机构比较低调,病人来自于全国各地,主要是肿瘤患者,故也是民营医疗的当事人、参与者。故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多重身份,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要认识一个问题——刚才前面的教授就说了,要了解需求。其实,医学既然是一个服务业,本质上就是商业,所以要了解客户需求。今天的门诊病人和以前不一样——和70、80年代不一样,和90年代也不一样。今天的门诊病人大多数不再是单纯的躯体疾病,不再是单纯的感染、营养不良、虚弱等,今天的门诊病人更多的是什么?综合的疾病,既有躯体的病,又有心理的问题。

上海有关部门做了一个调查,临床50%以上有心理偏差,但长期反复门诊求治的慢性病患者中,超过70%有心理偏差!这个数字是巨大的,需求不一样,我们的对策就不一样。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健康新趋势与医疗新蓝海》。我们都在讲“蓝海”,对不对?那么讲到民营医疗,我们就要特别强调“蓝海”。

有一个事件给我印象特别深:20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年轻学者,对一件事情特别想不通——大众的老总方宏死了,自杀的,而且他夫人还是个医生。当时谁都没想到,干得好好的,有权有势,为什么要自寻短见!接着这个事件之后,我们天天看到媒体上报道,今天这个官员自杀了,明天那个演艺界人员走了,还有企业家跳楼了,太频繁了!这就提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就是社会需求,他们是有心理及疾病需求,我们没有给予关心,甚至没有感觉到,然后他们走了。换一句说,这就是我们这些呵护生命的医生所必须关心的,这就是我们医疗的“蓝海”,或者说空白点,空白点不就是蓝海吗!既有迫切需要,又有巨大市场。

刚才主持人提到我还有一个身份,即中华医学心身医学分会的老主委(前任主任委员)。而就在半个月前(11月4日),世界著名的《Nature》杂志发了篇封面文章,讲到抑郁症是我们今天新的最大健康难题。其实,我们天天遇到这个问题,你不要认为这只是精神科的或是神经科的问题,实际上内科都必须关心这个问题。我在大学带学生,发现很多大学生一年级后出问题了,或是大学毕业后一二年出问题了(面临身份的巨大转变)。而且,现在许多年轻白领也有很多心身问题,体检发现结果都很好,但是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你再认真想一想,实际上这是一个心理偏差,心身失衡了,很快会出现一系列的健康灾难。

就我所特别关心的癌症来说,癌症的的确确是躯体上的严重问题,恶性肿瘤。但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的数据库有将近两万个癌症患者——60%到75%都曾经带有不同的精神性、情感性问题。它不一定在起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一定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当然,心身因素在癌症发病过程中关联的方式各人不一样,比较复杂。

我举个典型实例,某著名央企,500强排名在300多位的,公司的高层——我讲的高层就是集团领导层——有20多位,其中,我熟识的有7位有严重的精神偏差或心身疾病,其中有的表现为严重的皮肤病,有的表现为精神心理性的严重肥胖(体重超重40%);其中还有四位是癌症患者,多数是压力引起的。你想想,问题严重不严重?再讲下去,去年让我们很震惊的罗阳之死。大家知道,罗阳是死于过度疲劳的,但除开心脑血管意外,他单纯就是过度疲劳吗?显然不是!罗阳后有杭州的邵市长,开人大会议死了!我们要好好反思,有没有其他因素存在。我们每年过劳死的有多少?这是我们社会巨大的劳动力损失,也是我们医务界的责任空缺,从医疗市场角度讲,更是我们的新蓝海。

讲到这,我又要举个央企总裁的案例,他38岁做了总裁,大央企总裁,是个副部级干部,忙得不得了,也很能干。他生于1968年,结果一段时间虚汗频频,被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因为他人不胖,血糖却的确很高,他2007年初找到我。我仔细分析后,建议他降血糖药先别急着用,别匆匆忙忙给自己戴上糖尿病高帽子,并分析说:“你戴糖尿病帽子还早了一点吧,还40不到呢!我分析认为你看上去更像是‘应激性的高血糖反应’(此属于糖尿病前期反应,但却是可逆的),总不至于今后一辈子吃药吧”。并给他几个建议:先别轻易吃药,严密监控血糖的同时,第一减少开长会(因为他新上任不久,总是喜欢开会,一开就是7、8个小时);第二不再吃夜宵(晚餐马虎应付,开完长会,天天吃夜宵);第三,少加班(因为他是拼命三郎,天天晚上加班),早点回家。他夫人陪着他来的,我关照夫人说:你必须让他尽可能回家吃饭,吃完饭后,你争取陪他天天散散步。

从07年到今天,快8年了,8年间,在夫人监督下,他基本照办了,他的血糖也一直处在临界水平,糖尿病药一点没用。现在已46岁了,内分泌科专家也认为:目前还戴不上帽子。这就是很典型的。尽管他反映的是一个躯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压力(Stress,压力、应激)问题。

我们再想,搞临床的都知道,上海和北京,癌症发病率是全国最高的(前二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上海的人均发病率都很高,北京也很高,为什么?上海人吃得并不多啊!所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躯体问题、饮食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是生活节奏、精神压力、心理应激,个人本身对社会的适应问题。所以可给个结论,可以明确地说:今非昔比。在重压下,我们心身不堪重负。特别是“北广上”等特大型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亚历山大!

我是中华心身医学分会的。所以,我们对心身不堪重负特别重视。我们做过一个国家层面的大规模研究,就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一?五”的。当时,我们做了一万五千人的大调查,发现今天人群的躯体症状,可以分成十五大类,主要诱因却都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以表现出各种类型,更重要的原始(初始)诱因更是社会适应、自信心、生存压力等社会问题。虽然很多症状表现典型的躯体性的,但实际上很多是多因素的,可归之为社会、心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用规范的统计方法处理及表达出来后,基此我们提出了“心身共轭”理论,心理身体相互密切关联,互为结果;但心理对躯体的影响更大,更直接。因为它们之间的作用强弱,我们可以数据来具体表达,这细节就不展开了。

可见,今天城市人群,有强烈的呵护心身健康之需求!不仅仅是过去的虚弱、营养不良、感染等,而更主要的是我们所忽视的压力、适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以及抑郁、焦虑等,及由此诱发的躯体不适。因此,身体问题是我们医生一直关注的,作为源头的前面一部分的问题却是我们所忽略的。这就是我们医疗的新蓝海,今天临床非常普遍。

心身学会每年有年会,报道的都是这方面研究的进展。表明今天许多疾病中,心身互动中心因占了主导。我刚才说了,心因很明确地在疾病或健康问题中占了主导地位。今天大城市人群中,健康问题起因于精神上、压力上、以及生存方式方面的,约占了65%到70%,不再是单纯躯体性的异常——当然结果表现为躯体性的,更不是简单的营养不良。

今天经常有好多人问我:应该吃什么?中医很讲究吃么!我说,你已经不是吃的问题了,你已经营养过剩了。讲究健康关键已不是怎么吃这类问题了,而是如何关注心身健康,心身良性互动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无论民营医院或公立医院都应该关注的健康重点,更应该是民营医院关注的要点,因为蓝海是我们竞争中可以“畅游”的领域,可以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领域。多数慢性病(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直到肿瘤,也包括风湿病、过敏性疾病)这些中都有一个心身互动的问题。你是促使其心身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他康复;还是刺激其形成劣性互动,让他病情加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治疗技巧问题,更是一个市场的空间问题、或曰生存空间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这个新领域。

今天,民营医院的社会生存有困难、发展有争议。一些民营医院往往陷入一个怪圈:巨额的广告投入引来了病人,然后要想办法收回成本,所以只能高价检查,卖高价药;影响口碑,影响回头客;只能再投巨额广告;以至于形成跳不出来的封闭的怪圈。我们能不能跳出来思考,我刚才说了,我也参与创办了民营医疗机构(当然我自己不参与具体管理),我不过是一个发起人。回过头来,我们能不能跳出这个怪圈,这个宿命,这个框框,去寻找新蓝海,拾缺补遗,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什么社会往往对民营医院抵触厉害?我觉得我们天生就有这个短板,为什么不去努力提供优质的心身综合干预,综合服务呢?首先,要寻找蓝海,因为民营医院需要新的思路,心身综合防治就是市场新蓝海。这是我的结论。

我做了个粗略的框算,光这个领域(心身综合防治),再加上部分药物的配合,或部分简单的有效措施,这个市场是数千亿级的,万亿级达不到,可以说是巨大的蓝海。

对健康/疾病的心身综合干预以呵护健康、寻回健康为主,可以说刚刚起步,需求巨大;理想的操作中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群体的心身呵护。且这领域没有形成垄断,没有寡头,开始进入的门槛并不是很高,并不需要你投几个亿/几十个亿的什么固定资产、固定设备、尖端仪器,加上今天的医疗呵护网站普遍层次偏低,定位不清晰,同质化严重,进入容易,成活困难。今天,普通医疗/医院的呵护层次也比较单一,只是检查、看病、开方/开刀、吃药,没有发挥互联网互动的特性,也没有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供需脱节。因此,这些领域充满了机缘。医疗的新蓝海需要我们好好地抓住。

我所理解的心身(综合)呵护,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我们今天的心理咨询也比较简单,很简单地把西方一套模式搬进来,没有考虑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比如说,缺乏宗教呵护;又比如说,比较隐晦,往往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比较简单的心身互动模式,缺乏了适合本土文化的心身互动技巧或特点,缺乏了长线的思考,那你就很难走得很远。特别是从事医疗缺乏长线思考,你的盈利能力就不会很强。因为认准你的回头客不会很多。

我们认为(包括肿瘤在内——因为我的肿瘤病人很多),结合一定的药物(或其他简单的辅助治疗),心身综合呵护可占医疗费用的20~30%左右。就像肿瘤患者,他肯定需要交流,他肯定会有恐惧,他肯定常常陷入抑郁,你怎么去改善他,支持他,抚慰他?须知,医疗只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这才是世界公认的医疗的本质。这些,都给心身综合干预预留了无限空间。

我们今天年轻白领更多存在这些情感方面的情况,你怎么去支持他、帮助他、抚慰他、干预他,那大有学问。当然,成熟的心身呵护/抚慰还有些具体方案,包括像生物反馈疗法,不用药物,可以起到很好作用,其实这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因为治疗需要的时间比较长,90年代红过一波,效果不错后,因为短线思维,我们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不愿意花比较长的时间帮助百姓,所以销声匿迹了。但百姓很容易接受这些疗法——我毕竟可以不用吃药就能解决很多疾病问题啊!但一般投资人不愿意做,人们都匆匆忙忙去建大医院,匆匆忙忙投入大资金,上大项目,短平快,希望尽快收回投资。为什么我们不静下心来,做些长线的考虑呢?当然,我没有资格说大话,只觉得我们应该好好考虑医疗领域有蓝海、有空白,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创造。

奈斯比特大家都知道,他是很著名的预测学家,我看他专门写了一本书:《世界大趋势》,书里着重讲到医疗科技。他是90年代末写的,他说:“医疗越是高科技,越需要传统人性的关爱”。11月26日的《健康报》发表了韩启德牵头、我等33位医学专家发起的倡议书,强调不能唯论文是论,不能片面地看待SCI(指只讲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更需要讲究临床疗效,临床对患者的呵护。去年七月,钟南山、汤钊猷、吴孟超院士(包括我等12位)等临床专家倡导,医学人文必须进入临床。医学人文,其实就体现讲“人性”,讲究心身综合呵护。这样一来,临床口碑也上去了,矛盾也减少了。你同样可以收费,无非战线长一点,回收慢一点。你有口碑了,就有回头客。我临床绝大多数(80%)病人,都是老病人(几年、十几年的回头客),最长的20多年了,不时会回来看看你,还常常介绍一些新患者。我临床新病人,有6成以上是老病人介绍的。因为临床时间长了,深深理解“医疗越是高科技,越需要人性呵护”。人性呵护是有回报的,只不过是个长线投资。

心身综合呵护不是简单的说教,把国外心理学那套简单地搬过来,告诉你:你有什么问题——!这样,别人肯定不能接受。心身呵护,还应该包括情感的抚慰、灵性的呵护,至少是应该涉及精神层面的、生活意义层面的,还涉及一些包括我们传统儒家思想、佛学精神的——为什么我们儒学院办的红红火火,禅学也很热闹,因为有人性的需求。不要认为这和我医学没关,医学是呵护人的健康的。健康涉及到身心灵,涉及到诸多方面。否则,这个健康本身就是跛腿的,不健康的。

总之,医疗是个长线投资,不管是民营医院/公立医院,都要讲究品牌效益,讲究特色。心身综合呵护更需要讲究特色。以美国的梅奥为例,全球最有钱的都到“梅奥”去看病了,她并不是最大的医疗机构,也不是设备最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但她是最有名的。进去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人们感到温暖,有人性,有安全感。就像北京协和医院,为什么都到协和去,协和(医院)有协和的传统。讲到这,我想医疗投资绝对是长线投资,长线投资要找准目标,找准蓝海,要做长线打算。至少,应该关注心身综合呵护。

让我们抓住机遇,调整心态,学会跨界(其实不是跨界,心身都是牵扯到人的),进入医疗新蓝海吧!

这是我的一种呼吁,也是种有感而发。仅供参考。

谢谢大家!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