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献部分《医家枢要》第一《伤寒论辑要》连载

 红旗手666 2014-12-24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辑要:营实汗法。里气不虚也。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辑要:同上。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辑要:卫虚营和。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也。今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营自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营卫和,而自汗反止矣。自汗一症,即不发热者,亦可用之。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辑要:营卫失和,卫虚营不和。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辑要:伤寒失治仍宜麻黄。夺血者无汗,既致衄,不可轻用麻黄汤,须审之又审,点滴不成流者,可也。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辑要:营卫虚衄。表里之间,何从辨之,以热辨之而已。热之有无,以小便辨之而已,有热者,小便必短赤。热已入里,头痛只属热壅,可以攻里。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不大便只属风秘,仍须发汗。若头痛不已者,为表不罢,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迫血妄行势必致衄,须乘其未衄之时,宜用桂枝汤,以汗解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辑要:邪盛更汗。余邪未尽也。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与桂枝汤。其不用麻黄汤者,以其津液,前已为发汗所伤,不堪再任麻黄,故宜桂枝更汗可也。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辑要:误治未变,须阴阳和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辑要:误汗伤津液,而小便不利者,不可以药利之,待期自愈。切勿因小便不利,便行五苓、猪苓之方也。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辑要:误治阴阳俱伤。下后复发汗,则卫外之阳必虚,故振寒,而守内之阳亦弱,故脉微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4:56:01 | 只看该作者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辑要:误治伤真阳。阳虚阴盛,阴来迫阳之烦躁。用干姜附子,以温寒水,阳有所附也。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王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炮)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辑要: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四逆,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
仲景一百十三方,用附子者二十一,熟用者十有三,必佐麻黄桂枝大黄黄连黄芩细辛辈。生用者八,姜附汤,四逆汤,白通汤,白通猪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是也。必方中皆用干姜为伍,未闻用熟附佐干姜也。
张氏医通:腰痛属寒者,其腰如冰,其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本方加肉桂杜仲。和剂局方:姜附汤,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辑要:误治伤真阴。汗后气虚,津液被伤,外邪未净之证。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虚亦痛也。今言脉沉迟,此血虚而致,故加人参生姜芍药以益血,仍以桂枝汤,和解卫阳,因误汗之后,多加芍药之酸收,以敛营阴之汗液,生姜以宣通其衰微之阳气,人参以扶补其耗散之元真,故名之曰桂枝新加汤。然身疼痛而脉沉迟,皆无阳之证,而不加附子以温经复阳者,以未如肉筋惕,汗漏不止之甚,故不必真武汤,及桂枝加附子汤。若服而未除者,恐亦必当加也。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右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辑要:汗后伤气,邪入太阴肺。邪热壅肺作喘。{表未解而加喘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连黄芩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是邪独在肺中,肺气满而喘矣,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发汗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证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今汗出而喘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64.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辑要:汗后伤血,邪入少阴心。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悸。此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与心中悸而烦,心下有水气而悸者迥别。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辑要:汗后伤肾气,邪入足少阴。心阳虚,肾水欲动之象,申明发汗后阳虚之变证。汗出过多,阳浮于上,阴阳二者,相维而不相离,阳既上浮,阴即下动,其脐下悸者,水气尚在下焦,阴气欲上乘而作奔豚之兆,而未发也。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若已作奔豚,又非此药所能治,则当桂枝加桂汤法矣。先煮茯苓者,凡方中专重之药,法必先煮。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