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

 络纬 2014-12-24

——读道教史笔记(十九)

 

金、南宋统治者对道教皆无特别的崇奉,实行严格的管理。这期间,道教在北方(金国)兴起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三个新教派;在南宋,则有净明道、金丹派南宗等新兴道派出现,同时,民间的斋醮祈禳等活动十分盛行。

 

南宋理宗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

 

有鉴于徽宗崇道失败的教训,南宋诸帝一般对道教不很重视,当时仅以龙虎山为主的正一道略为官方所器重,但也未得特殊崇奉。至于南宗、净明宗、清微宗等新道派,则只在民间活动。道教在南宋处于相对低潮时期。

 

在南宋帝王中,唯宋理宗对道教稍为重视。他利用道教并对道教发展较有影响的,是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是一本以宣扬善恶报应思想为主旨的道书,它以道教的戒律和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内容,强调忠孝仁义、修功积德,不做非义背理、为恶缺德之事。。其书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结尾语为:“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后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后必降之祸。”于此可窥见其书之梗概。

 

是书作于北宋,南宋以后,逐渐在社会上流传。原本1卷,南宋时李昌龄为其作注,增至8卷。绍定六年(1233),在理宗授意下,由太乙宫道士胡莹微负责刊印,首页有宋理宗御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当时名儒真德秀代序和跋,宰相郑清之作赞文。其书因得到理宗重视和推荐,一时身价百倍,当时大量刊印,广泛流传,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利用道劝善惩恶教义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是封建皇朝崇奉和利用道的原因之一。宋理宗君臣推荐《太上感应篇》,即是利用其善恶报应思想来维护封建礼教,这与他推崇理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张伯端与南宗

 

张伯端(987--1082),又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人,被推为金丹派南宗之祖。其代表作为《悟真篇》。《四库全书总目》(卷146)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

 

他在《悟真篇》中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他以人比附宇宙,认为人的身体好似一个小天地,以它为鼎炉,以身中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运用的火候,使人的精气凝聚不散,结为金丹。怎样炼法呢?他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案:指丹田),一颗灵光(案:指金丹)永不离。”然则,如何使“真精返黄金室”呢?他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提出了与此相应的倒行逆施的修炼方法,即“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由此返本还元,复归于道,使身与道合,而得以长生。由此,他进一步将这返本归道的金丹道术归结为性命之说,强调必须明心见性,才能体得无上至真之妙道:“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要之,张氏之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生真意为主人,末后则以上求禅宗所求无生空寂、神通妙用之境为究竟归宿。一言以蔽之,可谓由道入禅。

 

张伯端以成仙升天做天官为其人生之鹄的,以行善积德为其内炼成仙之基址,不重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修丹人“大隐”尘市。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

 

张伯端无意创宗立教,却树一家之学,于身后形成南宗一派。所谓南宗,从张伯端(经石泰、薛道光)到陈楠四代,仍如传统内丹,仅在个别人中以丹诀密传,并无教团组织,无本派宫观,无专业道士。就连“南宗”之名也是后人所标。这种教派从形式上讲甚至只能够称为学派,但其宗旨与行为却具足宗教信仰的性质,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宗教。至白玉蟾一代,才有了教团、靖庵。

 

白玉蟾是张伯端后学中重禅道融合的一派,其丹法分炼形、炼气、炼神三关,其修炼以凝神聚气为入手,以谭峭《化书》所言“忘”字为要诀----初关炼形,要在忘形养气;中关炼气,要在忘气养神;上关炼神,要在忘神养虚也。

 

南宗一派皆禀承张伯端之说,主张“大隐混俗”,不倡出家,这与同源异流的北方全真道盛倡出家离尘颇为不同。南宗徒众多于民间山野自己修丹,不大结交权贵,未能得到上层统治者的重视。仅白玉蟾曾入京伏阙上书,但未受重用,还因醉酒放浪被驱出京师。入元之后,南宗因教团力量弱小,未受元室扶植,于是便合于全真、正一派而没。

 

南宋道教派别,除南宗外,主要还有:由江西建昌南丰人王文卿(1093--1153年;字予道,号冲和子)创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以融合内丹与符为特征的“神霄”派;从原灵宝派中分化出来的“东华”派----此派由宁全真(1101--1181)创立,宁原名立本,字道立,法名全真,开封府人;以及由建昌人刘玉创立的净明道(主要活动于元代);等等。

 

北方新道派

 

太一道,创建于金熙宗天眷年间(1138--1140),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的萧抱珍(?--1166)。此派极重符斋醮,历代祖师的主要活动都是以符之术为人治病、驱鬼;遇天旱水灾,则用斋醮求雨止雨等。此派道士规定必须出家,宫观始称“庵”,墓称“塔”,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

 

萧抱珍生前名声很大,曾应金熙宗之召,进京入宫,为皇后治病,颇得金帝赏识,赐其太一堂“太一万寿观”之名。

 

自萧抱珍数传至第四代祖师萧辅道不久,元灭金,辅道得到忽必烈母亲唆鲁古唐妃的褒奖。因此,太一道在元代又获得进一步发展。但至第七代祖师萧天佑之后,逐渐衰落,最后合并于正一道。

 

真大道,创立于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创始人为刘德仁,他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吸儒释思想,规定了该派教义和戒规(9条),主要是教人清静无为,柔弱谦下,知足守贫;又教人忠君,孝于亲,诚于人;并以佛教的五戒律己化人,体现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另外,刘德仁还很强调力耕而食,不靠向人化募度日。

 

在修行方面,真大道不注重炼丹等神仙之术,而非常注重静默祈祷。

 

北、山东等地传教,历15年,到1238年,才重新取得掌教地位,但不能真正战胜对手,而是分裂成以天宝宫为中心的一派,和以玉虚观(宫)为中心的另一派。天宝宫派以郦希成为五祖;玉虚宫派以李希安为五祖。两派初期势力相当,皆得元代皇帝扶持,后来天宝宫逐渐强盛,成为真大道的正宗系,该派最后合并于全真道。

 

全真道,是北方三个新道派中最晚出,但却是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派别。它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73),创始人王哲,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曾考中金熙宗武举,后隐居生活,到金正隆四年(115942岁时,声言遇仙得道,从此攻儒为道,在终南山挖了一个墓穴,名“活死人墓”,入墓穴中修行了两年多,始外出传教,在山东先后建立了五个教会作为据点,并收了七个徒弟----马钰(1123--1183)、谭处端(1123--1185)、刘处玄(1147--1203)、丘处机(1148-1227)、王处一(1142--1217)、郝大通(1140--1212)、孙不二(1119--1182----后被称为“北七真”。金大定九年,他留下王处一、郝大通继续在山东传教,率马、谭、刘、丘四人西归,不料在途经开封时,患病,于次年去世。

 

全真道以成仙证真为信仰,把内丹等修炼的成果分为自低至高的五种仙,而以“天仙”为内丹所期的最高目标,宣扬内炼成功,精气神在丹田中凝成不坏的“阳神”,可以从顶门上自由出入,飞升天界,从而自主生死、超出生死。丘处机曾说:“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他认为超出生死,升入天界,才能得到真乐:“人间声色衣食,人见以为乐,此非真乐,本为苦耳...殊不知天上至乐,乃真乐耳。”(均见《长春祖师语录》)

 

在修行方法上,全真道专主内丹修炼,不尚符和黄白之术,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的唯一正道,其他均是邪术。其内修之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元人徐琰语)为基础、为本质的。王重阳说:“修行切忌顺人情,顺着人情道不成。”(《重阳全真集》卷2)所谓“忌顺人情”,就是要做到“内外清净”:“内清净者,心不起杂念;外清净者,诸尘不染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如此,“无心无念,不着一切物,湛湛澄澄,内外无事,乃是见性”(《晋真人(案:金全真道士)语录》)。

 

属水。唯阴能消阳,水能克火,故学道人首戒乎色。...去嗜屏欲,因精守神,唯炼乎阳,是故阴消而阳全,则升乎天而为仙,如火之炎上也”;反之,若耽溺于色欲,精气走散,“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玄风庆会录》)出于断色欲的需要,全真道还主张减食、省睡。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王晖《秋涧集.尹志平道行碑》)

 

从这种绝对的禁欲主义出发,全真道在组织形式上模仿佛教,倡导出家。他们和佛教一样,宣扬家庭是牢狱、火宅,妻子父母的恩爱关系不过是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中的怨债酬偿,教人捐妻舍事,“跳出樊笼”,出家修道。他们还仿效佛教所倡“十二头陀行”,倡修苦行。王重阳的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每日仅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夏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山中,故世号铁脚云。”(《北游语录》卷3)丘处机穴居六年,昼夜不寐。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寒暑风雨,不易其处。

 

全真道在倡修苦行的同时,还教人忍耻含垢,说什么“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是抵债不还,积累更重,冤冤重结,永无了期!”(《盘山语录》)

 

全真道虽力倡离俗出世,但对封建纲常十分重视,置忠孝于修行的首位,他们把《孝经》与《道德经》、《般若心经》同视为本门必读之经典,体现出其三教融合的思想。

 

全真道的大发展是在元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6-10565.html
上一篇:北宋道教
下一篇:何谓真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