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老包书屋 2014-12-26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例题回顾: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 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五、其他注意事项:

1.翻译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18个文言虑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2、观照上下文语境

例题6:将下面语段中加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译文:皇帝想念他的贤才,于是命令凭形体相貌来寻访他。

解析:画线句的翻译,难点在“物色”一词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物色”理解成动词“寻找什么人”,但根据上下文来看,这个词在介词以的后面,应该是名词,所以这里应理解成人的形貌外表。

3、联系平时的学习积累

例题8:

将下面加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解析:其关键词“曲意”,就可以在从成语中“曲意逢迎”的意义推断出“曲意”一词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据此可知“曲意”是“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六、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

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译文: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①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

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译文: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下》)

注: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3分)

译文: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分)

译文: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袁安答到:“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是好苦我。

译文: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译文: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1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4.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1]窃:私下 [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 [3]矫:假传君命

① 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

②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15.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穿着白衣服出(了门)。天下起了雨,(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那件)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来了。他的狗认不出(他了),冲上前来对着他叫。杨布很生气,要打那狗。杨朱(看见了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子的。假如你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诚......则......:如果......那么(就)......。

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

而已:罢了。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孰与......?与......相比,哪个......?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只不过......罢了!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该不是......吧?

......庶几......欤?或许......吧?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其......其......也......?是......还是......呢?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