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

 山东中医竹林 2014-12-28
老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
 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指出了四诊的基本概念。如《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等均为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病则易愈。
  2)弱:身体瘦弱,皮肤枯燥、肌肉瘦削,瘦弱无力,胸廓狭窄,骨胳细小等均为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则难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壮。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4)瘦:是消瘦,体形特点为头长颈细、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瘪、身体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体瘦血少,阴虚则火亢易伤肺,瘦人多劳嗽。
  2.望姿态:望形体的动静姿态可判断疾病,从不同的动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时身体前倾,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多为腰腿病;行时身体摇摆不定是筋骨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望 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1)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中诊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
  舌色:主要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种。
  淡红舌: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为气血亏损。
  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脾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为实证。鲜红肿胀,为心脾热盛,舌青紫而肿胀,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强硬舌:舌质红而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多因外感邪热,内伤痰湿内阻心窍,肝风夹痰上扰神志。
  震颤舌:舌体不停颤动。多为肝病,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甚则不能抵齿。(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红绛而短缩者,属热病,多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体反复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为弄舌。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浊。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
  5)苔色: 苔的颜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
  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
 闻诊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 音
  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
  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 言
  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 吸
  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 吐
  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
  肠鸣:腹中鸣响。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
  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
  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问诊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  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 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
  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
  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
  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
  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问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肾阳虚衰。
  尿量异常: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所致。
  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
  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
切诊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腹诊。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脾,脐腹属肾,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瘀血:胁下肿块,刺痛拒按,痛处不移。
  肝癌:胁下肿块,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警惕肝癌。
  肝气犯胃:胃部胀痛,按之旁及两胁。
  胃寒:胃痛骤烈,疼痛拒按,发冷怯寒。
  气虚:胃腹痛经久不愈,按之痛缓或痛止。
  虚: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软无力。
  实:腹痛胀满拒按,按腹充实,叩之声音重浊,或按之有包块不移者。

漫谈凭脉用药
 郭博信
唐代孫思邈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明代徐春甫進一步分析說:『脈為醫之關鍵,醫不察脈,則無以別證;證不別,則無可以措治。醫惟明脈,則誠為良醫;診候不明,則為庸妄。』清代吳鞠通更是一語中的:『四診之法,惟脈最難,亦惟脈最可憑也。』
  筆者行醫幾十年,只有面對病人親自診脈,不管其他三診得來多少癥象,只有脈診清楚了,纔覺眼前一亮,處方用藥也纔有了針對性,應手取效者不知凡幾。今不揣陋昧,略舉憑脈用藥數例以說明之。
  癥同脈不同憑脈用藥
  臨床上遇到最多的是病相同,或者癥相同,而脈不同,此時應憑脈用藥,纔能取得療效,而不致落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窠臼。
  有兩位男性腦血栓患者,一為盧姓,一為李姓,年皆80多歲。皆為舌僵硬、言語不清、右側身不用,疊經西醫輸溶栓藥月餘,皆不效。診盧姓左寸關脈浮而略數,浮者風也,師小續命湯意,以風藥為主,徐徐以進,3劑而愈,觀察1年多未復發。而診李姓患者脈沈弱,右手脈尤甚,此氣虛重癥,治以補陽還五湯,黄芪用至150g,亦3劑而效,又服3劑以鞏固,觀察2年未復發。若遇腦血栓患者,只知用活血化瘀套方,不知憑脈用藥,取效殊難。
  又有李姓患者,男,60歲。去年夏季因食不潔之物,患上吐下瀉,診之右手關脈濡稍數大,知為內傷濕濁,令服藿香正氣散,一日病退,二日而愈。今夏此人又因食不潔之物,上吐下瀉之癥復作,根據去年的經驗,自服藿香正氣散及西藥氟派酸等消炎藥,連服4日無效,每日嘔吐、腹瀉七八次,胃中疼痛不適,時時惡心,身疲乏力,臥床難起,家人慮其脫水,欲送其去醫院輸液,患者執意邀我診治。觀其面色蒼白、消瘦,聲低息微,診其脈右關沈緩而虛。證屬虛寒,遂令其立服附子理中湯(加減)1劑,患者胃痛安,惡心除,面色轉亮,2劑起床活動已如常人,上吐下瀉之證頓除。世人皆知上吐下瀉之霍亂癥應用藿香正氣散,而不知需用附子理中湯者亦復不少,此皆疏於憑脈用藥之故也。
  癥不同脈同憑脈用藥
  有是證、用是藥,其實這『證』字裡邊包含著脈,也可以說有是脈、用是藥,盡管疾病的癥象變化百端,只要認准脈,就可操之在我。
  孫某,女,41歲。20年來總是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惡風惡寒。手足冰涼,雖夏月也得著復衣,時輕時重,未有間斷。診見脈弦而虛,右尺尤不足,予桂附地黃湯加減,連服3個月結束20年之感冒。
  張某,女,42歲。近幾年來,稍一受涼即咳嗽不停,每年至少有5~6次。診見脈緩右尺尤顯不足,予桂附地黃湯加減20劑,今年欣喜來告:『自服藥後已1年多,至今尚未患咳嗽。』
  劉某,男,62歲。花剝苔已有3年之久,診見舌中心部有2個如1分錢硬幣大小的無舌苔圓圈,身體無異常,惟夏季因怕冷,從不敢穿短袖衫,脈見六部如常惟右尺不足,令服桂附地黃湯加減1個月後,舌苔正常,去年夏季專門穿短袖衫來讓我一見。
  王某,女,32歲。脊背怕冷,伴月經推遲量少,脈緩右尺顯不足。予桂附地黃湯加減,服15劑,脊背已不怕冷,月經准時量多,面色亦較前紅潤。
  董某,男,63歲。胃口隱痛有年,稍吃一點水果或其他冷食即疼痛不已,面黃體瘦。服各種治胃藥皆未見效。脈弦細而緩,右尺尤顯不足,知病在胃、根在腎,予桂附地黃湯加減20劑。數月前邂逅街頭,言自服藥後3年來胃病始終未犯,不僅食量明顯增加,而且能吃各種水果,觀其面色紅潤,與初診時判若兩人。
  以上信手拈來的幾個病例,皆是右尺不足,由腎陽虛、命門火衰而變生諸癥,異病同治,一藥而愈,皆緣乎脈也。
  癥有假象憑脈用藥
  疾病表現各種各樣,有時癥狀與疾病的本質是一致的,但有時又會有相反的現象。求諸脈診,始得其真。
  宋某,男,43歲。從小特易上火起口瘡,近3年來則一直生口瘡,遍服清火、消炎藥,遷延不愈。診見舌質紅,舌邊及口腔黏膜處有多個黃色潰瘍面,從望診、問診來看似火癥無疑,然切其脈則沈遲而緩,乃知證屬虛寒,令服附子理中湯加減,1劑即效,10劑痊愈。
  靳某,男,74歲。近3年來每晚口渴引飲,至少得喝水1暖水瓶。來診時首先提醒我:『我這個人雖然體虛,但從不敢吃補藥,一吃就上火。』證屬消渴無疑,但其脈卻六部虛緩,右尺為甚。乃知其口渴似熱實寒,為虛陽上越,當引火歸原,為疏桂附地黃加減,連服1個月,口渴終於解除,至今1年多迄未再犯。
  怪病難辨憑脈用藥
  臨床中有時會遇到一些怪病,任你如何分析也難明病機,無從措手。此時如果注重脈診,就會得見端倪。
  陳某,男,44歲。自訴每日夜間睡眠時,往左側睡即右側出汗,往右側睡即左側出汗,每晚睡時擦汗不止,如是已3年。診見舌質紅、苔薄黃,脈沈弱,兩尺尤甚,縱病機不明,姑從腎陽虛治,服桂附地黃湯加減12劑怪疾得愈。
  田某,女,31歲。近4年來,每到夏季,一吃西瓜即起口瘡,不吃西瓜就不生口瘡。診見舌質略紅少苔,左尺沈細而數,亦屬病機難明,然從脈象看應屬陰虛,令服六味地黃湯15劑,脈轉正常。數年後因其他病來診,訴自從服完藥後,夏天吃西瓜從未再生口瘡。
  無證可辨憑脈用藥
  雖全身無不適,但用現代儀器檢測有異常,應該說還是有病。但中醫講辨證論治,遇到這種『外無六經之形證,無便尿之阻隔』,無證可辨,該如何是好。其實無證可辨亦不是絕對的,若是仔細尋查脈象,有時會發現蛛絲馬跡,尋找到治病的切入點。
  徐某,男,42歲。近4年來,每次化驗小便都有少量蛋白,雖全身無不適,但心中不踏實。診見面色口舌均正常,亦無腰酸腿軟的腎虛癥狀,但『有諸內必形諸外』,遂診脈反復認真推尋,終於發現兩尺脈稍有芤象。《醫學正傳》說:『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鬼交。』遂以益腎添精為治,又考慮諸益腎添精藥惟肉蓯蓉稍顯平和,令其每日煎服肉蓯蓉15g。1個月後患者欣喜來告,尿檢未見蛋白,且較前精力充沛,以後連續5年尿檢均未見蛋白。

自己学会使用中成药
肝肾不足--------六味地黄丸、龙牡壮骨冲剂心血不足--------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脾肾两亏--------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气虚血弱--------八珍丸、十全大补丸
内伤发热--------阴虚发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丸、黄芪膏、***参膏血虚发热--------当归补血丸、人参归脾丸
肝郁发热--------加味逍遥丸 瘀血发热-----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牙痛----------风火牙痛-----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立止牙痛散胃火牙痛--------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火凉膈散、止痛冰硼散、白清胃散虚火牙痛---------滋阴甘露丸、知柏地黄丸
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镇肝熄风胶囊、脑血栓片气虚血瘀,
经脉阻滞--------补阳还五冲剂、偏瘫复元丸、消栓再造丸、乐脉颗粒剂、中风回春丸、脑得生丸心悸---------心血不足-------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枕中丹
水肿---------五皮丸; 脾阳不振-------五苓散、参苓白术丸、胃苓丸 、
阳衰微---------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水痘--------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 毒热炽盛-------绿雪、普济回春丹
目赤肿痛---------热-------明目蒺藜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肝经风热--------明目上清丸、明目蒺藜丸、开光复明丸目涩--------足--------养阴清肺膏
肝肾亏虚---------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石斛明目丸、琥珀还睛丸目痒---------袭--------桑菊感冒片
肝肾阴虚----------桑麻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失眠:肝瘀化火---------龙胆泻肝丸合磁朱丸
心脾两虚----------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阴虚---------天王补心丹、神经衰弱丸、安神补心胶囊、朱砂安神丸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人参琥珀丸
耳鸣耳聋---------- 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
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脾胃虚弱-----------益气聪明丸、补中益气丸
气血瘀阻-----------血府逐瘀口服液厌食:脾失健运----------曲麦枳术丸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丸汗证-------和-------桂枝合剂
肺气不固----------玉屏风颗粒
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散
头痛---------川芎茶调散、都梁丸
风热上扰----------芎菊上清丸、清眩丸(片)
肝阳上亢----------降压片、脑立清
痰浊阻遏---------半夏天麻丸
瘀血阻滞----------天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咳嗽: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羚羊清肺丸燥热咳嗽-----------秋梨膏、二冬膏、川贝枇杷膏
痰湿犯肺-----------二陈丸、橘红丸肝火犯肺------------黛蛤散、清气化痰丸
肺虚咳嗽------------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养阴清肺胶囊
肺火咳嗽-----------二母宁嗽丸、清肺抑火丸(膏)、除痰止嗽丸、清气化痰丸
(小儿)风寒咳嗽---------解肌宁嗽丸、儿童清肺丸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解肌清肺丸痰热咳嗽----------清金理嗽丸眩晕--------亢------脑立清、磁朱丸、杞菊地黄丸
肾精不足-------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亏虚-------八珍丸、十全大补、
痰浊中阻-------半夏天麻丸 瘀血停留-------血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烧伤--------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粉刺-------热-------连翘败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肺益火丸、颠倒散
湿热蕴结--------参丸、二妙丸、茵陈五苓丸
脾虚湿蕴------参苓白术丸痔疮------风,迫血妄行------地榆槐角丸、止红肠辟(?)丸、消痔散、脏连丸、鳖甲消痔胶囊、荣昌肛泰
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
感冒------冒-----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冲剂、防风通圣丸、桂枝合剂、通宣理肺丸(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柴**、抗胶囊
气虚感冒--------参苏理肺丸、玉屏风颗粒 、
暑湿感冒--------藿香正气水、六合定中丸、祛暑丸
感冒(儿)-------冒------小儿羌活丸、九保丹
风热感冒--------小儿感冒清热冲剂、妙灵丹
暑邪感冒----------香苏正胃丸
感冒夹湿--------至宝锭、小儿百寿丹
感冒夹惊--------牛黄镇惊丸、琥珀抱龙丸
食积--------滞------小儿化食丹、小儿化滞丹、
食积停滞-----------保和丸、大山楂丸
脾虚夹积----------小儿健脾丸、小儿香橘丹
鼻衄-------盛--------清肺抑火丸、荷叶丸、
胃热炽盛------------清胃黄连丸、小儿消热散
肝火上逆------------当归龙荟丸 、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人参归脾丸
痛经--------瘀------调经姐妹丸、调经活血片、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宁坤养血丸、妇宝金丸、八珍益母丸
肝肾不足---------当归调经丸月经先后不定期:肝七郁滞--------逍遥丸、七制香附丸
肾气虚弱---------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月经先期:气虚不摄---------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益气养元丸肾气不固----------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肝经郁热----------加味逍遥丸阴虚内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固经丸月经后期:寒凝冲任---------少腹逐瘀丸
阳虚内寒----------艾附暖宫丸、女金丹血虚失盈----------八珍益母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气滞血瘀----------舒肝保坤丸、七制香附丸月经过少:血虚--------内补养荣丸、人参养荣丸、八珍丸
肾虚精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血瘀--------------益母草膏、少腹逐瘀丸月经过多--------定坤丸、补中益气丸、乌鸡白风丸血热--------加味逍遥丸、荷叶丸
不孕症:阳虚宫冷-------暖宫孕子丸、艾附暖宫丸、女金丹、鹿茸粉、调经促孕丸气血不足----------八宝坤顺丸、乌鸡白风丸、安坤赞育丸、定坤丹、
肝气郁滞----------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十二温经丸痰湿壅滞----------二陈丸、越鞠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