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王君:让文言教学焕发青春气息

 雁空馆 2014-12-28

 让文言教学焕发青春气息

       在语文教学上,我一直追求“青春之语文”。

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文言文当然都是古老的。但是,文言文中承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是永远青春的。科学地有效地学习文言文是濡染学生精神提升其文化品味的的重要途径。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毫无疑问都是经典,历经漫长时光的千淘万漉后呈现在青年一代的面前。但是,经典遭遇尴尬是必然:怀疑文言、畏惧文言、排斥文言几乎是当代大部分学子对文言的态度。这其中原因很多,有文言自身的生僻深奥形成的学习障碍让人望而生畏,有传统道德的迷失甚至沦丧让负载传统价值观的的文言无奈黯然偏居文化、思想舞台的一隅,有应试教育功利呆板的教学方法和生硬繁琐的考试方法扼杀了文言之美。总之,在良莠并存的时尚文化大举进攻校园正统语文教学,甚而至于形成“敌”进“我”退”的现实面前,文言文教学如果没有青春气息,那是不可能吸引青春之心的。

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往往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两个极端间徘徊。课改之前,努力落实语言因素,帮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词句与进行语法章法的分析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法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学习的负担沉重,课堂因为“有言(字、词、句)而无文(文化、文学、文采)”所以气氛沉闷,使大部分学生视文言学习为畏途。课改之后,文言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大,文言课堂上教师更为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倾向于“文”等更高层面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趣足了,课堂生机有了,但是,“有文而少言”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文言基础不过关,时尚的课堂并不能遏止学生文言水平的悄悄下滑。

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追求文言之“文”, 激活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青春。

文言教学必须开拓课堂和课外两个学习阵地。鉴于篇幅,这篇文章仅谈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探索。

 

   

一、情趣盎然学习“言”

1、实词的积累追求“巧”

鉴于文本特点,文言文教学首先还是要务“实”,如果不重视基本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比如学习《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我设计了两幅错误的“杀狼图”,于是有了下面妙趣横生地字词学习情景: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

……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口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因为学生潇潇洒洒地走进了文言天地,所以文言的学习就自然充满了迷人的浪漫气息,

 

 

2、虚词的感悟追求“化”

虚词的学习对学生是难点,中考明确这个知识点不是考试的范围。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虚词于无形,“化”在朗读中学,“化”在理解中学,那么,学生对虚词的体会也会非常独到。

在《狼》的学习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师板书:笑)

 

比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长篇累牍的讲解,这样的设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学生的学习却充满的情趣理趣。

 

3、句式的理解追求“活”

文言句式是学生最头疼的,如果我们也尝试转换一个思路,调整好方法,活学活用,学生自会领悟其中精髓。

请再看《狼》的教学片段: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再考考大家,狼吞虎咽什么意思?

生: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吞咽。

师:对了,对了!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犬坐”句)

 

讲到使动用法,可以联系“瘦身”、“健体”等时尚词语;讲意动用法,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等流行歌词;讲到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等经典词语来举一反三;讲宾语前置,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何罪之有”“何去何从”……在初中阶段,不用迫不及待地提出让人生畏的文言专业术语,活学活用,点到为止,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会得到慢慢加强的。

 

 

二、生动活泼地探究“文”

1、在曲径通幽地美读中探究   

 

“美读”永远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 于漪老师曾经说“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朗朗”,这对课堂教学弊端的揭示入木三分。文言文教学对此更需警戒。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从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读”的设计和理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

在教学第一线,美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附属点缀的形式出现的,为了充分挖掘朗诵的作用,我尝试过很多堂“纯朗诵课”,力图让朗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岳阳楼记》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堂。这是一堂线条简单的课,其基本教学步骤为四步:

一、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容或者乔臻等)的配乐朗诵《岳阳楼记》。

二、评读:畅谈对著名朗诵家朗诵的评价及启示。

三、创读:个人和小组自由设计朗读并展示和讨论。(学生一般会采取“复读”、“轮读”、领读等方式)

四、联读:点题升华。

我的感受是:原来语文真的可以这样上,通过朗诵直入语言的内核,深入作者情感的深处。“朗诵”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2、在咬文嚼字地巧思中探究

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历经披沙拣金地咬文嚼字地理解追问,文言之“文”才会自然凸显。

笔者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候,提出的目标就是“咬文嚼字读张岱”。第二自然段只有两三句话,但我们反复揣摩,力争读出独特感受。

 

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众笑)

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师:再咀嚼一下这个“拉”字!

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

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会需一饮三百杯啊。

……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以咀嚼“小石潭”之“小”这个要求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3、在水到渠成的拓展中探究

经典文言富含文化底蕴,它比现代文能够提供更多的触类旁通拓展开掘的机会,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通学科藩篱,提升学习境界。

 

比如《三峡》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体会苍凉之美上我作了这样的探索:

 

师:看来并非优美的雅致的东西才能引起美感,让人伤心的东西也能引起美感呢,举个例子。生: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有点相似,但和三峡之秋完全相同吗?

生:不太相同。情感是相似的,都很忧伤,但是景物不一样,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的感觉是柔美中的忧伤,不像“林寒涧肃空谷传响”那般浩大有气势。

师:这位同学的感觉很准确。请大家不要忽略了最后一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高、长、属引、空、久”这些词语传达给我们的特殊感受。来,读一遍,这些词语都请重读。

(学生比较夸张地读了一遍)

生:对,杨柳晓风残月很纤细柔软,而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却很肃穆高亢,两种忧伤的格调截然不同。

师:好个格调!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你说的那般“浩大”而非柔美的吗?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学生一起动情背诵)

生(恍然大悟):苍凉之美。

师:“苍凉”那是让人痛心却不会让人颓废的情感,它如洪钟大吕,绝不仅仅只是撞开情感的一扇小门,它撞翻的是人的情感之堤,所以它伤而不悲,痛而不凄。大家不是都非常喜欢《射雕英雄传》吗,老师还记得它的主题曲的歌词……歌词中唯一的一句写景句“黄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就是这样充满着苍凉之美的诗句,这个背景让整个《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因之而荡气回肠。这样的美是崇高美的一种!

……

可以说,经典文言文本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学、美学、历史、哲学的资源库,沉潜其中,反复玩味然后思接千载,虑通万里,文言的学习就会月明风青,天高地迥。

 

 

4、在摇曳生姿的活动中探究  

现代文的教学要讲究“常式”与“变式”的结合,文言文更是如此。前文中提到的用“演戏说戏”的方式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用全美读的方式深入《岳阳楼记》都是教学“变式”的体现。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文语言的气势与文采,我让孩子们一边“观潮”,一边“对对联”。先反复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一直读到几能成诵的地步。然后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古诗文中的著名对子。最后老师作出示范,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只要达到“宽对”的要求即算成功。这种方法让《观潮》的学习充满了青春激情。学生们以课文为原材料对出了二十多副对联,真是精彩纷呈。简单的如:“玉城”对“雪岭”,“鲸波”对“鲨浪”。复杂的如:

艨艟好斗,舞旗鸣鼓,分合五阵之势,倏尔黄烟四起,一舸无迹。

吴儿善泅,批发文身,出没鲸波万仞,刹时腾身百变,千种风情。

横批:天下伟观

(作者黎斯豪)

 

宋周密观潮下笔如鲸波雪浪

今学子赏文出口似锦绣华章   

(作者张慰慈)

 

逆向翻译,追根溯源,以今证古,古为今用……文言教学的变式是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变式越丰富,文言教学就越有可能能焕发青春气息。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典的优势在于历经千锤百炼后其价值得到了公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于研究资料如汗牛充栋,教师极易溺于他人思想的洪流而失掉了对文本真切的感受。唯有在前人密不透风的解读成果中还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的语文教师,才可能有“欲穷其林”之志,在那“仿佛若有光”之后毅然“舍船”,通过那“极狭”之处,最后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可以说,文言文本的钻研比现代文教学更需要智慧,更能体现语文教师的尊严,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价值。

忌因循守旧,求别开生面,忌浅尝辙止,求追根溯源应该成为我们面对文言文本的第一追求。

比如后文中呈现的案例就产生于我自己对《陋室铭》、《爱莲说》这样的传世美文的个性化解读。在对文本的钻研中,我感受到传统解读中的浅水区和误区,于是向教参上把刘禹锡的形象定位于“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整体俯瞰和透视了两篇文章,我发现了文字的肌理处潜藏着的魂灵——不同朝代不同选材的选文其实不约而同地展示了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类知识分子的情怀。我努力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刻体验。个性鲜明,深入文理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由的思想空间,使这堂课有了一点儿新意,有了一点深度和厚度,更有了一点时代感。

通过文言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和深度解读赋予学习文言以青春激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