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程哲学与思维方式创新

 灵藏阁 2014-12-29

——对过程哲学的思维方式演绎

思维方式是人类对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类活动的理性把握方式。从哲学的角度看,它就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思维活动的成果 ,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程度。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 ,错误的、僵化的思维方式阻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思维方式的改变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变革,也与一定的理论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已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形成了冲击,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在引发思维方式变革。如何以科学的思维思想指导人类的思维活动,使思维主体能不受机械的、常规的思路束缚,并以新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现今纷繁复杂的问题,是摆在思维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英国哲学家怀特海( Whiteheaded A.N.1861-1974)提出的过程哲学是对真实世界的构造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新的概念图式和新的理论范式,他通过对“机体”、“过程”、“创生性” (creativity)、“共生” (concrescence)等的分析与阐释,对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问题上单向度的主客二分的价值思维模式作出了全面审视与深度批判,使“过程哲学”始终贯穿并深蕴着一种思维的思想。 [1]研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挖掘其中的思维方式内涵,并运用这些思想对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和重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必将给思维方式的创新带来全新的视角。

 
一、基于“过程”的过程思维

人类思想最宝贵、最重要、最有用的属性之一,是它有能力一般性地揭示并解释真实世界的构造。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是否完全同意怀特海提出的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但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尽管这种解释方式和概念图式不是最终的和绝对的(怀特海就明确反对把任何解释图式和方式看作是最终的和绝对的观点,并称之为独断式的教条),但必须承认,这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和图式。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philosophy   of   organism  又称为 "活动的过程哲学 "activisties philosopliy 0fprocess)。怀特海创造、构建了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新哲学学说——“过程哲学”——一种有机论( organism)的形而上学 ,从而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的宇宙观;他认为:有机体哲学的最根本的主张就是要彻底摈弃这种把现实存有( actual entity)看作变化之中之不变主体的想法。每一现实存有都在一共生的过程中并通过共生的过程构成它自身,即有一个指向共同目标实现的 “共同生长”过程,而这个共同目标则构成所谓的“主体目的”( subjective aim(摄受主体的目的 )。现实存有的概念既适用于非生命的世界,也适用于生命界,既适用于上帝,也适用于人类。因为,在怀特海看来,“‘生命’……这种过程包含了一种属于每一机缘的真正本质的创造性活动的概念。”(《思维方式》,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 182183页)《过程与实在》,第 25页。)事物的质是在其“是”的过程中“成为”的,万物都有一个由潜在到澄明、显现的现实转化过程。从过程角度来观看,一切存在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个体存在物还有一个衰退过程),这种过程性就是它们的本真状态。 [2]

哲学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点认识:一是世界是永恒的过程,又是无限的瞬间,事物皆处在此生成灭亡的过程之中。二是过程是一个实体,过程是由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和事件组成,只有经过一个活动,才有从价值生成。三是过程是一个共生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应从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去看待,从变化过程和转化的角度去理解。

过程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以过程作为思维客体。具体表现在:第一,在人们思维运行方向和侧重点上。经验性的思维方式常常指向过去 ,用过去的经验、思维定势来调整现在 ,因此带有很大的习惯性和自发性。过程思维方式则是在立足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 ,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考察和预测未来 ,用互动的共生的认识来规划未来和指导现在,它的方向是面向事件的过程。要求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要从事物存在、发生、发展的过程去思考、分析。

第二 ,在对思维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上 ,思维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思维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的加工、处理、转换的过程 ,外部的信息经过一定的思维方式的处理而成为有序的观念产品。在这一过程中 ,不同的思维方式规范着主体对思维材料不同的取舍、加工、处理和解释 ,决定着信息运行和转换的结果。过程思维在对信息的选择上是以过程中活动和事件作为思维对象的,在对信息的组织上以相关性、历时性作为手段,在对信息的解释上以主客体的互动和差异性作为基础。

二、基于“当下”的动态思维

     过程哲学中的过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历程,即变化、生成、增长、衰亡的过程;这是时间纵向的继续性,是过程哲学对以往过程思想的把握( Prehension, 也是它们的共性。一种是过程哲学思想所赋予的新意,即正在发生着的动态共生活动,在这个共生本身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又绝非静止。转变过程与共生过程的双重强调是过程哲学的思想特色。不具时间性的共生是过程哲学与以往过程思想的不同之处 [3]

共生过程,使过程哲学思想具有了空间宽容的可能。怀海特认为自然界的终极事实就是事件和过程,它产生于先前事件的因果影响,出现在其自身的“当下性”( immediacy)之中,并接着导致了在未来显现出其特点的后继事件。按格里芬的理解:“这些构成暂时过程的实在的个体机遇本身就是过程。它们只是其自身瞬间生成的过程。从外在的、暂时的观点看,它们是突然发生的,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们又不是被理解为历经了极短的不变的时间的事物,而是被理解为利用这一丁点时间得以生成的事物[ 4]”。共生本身的过程中没有时间,绝不表明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过去是由已经发生的事件构成,现在是正在发生着的,未来则完全不同,每一瞬间都是崭新的,是动态的共生活动。共生意味着生成具体。 [5]

因此,必须建构一种动态思维方式,才能贴近过程哲学的原意,才能以过程哲学的思想来理解事物。

    动态思维是一种运动的、调整的、不断择优的思维活动。它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改变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目标。它具有流动性、择优性、建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是能够增强对工作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客观环境条件和事物内部的要素都在不断变化,思维也必须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较快地适应形势与任务的需要。二是能够增强选择性。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依据变化了的场景不断分析,从各个角度考察问题,对各种可用场景系统分析、比较,做出优化性选择,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美妙瞬间。三是能够开阔视野。动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把系统内的种种要素以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视为一个整体,使思维活动成为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多角度的统一整体。四、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动态思维就是以不断变化着的思维去把握生生不息的对象世界。与动态思维相对应的静态思维,往往用固定、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现代社会的变动日益加剧,发展越来越快。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缓慢的小生产时代,静态思维以它的不变性和慢节奏还能派上些用场的话,那么到了现代社会,它的用场越来越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信息充斥的现代社会,任何决策的胜败都要以掌握信息量的多少,以及能否及时为前提。总之,只有动态思维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才能把握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动态思维的“动”,不仅表现在空间上的横向流动,还可以表现在时间上不断地流动。从现在追溯到过去的思维活动,叫作“后馈思维”;而从现在向未来流动的思维,则称为“超前思维”。   后馈思维和超前思维是以两把不同“尺子”进行的思维活动。反馈思维用历史、传统、尺度来限制现在,力图使现在成为过去的再现和重复;而超前思维则用未来的尺度来引导现在,使现在不断地向将来过渡。我们在思维中要努力把两把“尺子”统一起来,既要有历史的尺度,有历史感,也要有未来的尺度,有未来感。没有历史的尺度,就会缺乏前进的基点,因为前进总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前进;而没有未来的尺度,就会缺乏前进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容易成为目光短浅甚至盲目的行动。

三、基于“相关性”的关系思维

     怀特海认为自然以至整个宇宙是一个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体。对宇宙的理解就植根于这种进步的密切联系之中。“要是没有这种理解,创造就毫无意义,它与变化相分离了。这样时间就不能作用于事物静的本质,而存在也毫无意义。宇宙就被贬低为没有生命和运动的静态的无价值状态。” [6]他批评说:“将自然理解为一种静止的事实……是荒谬的,没有转变就没有自然。” [7]他提出,对世界的机械和静止观,使哲学背上了一个重负,“即不变的终极实在世界派生了变动不居的历史世界。我们整个知识概念遭到了破坏。最终的智慧被描绘为对不变的实在的不变的沉思。从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得到了提升,行为因而被看作是一个影像的世界。” [8]

在《思想方式》( Modes of Thought)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重视内在关系,从整体的、联系的角度出发理解现实世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我们需要理解每一直接当下的存在如何需要它先于自身而存在的过去,如何需要作为其存在自身的本质要素的未来。因此,在直接的存在中有三个要素──过去、现在和未来。直接的有限存在就以这种方式守护了它向无限的扩展,因为这是其自身的一种内在关系。” [9]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还需要理解的是,纯粹事实如何守护了它与在自身的现实性的实现之外的潜能的相关性,应该说“在当前的事实中存在着被部分再现,部分排除的过去事物的一些特征;也存在着被部分共享、部分排除的当前同时发生的事实的特征;还存在着被部分地预备、部分地排除的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对当前事实的讨论如果不要指涉过去、同时性的现在和未来,也不指涉对创造形式的维护或毁灭,就等于剥夺了宇宙的本质意义。没有内存的关系,意义的存在就是微不足道的。” [10]显然,怀特海有机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整体性的相互联系

因此,构建关系思维的过程的其中之意。所谓关系思维,是指把存在预设为动态关系、存在者预设为潜在因素在关系中的显象,并以此为前提诠释一切的思维,或曰“以关系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维。马克思的辩证法、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现象学、结构主义等,采取的是典型的关系思维。我国哲学界亦有许多人自觉运用和大力倡导关系思维。张世英对“澄明”的诠释,李德顺的“关系说” ,罗嘉昌的“关系实在论”,以及美籍华人唐力权的“权能场有”思想,使用的都是关系思维。

关系思维有如下典型特点: .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 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按照关系思维,存有者不能自足地“是”,它的“是”取决于他有,每一存有者的根据都在 由无数他有构成的关系中、场中。存有者是无数潜在因素借助特定中介、在特定的“相空间 ”里结合、显现而成。无数错综复杂的因素随机地流转变化,相互碰撞,当一些因素结合为 一个“系统”时,存有者便作为实有生成、出场。关系思维关注的重心是存在本身,而不是存有者,是“是”而不是“什么”。按照关系思维,存在者是存在的结果和显象,存在则体现为存在者的流转变化本性。一组潜在因素以特定 的动态关系存在 (“是” )了,它是“什么”也就自然地澄明了。

参考文献 :

[1] 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17,179.

[2]John B Cobb,Jr . Process Thought and  Its Application. http://ctr4process.org /mbrs-only/ default.htm


[3] 李世雁.过程哲学与生态危机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3)

[4]] 小约翰·科布,大卫·格里芬.曲跃厚译.过程神学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4, 158, 164

[5] 怀特 .分析的时代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84.

[6][7] [8] 怀特海 .思想方式 [M].华厦出版社, 1999.73,76, 93

[9] [10] 唐力权 .脉络与实在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83,225~ 2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