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迎接第二届“盘鹰庙会”而发表旧作

 闲野之家 2015-01-03
      今天是第二届西安“盘鹰庙会”倒计时70天的日子,为唤起老鹰友们美好回忆,为向新鹰友介绍第一届盘鹰庙会的盛况,特向大家推荐我的一篇旧作——《贺盘鹰庙会满月之喜》,虽是旧作然今天读来依然倍感亲切。此文虽然长了一些,希望大家按住性子读下来,一定大有裨益,从中可以了解“盘鹰庙会”的来龙去脉。
      此帖子发在“中华盘鹰之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家”上不去了,我的这个帖子也就跟着销声匿迹了。天无有绝人之路,一位热情而又细心的鹰友把我的这篇文章保存了下来并寄给了我,使我在第二届盘鹰庙会前夕把这个旧作分享给大家,重发时个别词句做了调整:

贺盘鹰庙会“满月之喜”
      时光如梭,“盘鹰庙会”不觉一月已过,庙会期间的一幕幕鹰友聚会的画面依然萦绕脑际挥之不去,总觉得有些话要与大家交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盘鹰庙会满月之际,将藏在胸臆的话语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盘鹰”吾之所欲也,“庙会”我之习俗也。“盘鹰”系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民间体育活动,属于风筝系列;“庙会”乃我国固有之民间风俗,具有两千年的历史。这二者没有必然之联系,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情,按哲学讲,它们之间没有同一性构不成矛盾,所以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独立存在相安无事。不知哪路神仙,也不知何处英雄,突发奇想来了一个拉郎配,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拼凑在了一起,将“盘鹰”和“庙会”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名词组合在了一起,并形成一个新的名词——“盘鹰庙会”。
    看似平常的一个新名词,而里面却蕴涵着巨大的智慧,个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何其故?这个名词既新潮又传统!说它“新潮”,因这个名词从来没出现过,属于新词系列,符合当今社会创编新词的潮流,如现已流行的“给力”、“踩你”、“顶你”等;其次,“盘鹰”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荆州‘磨鹰’早已失传,且没有全国影响力,它与当代盘鹰只有渊源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其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新潮儿,是新时代的产物;再次,“盘鹰庙会”给传统的庙会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即为“盘鹰”而举办的“庙会”,所以称之为“新潮”。说它“传统”,因为盘鹰属于风筝系列,而风筝具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即使荆州的磨鹰也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庙会”也具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风筝与庙会传承至今经久不息盛而不衰,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由此想到,其他古老文明早已失传和消亡,惟独我中华文明延绵不断薪火相传,令世人刮目相看,堪称一个奇迹!纵上,所以说“盘鹰庙会”即新潮又传统,可以说它准确地表达了这次聚会的性质与本质。
    于是,我对“盘鹰庙会”一词产生了兴趣,究其根源到底是哪位先生首先提出的?经查在此命名之前,有好多的叫法,如:“盘鹰大聚会”、“鹰友大联欢”、“盘鹰大集合”、“盘鹰风筝节”、“盘鹰交流会”、“盘鹰博览会”等,这些名词固然不错,但不能反映本次聚会突出民间举办的实质,且多少带有一些官方的影子。据查首先杨坤先生有个:“为盘鹰风筝这项绿色、低炭的运动普及与发展,抱着去尝试、探索一个新的模式” 的想法,“盘鹰庙会”一词在他脑际忽然闪过,他先后用电话联系了本次活动的几位发起者——不谋其政、就爱玩、纵横云天、老C、隆鹰等,就聚会的议程、规模、安全、交通、住宿、饮食、旅游等事项做了充分的讨论,尤其当和隆鹰先生通话时,从杨先生口里流露出“盘鹰庙会”时,隆鹰先生当即表示“盘鹰庙会”一词较好,它可以体现出它的参与性和群众性,一看就知这是民间的活动。庙会是可以自由参加的,只有人通知,没有人限制,这个名词也符合了杨坤先生的“探索一个新的模式”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征求大家的意见后毅然确定本次活动的命名为:“西安盘鹰庙会”。这个命名既不是哪路神仙提出的,也不是某个英雄提出的,而是热爱盘鹰的鹰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长期积淀和冥想的结果,试想如果没有前面将近一年的准备,如果没有去年洛阳盘鹰聚会的实践,没有几位斑竹的反复磋商,是不可能出现这个名词的,这个名词也是应盘鹰发展的历史需要因时而生的一个名词。这个名词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历史事实却是必然的。这个名词由谁提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名词一经问世就不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尤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后,它已经成为了社会财富。
    当代盘鹰发端于世纪之交千年之始,首先在北京开始兴起,最初只有几个人,玩的也只是高空的盘旋,而且只是单盘,只能向右或向左盘,偶尔出现一个反盘就高兴得不得了,这虽然是偶然现象,但它为双盘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同时有人在低空盘耍风筝,让鹰围绕着人上下飞舞,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人们将这种玩法称之为“低耍”,将这种鹰称之为“盘鹰”。盘鹰开始时只有三五人在玩耍,不到两年就有三五百人,现在估计得有上万人在玩这种游戏。盘鹰在北京流行后迅速传遍全国,北京的有识之士以崇文区文化馆的名义在2005年召开了“全国明城墙杯盘鹰风筝比赛”的活动,这是第一次由官方组织的盘鹰风筝的专项比赛,这无疑大大地推进了盘鹰事业的发展,从此盘鹰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而且根据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现以北京和武汉为例:北京的盘鹰强调的是鹰的矫健,讲究慢速平稳;武汉的盘鹰强调的是鹰的雄伟,讲究快速灵活。当然它们的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后来西安的鹰友将这二者的特长结合了起来形成了陕西特色的盘鹰。随之,盘鹰的放飞技术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能左右盘飞,而且能俯冲、能仰飞,能翻滚、能横飞,能抓兔、能潜水,在放飞技巧上就像有人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盘鹰的发展方兴未艾,时下又出现了第一次由民间自发筹办的“西安盘鹰庙会”,这是盘鹰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盘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前途未可限量。
    无庸讳言,盘鹰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受到来自各方面不同的阻力,尤其来自行业内部的阻力,在一段时间里长期得不到主管部门的承认,给盘鹰的发展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我们必须承认盘鹰在室内可以放,在室外也可以放;有风可以放,无风也可以放,这就打破了传统风筝的定义,风筝风筝必须有风才能称其为风筝,由人力而产生的风力不能算是风筝,充其量是“悠悠”(借助人工摔动而旋转的一种玩具),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放风筝的”(指低盘)。由于认知上的不同,所以盘鹰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以往全国大型的风筝比赛从来没有盘鹰的项目,有人据理力争丝毫无用,甚至到了“谈鹰色变”的程度。然而形势比人强,形势的发展冲破了这道藩篱,正像毛主席诗词里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2005年后盘鹰不仅进入了风筝比赛的议程,而且有了较完整的比赛规则,在民间还多次出现盘鹰单项比赛的活动,而这次盘鹰庙会就是民间活动的最重要的体现。
    说罢盘鹰再说庙会。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有深厚的群众性、有浓郁的娱乐性、有广泛的参与性、有灵活的随机性。庙会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自”字:来去自由、时间自由、购物自由、参与程度自由等,总之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自在、自娱自乐,庙会是宣泄情绪的一个好去处。
    不必讳言,传统庙会总是和神仙联系在一起的。如“土地庙会”、“城隍庙会”、“关帝庙会”、“玉皇庙会”等,由于神仙等级的不同其庙会规模也不相同,尤以“玉皇”的级别最高,因此“玉皇庙会”的规模也就最大。对神灵的祭祀和对祖先的崇拜,是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经久不衰的重要纽带。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庙会一律停办,作为所谓的四旧加以横扫,改革开放后庙会虽然逐步恢复,但仅仅以物资交流为主要内容,所谓拜神的内容作为封建迷信给取消了。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拜神虽有迷信的一面,而这种迷信也只是个假象,其内涵是表达人们乞祥纳福的美好心愿。这种拜神的活动,在大陆边远地区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聚集区依然盛行。
    而盘鹰庙会好就好在给自己找来了一个神灵,这个庙会的神灵就是盘鹰。盘鹰是盘鹰人的神灵,盘鹰是盘鹰人的图腾;盘鹰是盘鹰人之所爱,盘鹰是盘鹰人的希望;盘鹰人为它而歌,盘鹰人为它而唱;盘鹰人为它而痴,盘鹰人为它而狂;盘鹰人为它夜不能寐,盘鹰人为它吃饭不香;盘鹰人为它欲飘欲仙,盘鹰人为它奔走四方,盘鹰人对盘鹰顶礼膜拜,盘鹰回报盘鹰人以快乐与健康!“盘鹰庙会”准确地反映了“盘鹰”、“盘鹰人”与庙会的关系。盘鹰庙会为盘鹰的发展找到一个好的平台,希望坚持下去!
为纪念“盘鹰庙会”的满月之喜,借用一下民间贺满月的诗句:
“长风相顺伴安康. 命生不凡春秋畅.
  百事如意轻歌扬. 岁月风雨成器长.”
为纪念大明宫盘鹰庙会,我也唱一首快板诗:
“千里行,万里缘,大明宫前访鹰贤。
  汉未央,唐含元,辉煌一时成云烟。
  星斗移,乾坤转,千载盛世今又现。
  兵也强,民也安,乐业安居幸福年。
  耍盘鹰,舞纸鸢,太平景象在眼前。
  盼来年,再相见,大明宫前叙鹰缘。”




IMG_6384.jpg (229.32 KB, 下载次数: 0)

IMG_6384.jpg

IMG_6366.jpg (232.31 KB, 下载次数: 0)

IMG_6366.jpg

IMG_6302.jpg (213.34 KB, 下载次数: 0)

IMG_6302.jpg

IMG_6276.jpg (234.87 KB, 下载次数: 0)

IMG_6276.jpg

IMG_6263.jpg (286.14 KB, 下载次数: 0)

IMG_6263.jpg

IMG_6271.jpg (187.36 KB, 下载次数: 0)

IMG_6271.jpg

大明宫~3.JPG (290.95 KB, 下载次数: 0)

大明宫~3.JPG

大明宫~2鹏城之鹰 .JPG (260.83 KB, 下载次数: 0)

大明宫~2鹏城之鹰 .JPG

大明宫~1..JPG (277.49 KB, 下载次数: 0)

大明宫~1..JPG

评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