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授之以渔,张扬个性——文本解读学法探究(转自网络)

 许愿真 2015-01-03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践的“教”,让学生学会自己会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文本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是教学情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人格的建构、人性的发展,都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做为物的资源的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既成性文本(课文)为话题的“聚会”,聚会之策略为个性解读、对话生成。 
  一、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能是一种机械的 “死读书,读死书”,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切实围绕学生的“个性阅读”而展开。 
  1、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民主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理解思路,不同的理解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 
  2、给学生充分而广阔的个性阅读舞台空间 
  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要求的多样化,阅读内容的生活化,阅读感受的差异化。同时,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他们有反复思考的余地。面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甚至是偏激的理解,教师都要采取绝对宽容的态度,给他们以成分的肯定与信任,在鼓励与赞扬的基础上和他们进行探讨交流引导,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如此,学生的阅读激情会被进一步激发,阅读个性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 
  3、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和习惯 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思维的封闭性、僵化性及惰性,他们“尽信书”,喜欢“人云亦云”,习惯于接受书上的观点及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想思考,不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用尽一切手段,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阅读思维习惯。思维打开了,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张扬。 
  4、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文本是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用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涵盖着语文知识和技能,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语用经验也高度优化于其中。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同文本及文本作者(也可能包括教材编写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之象(文道质)的过程。但分析、理解,肯定有一个背景、方式、角度、时空以及“度”的问题;而且,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也对分析、理解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各自的阅历、动机、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的不同,所以即使是对同一文本的“文、道、质”也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注重阅读的个性化,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互动阅读 
  互动阅读即“对话的生成”,其核心是“三维”互动,即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互动。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整合的信息系统。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在课堂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们共同探讨文本,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在此,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成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6、实施张扬学生个性阅读的策略途径 
  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热情,开发他们的思维。教学形式的设计要以围绕“张扬学生个性”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示他们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教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问题教学”模式。学贵有疑,在阅读过程应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感悟、理解。学生的问题源于其自学中产生的困惑,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困惑,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实施的核心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高质量的个性化问题----交流讨论,自主发表理解意见----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语文活动课”模式。 语文活动课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设置和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它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于一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活”和“动”。在“活”中求学,在“动”中求知、求发展。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 
  (3) 探究性阅读课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主动探究型”阅读教学,就是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我在教《祝福》一文时,就提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经过一番积极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学生给出了许多可喜的答案,有的说是鲁四老爷,有的说是柳妈,有的说是她的婆婆,有的说是鲁镇人,还有的说是她自己等等,经过交流讨论,这个课文的中心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凶手有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等,亦即是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探究性阅读课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开发他们的思维,最好地张扬他们的个性。 
  总之,只要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采取任何形式的课型都是可行的,一切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一切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只要我们牢牢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达到“标准”所希望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二  授之以渔,全方位解读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 
  1、 正确的解读 
  “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创意的解读是最高层级的解读,在这一层级,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用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文本的文、道、质,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  
  2、解读文本的目标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体地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应为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方法和能力,为学生通过阅读来认知、改造、创新这个世界和形成语文素养服务。 
  3、解读文本的内容取向 
  解读文本要解读那些内容,这是学生面临的最大困惑,作为教师,就要指引学生解读的方向,笔者认为应照顾到“四大高度”。 
  (1)社会高度  
  文学主要特点就是文本反应社会生活。所以,文本解读,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解读来揭示时代特点,社会意义,充分认识文本的时代社会性。例如,鉴赏小说《祝福》,要充分把握缠绕在祥林嫂身上的四大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并由此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又如,鉴赏《葛郎台》时,通过对葛郎台这个“金子的执着狂”的分析,进而批判金钱的罪恶,揭示出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2)文学高度 
  文本浓缩了文学的一切因素,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鉴赏汲取。如小说的人物、诗歌的语言、戏剧的矛盾冲突、散文的意蕴及其所体现的描写方法与技巧和人物本身所具有或环境所造成的精神状态、思想风貌、风土人情等;情节结构意味着文章的构思、谋篇布局,有自然流畅、行云流水,有悬念叠出、跌宕起伏等魅力;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等,总之,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营养,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鉴赏汲取。如小说中的祥子和虎妞、祥林嫂、夏瑜、阿Q、陈奂生等,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形象,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物的刻画方法及所内含的丰富内容。《祝福》的倒装、《药》的双线结构使我们领略到小说情节的魅力。 
  文本语言具有超语言的特性,它虽然与日常语言以及其他领域中的语言具有共通性。但文本语言的“文学性”或“文学味”就在于它对一般日常语言的超越、突破与重铸,显然,这种超越、突破与重铸并非由日常语言功能所导致,而是属于文学语言的独特功能。 
  (3)思想高度 
  文本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之处、思想的折射场所。文本解读,我们要密切关注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倾向及思想高度。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鲁迅先生的小说有《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鲁迅的思想具有开放性、不可复制性和常新性,其中包含着对人类一些恒定主题的探索:存在与虚无、有限与无限、奴役与叛逆,……也就使他的小说内容异彩纷呈,展露了现代社会一系列的隐痛:非人道、奴性、罪恶、苦难、背叛……呈现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审美高度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说是一个“美”的宝库,在文本解读中,我们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1)感悟文本的内容、形式美。这是审美的基础,从内容上看,文本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 从形式上说,文本的各要素也构成了“整体美”。 
  (2)情感共鸣。这是审美的关键环节,用审美的眼睛获取美的感受,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达到认识上的“理喻”。例如,读了《药》,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瑜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壮美;读了《巴黎圣母院》,我们更是被外表丑陋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卡西莫多的心灵美所震撼(这是“以丑写美)。 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去发现。 
  (3)审美升华。这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 
  阅读中的审美,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接受审美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文本解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一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他们的个性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