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出土 中华医学古代史期待改写

 guoguoli 2015-01-03

    2013年底,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3号墓出土了920余支竹简,还原出9部医书及出土了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举证专家所称部分医书可能属于失传的扁鹊学派;人体经穴髹漆人像也具有扁鹊学派的特征;出土的医简基本没有提到巫术。各大媒体连续做了正面报道。然而,也有个别质疑,称医书中不见“扁鹊”二字;而扁鹊秦越人并未去过四川。

    近日,针灸中国网采访了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顾问、扁鹊学派研究专家、从事临床经脉现象研究30余年、刚刚出版了《扁鹊经脉医学·经脉现象与经络实质研究60年纵览》(辽宁科技出版社,2013)与待出版《内经扁鹊黄帝新考辩·〈扁鹊内经〉与〈灵枢〉〈素问〉》的大连医科大学的刘澄中教授。

    出土医书构成于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由两部分构成,那便是: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部医书里,《六十病方》、《病源》与《诸病症候》可能是属于汤液医学。而《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 脉死候》与《五色脉诊》则应该是属于经脉医学。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各是中国古代医学金瓯的半壁。传世医学经典《灵枢》,古称《鍼经》,主要是讲经脉医学的。

    经脉医学的始祖是扁鹊而不是黄帝

    扁鹊是经脉医学的始祖。《史记》作者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说的是:扁鹊是经脉医学的始祖,即便是到了后世,这个顺序都是不可以改变的。司马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否弃扁鹊而独崇黄帝的趋势与未来,他以“太史公”之言警示后人:千万不要忘记扁鹊啊!

    扁鹊学派的出现在先,形成于春秋时期;黄帝学派的出现在后,形成于战国时期。扁鹊学派用他的经脉技术:循经脉诊断与循经脉治疗而闻名于天下。中世扁鹊秦越人“以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他的“扁鹊”称号源自于大古扁鹊。

    《汉书》作者班固《艺文志·方技略》记载说:“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在这里列举的歧伯(大古扁鹊)就是经脉医学的创始人。“今其技术暗昧”,说的是到了西汉初年,到了仓公谆于意的手里,运用“经脉感循”或“经脉循感”(旧称“循经感传”)以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技术就失传了。

    正是因为经脉感循技术的失传,所以扁鹊学派在学派争鸣的过程中淡出了历史舞台,后起的黄帝学派统领了中华医学的历史两千多年。

    《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一书的作者李伯聪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立是战国时期医学学派争鸣的结果。扁鹊的最大贡献是他创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学派。扁鹊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脉学的创立。”这里所说的“脉学”,指的应该是“经脉医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血脉”与“经落”(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扁鹊脉书”的失传与复得

    扁鹊经脉技术失传了,“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说的是,到了西汉,虽然经脉技术失传了,但是却有扁鹊医书流传下来。我们在司马迁所撰《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里可以看到:仓公谆于意得到了同郡公乘阳庆所传的禁方书:“黄帝·扁鹊之脉书”。在这里“黄帝”二字是伪托,其实就是《扁鹊脉书》,所举凡有:《五色诊》(五诊)、《高下十二脉针经》(经脉高下)与《络结奇该脉法》(奇络结)。

    1973年末,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出土了14种医书。其中属于“脉书”的,均抄于缣帛之上,称为帛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等4种。马继兴先生曾迅速对这些古脉书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除指出其为已知最早的经脉医学著作外,更看破其为“论述灸疗感循现象”的专书,从医史学角度,承认了经脉医学起源于古人观察灸法所引出的经脉感循的临床实践的这一历史事实。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的古代汉墓中又出土了抄录有古代医籍的竹简。题名为《脉书》的竹简中也有《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脉死候》和《脉法》。

    结合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相关医书,可知已经失传了的《扁鹊脉书》应该有以下三批十余种: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与《阴阳脉死候》。
    ◎《敝昔医论》、《脉死候》、《经脉书》、《脉数》与《五色脉诊》。
    ◎《五色诊》、《高下十二脉针经》与《络结奇该脉法》。

    其中的《阴阳脉死候》与《脉死候》,《五色脉诊》与《五色诊》应该是同一部书。

    《经脉书》应该别是一种《脉灸经》。它的简文举例:“手阳明脉,□□次指与大指之上,出辟上廉,入肘中,乘臑,出肩前廉,:循颈穿颊,入口中。其病□□痛,口辟口口”。这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的“齿·手阳明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相较,有相同之处。

    至于《脉数》的简文举例:“逆气两辟肘阳明各五及□”、“□病□卧两月行阳明少阳各五”、“转筋足巨阳□各五”。这可以验之于仓公传的诊籍:“风入中:刺其足少阳脉”;“疝气客于膀胱:灸其足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热厥:刺其足心各三所”;“龋齿:灸其左大阳明脉”;“厥上为重: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可见,“各五”就是“左右各五所”。主题是疾病,称为“脉数”有待商榷。

    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木牍里对尧舜充满歌颂之词,而绝不提及轩辕黄帝,说明那9部医书都是黄帝学派出现之前的原始的扁鹊医书。

    至于《高下十二脉针经》与《络结奇该脉法》,因为所出较晚,已经被黄帝学派处理过了,与以上先于黄帝学派出现之前的原始扁鹊脉书不同,不可能见于出土的简帛。但是,它们已经在《扁鹊经脉医学》一书里得到了辑复。

    如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荊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所判断,此次出土的这些医书,就是已经失传了的扁鹊学派的经典,毋庸置疑。

    《敝昔医论》应该是《扁鹊脉论》

    关于《敝昔医论》,已经披露说是讲五色脉。如:“敞昔曰:人有九徼五藏十二节,皆鼂於气”;“敝昔曰:所谓五色者,脉之主”,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在《敝昔医论》中,语句频频以“敝昔曰”开篇。已经有多数专家一致确认:“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敝昔医论》就是《扁鹊医论》。“鼂”或“晁”,通“朝”。据《素问·经脉别论》有“肺朝百脉”句,认为即是“潮”。“气”等同于“脉”,就是“经脉感循”。扁鹊曰:“人有九窍、五臓、十二节,皆潮于脉”。所以,《扁鹊医论》可能应该是《扁鹊脉论》。

大古扁鹊画像石

    “敝昔”所代表的乃是“大古扁鹊”,并不是中世扁鹊秦越人。所以,与“扁鹊秦越人并未去过四川”扯不上关系。

    研究证实,大古扁鹊就是歧伯,歧伯的“歧”从“止”,双足有歧,见于汉代画像石。歧伯也可以称为“伯岐”,与“敝昔”及“扁鹊”通假。或者,大古扁鹊自称“敝昔”,他称“伯昔”。这里介绍的大古扁鹊画像石就是歧伯画像石,可能也就是“敝昔画像石”。

    “敝昔曰:所谓五色者,脉之主”。那么,《五色脉诊》、《五色诊》或《五诊》,还有“色脉合参”的内容究竟如何呢?也期盼有所破解。

    “涪水经脉木人”与“老官山经脉木人”

    1993年春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当制砖取土时偶然发现了汉代古墓,被定名为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在当年2至4月间发掘了此墓葬的后室时得到了一些漆俑。4月末的某日,时任绵阳博物馆副馆长的何志国在浸泡于保护液中的若干漆俑中间忽然发现了一具周身涂有黑漆的木制人形,在黑色的人体表面上有用红色漆线描绘的遍布全身的路线。“这是一具人体经脉模型!”于是,涪水经脉木人被发现了。涪水经脉木人身上描绘有手三阴脉、手三阳脉、足三阳脉、督脉与带脉。

    如今,在老官山3号墓中也出土了一具“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脉和穴位清晰可见,所描绘的经脉路线复杂,交汇处多。人像背部,刻有“心”“肺”“肝”“胃”“肾”等字样。在一些穴位处,还刻有小字,如在肩部,即刻有“盆”字。对于这个髹漆人像,刘教授建议称为“老官山经脉木人”。刘教授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的称呼不大妥切,应该是“人体经脉髹漆人像”。如果要称为“经穴木人”,必须在完成“孔穴归脉”之后,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老官山经脉木人”可能是以经脉为主,点缀有若干孔穴。是否可以称为“老官山脉穴木人”呢?我们要等待相关的详细报道。还有,老官山经脉木人的发现过程,也应该有一段故事。

    有一种观点,认为“涪水脉人”与“官山脉人”乃是明正统仿宋腧穴铜人的粗糙原始阶段,是早期不完整的作品。这是完全错误的。刘教授说:两种脉人的科学价值堪与北京猿人头骨相媲美,是证明人体经脉的确立源自于对经脉循行感觉路线的临摹、研究与应用的中间环节。况且,明正统仿宋腧穴铜人所表现的只不过是孔穴的人为连结线,它与两种脉人并没有继承关系。

两种经脉木人与腧穴铜人

    刘教授说:经脉与经络的概念源于对经脉循行感觉的观察与记录。涪水经脉木人的经脉乃是对经脉循感路线的临摹记录,老官山脉人当然也是。但是老官山脉人又描绘出穴位。不过,这些孔穴应该是以点缀附脉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孔穴可以点画在经脉之上,而更多的则是贴附在经脉的近旁,一定要以不干涉经脉循行的路线为原则,绝对不会拉扯改变经脉。一般说来,孔穴归脉应该是从四肢远端的“五输穴”与“背俞穴”开始的。是不是这样,有待看到进一步的报道。对于孔穴的刺激可以产生循摄效应,从而改变经脉的循行路线,在老官山脉人身上,是否有这样的记录呢?刘教授在这里为我们并列展出了两种经脉木人与铜人,说那两具经脉木人才真正是科学瑰宝呢!

    经脉木人的研究,离不开当代经脉感循现象研究成果的参与。否则,恐怕只能在经脉木人与明正统仿宋腧穴铜人的孔穴多寡与位置差异等方面去做文章了。那么,你又如何去辩解脉人的经脉为何会如此的复杂多变与形成交汇呢?

    如本次考古现场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涛所说,老官山经脉木人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分为二”:扁鹊学派与黄帝学派

    或者说:“文献记载医家有三个流派,现传世文献只有一个黄帝流派了。”这样说的依据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载的所谓“三派七家”的书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事实上,只有扁鹊学派与黄帝学派的两派两家,“旁篇”乃是其他小学派的著作。

    传世的《灵枢》与《素问》包括了所有的各派书篇,“医经全佚独存说”把《灵枢》与《素问》说成是唯一传世的“黄帝内经”那是完全错误的。

    黄帝学派在取得统领地位之后,在收编改写扁鹊学派的书篇时,把“扁鹊曰”一律改称“黄帝问于歧伯曰”。当年,《七略》的作者刘歆试图把被黄帝学派整编过的天下医书重新分辨为“扁黄两家”失败,其中分辨不清的“扁黄莫白”者,称为“白氏”医经。因而,在汉代古墓里是不会有“白氏曰”的简帛出土的。

    刘教授说:如今,以“敝昔曰”即“扁鹊曰”开篇的已经失传了的扁鹊学派的经典已经回归,那么,从《灵枢》与《素问》里分辨出扁鹊书篇与黄帝书篇两家,当年《七略》作者刘歆所未能完成的遗愿就有可能梦圆了。

    “二重证据法”与“三维证据法”

    刘教授说:扁鹊医经与经脉木人的出土,满足了“把传世的古文献与出土发现之新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20世纪50年代以降,已经失传了两千多年的被认为是“脉书”与“脉人”的实践基础的经脉感循现象被再发现,并且被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于是,又诞生了三维证据法:传世经典、出土发现、史实重演,这三者得以相互验证。经脉感循现象的再发现就是史实重演。

    以“虢太子脉案”的破解为例,所依靠的就是《破阴绝阳百字脉占》(传世经典)、《脉书》与涪水经脉木人(出土发现)、再加上经脉感循(史实重演)。这里披露的照片之一(女性)就是通过头部侧面的“三阳五会”而下行的手厥阴脉的循感,这与涪水经脉木人的描绘完全相同而与“黄帝经络学说”的记述绝然不同。

手厥阴脉循感

    刘教授相信,老官山经脉木人身上用白色或红色漆线描绘的经脉线条,一定会与所发现的数以百计的经脉循感照片有不谋而合之处。在这里,刘教授又提供了一幅足太阳脉循感的男性照片,请大家与老官山经脉木人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同与不同,为什么?

足太阳脉循感

    不同的研究方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传统的做法是,首先要从事考释、校释、考注与考译的工作。以马王堆与张家山出土医书为先例,除去有论文多篇发表之外,出版的专著就有《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马王堆医书考注》与《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等。有关涪水经脉木人的相应论文也有数篇。目前看来,这也可能是老官山汉墓古医书研究所要走的老路。

    刘教授认为,首先,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要分开研究,而且要联系临床实践。据报道说:“对这些医简抱有太高期待,指望其应用临床后产生奇效,则极可能要失望。” 刘教授认为,对于未曾失传过的汤液医学来说,这可能是对的。

    但是,对于经脉医学来说,那情况可就大有不同了。早在30多年前,《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1990)一书的作者李伯聪便说过:“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影响最大的扁鹊学派竟然被抹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也曾经在为一本有关“扁鹊之谜”的专著(1995)作序时说:“应该从古代医籍里全面发掘有关扁鹊的学术内容。研究扁鹊学派势必牵涉到黄帝学派。” 刘教授说,他所著的《扁鹊经脉医学》一书的眉题就是:“扁鹊经脉医学与黄帝经络学说之争千年永续”。在当前,扁鹊学派处于被压抑的弱势地位。

    刘教授把有待出版的《内经扁鹊黄帝新考辩》一书的“内容简介”中的如下几句话举示给针灸中国网:“(由于脉书与脉人的出土)……于是,不但传世经典与出土发现的真实性得到了确认,许多历史谜团也宣告破解,不少历史性误解也被纠正了。

    ——例如:中华经脉医学的始祖是扁鹊而不是黄帝,《灵枢》与《素问》并不是《黄帝内经》,《扁鹊内经》并没有亡佚,大古扁鹊是歧伯,歧伯的经脉技术要求之于俞跗。中世扁鹊秦越人“以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而对望闻问切“四诊”却不屑一顾。晋景公病入膏肓脉案与虢太子破阴绝阳脉案可以科学解读……最重要的是:这又导致了古代经脉医学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复活,使得针灸治病与气至病所的科学原理得以阐明,同时在中西医学两方面获得突破。”

    扁鹊学派的被承认与古代医史的改写任重道远

    黄帝学派取代扁鹊学派而统领中华医坛延续两千多年,要想使得扁鹊学派及其医书得到承认与古代中华医学史的改写被允许,绝非易事,任重道远。继早期的乐观正面评价之后,质疑与负面的观点将会陆续表现。例如,有的报道就说:“‘扁鹊学派’或‘扁鹊医派’的说法不准确,中医学中没有这种叫法。”

    刘教授所说“导致了古代经脉医学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复活,使得针灸治病与气至病所的科学原理得以阐明,同时在中西医学两方面获得突破。”讲的是科学,而主流评价却说:“价值主要在医史文化”。

    “三维证据法”要求在对脉书与脉人的研究中不能只是从文字到文字的“考、校、注、译”;而却把当代有关经脉现象经脉循感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刘教授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已经被现代科学所取代。而中国古代的一大发现便是根植于经脉感觉循行现象的“经脉”。而今,扁鹊的脉书与脉人已经归来,扁鹊经脉技术已经复活。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已经成功入选2013年度中国考古界六项重要考古发现。而如果,老官山脉书与脉人的研究能够开拓创新,突破羁绊,必将促使针灸治病与气至病所的科学原理研究获得成功,同时在中西医学两个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中华医学以经脉医学为先导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梦想将会得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