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牛膝三钱 水煎服。 【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所致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善 怒,入暮渐热,或舌顶黯红,舌边有瘀斑、瘀点,唇黯或两目眶黯黑,脉涩或弦紧。 【方论选萃】 近代·冉先德:胸中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故胸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故头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久不愈。瘀血于内,瘀久化 热,故内热烦闷,入暮渐热。瘀热内扰,神明不安,故心悸失眠。瘀热上冲,引动胃气上逆,故见呃逆。面、唇、舌有瘀斑瘀点,颜色黑 暗,脉涩,都为瘀血内阻之象。治宜活血祛瘀,调气止痛。方由桃红四物汤为主,养血活血,破结散瘀。加柴胡、桔梗升达清阳,枳壳、 牛膝降引浊阴,一升一降,调理气机,使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更用甘草,调和诸药。合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剂(《历代名医良方 注释》)。 现代·岳美中:方中以桃仁四物汤合四逆散,动药与静药配伍得好,再加牛膝往下一引,柴胡、桔梗往上一提,升降有常,血自下行 ,用于治疗胸膈间瘀血和妇女逆经证,多可数剂而愈(《岳美中医话集》)。 现代·李赓韶: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 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参 考古方分析,此方乃由四逆散、桃仁四物汤共同加味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医林改错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米伯让治血瘀脉络案(上腔静脉血栓形成)(选自《米伯让先生医案》) 张某,男,49岁,干部。 以面部、颈部、上肢、胸部静脉曲张之主诉入院。入院后诊为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症见面部胸部发红,静脉曲张,呼吸困难,胸闷气 短,腹胀纳差,胸腔憋闷,舌暗苔薄黄,脉弦涩。诊断:血瘀脉络,证属心脉痹阻,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用血府逐瘀 汤加下瘀血汤合方十剂痊愈。处方: 桃仁10.5克 红花10.5克 当归10.5克 生地14克 枳壳10.5克 赤芍10.5克 柴胡7克 甘草7克 桔梗10.5克 川芎10.5克 牛膝 14克 大黄10.5克 zhe虫7克 例二 颜德馨治不排精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李某,男,40岁。 患者结婚十一年来,同房不排精液,曾就医多处,无效。 患者壮年体健,寡言寡欲,脉沉涩,舌紫、苔薄,精子形态数值等均正常。肝郁者则性情每多易怒或沉默,气机不畅,气结血瘀,影 响性功能。因此,用血府逐瘀汤“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血府逐瘀汤加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服七帖后有好转,续服至30帖后即愈,第二年得一男孩。 例三 颜德馨治阴囊萎缩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徐某,男,26岁。 患者未婚,平时身体健康,近半年来由于工作紧张或劳累后发现阴囊萎缩,以后觉不复出,并伴有心慌,脸红,多梦,头痛,口干等 症。经各处治疗无效,乃转至我院治疗,经泌尿科及神经科检查无异常,最后至中医科诊治。 患者阴囊萎缩半截,脉细涩,舌质紫。此乃王清任所称:“气血凝滞,脑气与脏气不接”所致。故证兼多梦,头痛,口干不欲饮,心 慌,脸红。 血府逐瘀汤加韭菜子9克、蛇床子9克,服药十四帖后病有起色,再服十四帖,症状消失。 例四 王希知治臌胀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巩男,53岁。 主诉:因腹胀日渐增大已三月余,门诊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患者于半年来常在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噯气、矢气后腹胀可稍缓。近 三月余来,腹胀不消,食后益甚,且逐渐增大,经医院检查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服药腹胀不减,嘱服中药而来我院求治。 诊查:患者颈胸部皮肤血丝缕缕,腹胀大如鼓,腹硬满呈球形、腹筋起,仰卧位腹前壁鼓之有声,脐旁两侧以下鼓之成实,移动其卧 位时,则浊音亦随之移动,冲击腹部,左上部可触及癥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沉涩。 辨证:诊为臌胀,证属肝脾血瘀。 治法:以活血化瘀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柴胡10克 枳壳10克 赤芍15克 当归尾12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川牛膝12克 桔梗6克 丹参15克 鳖甲30克 益母草30克 车前草30克 水煎服三十六剂,臌胀渐次消退。后用柴芍香砂六君子汤加活血化瘀药服四十余剂,诸症悉退,胃纳增加,二便正常,精神良好,体 重增加。 【按语】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代则气衰,细则血少,濇则心痛。”濇 脉往来涩滞,如轻刀刮竹,血瘀之征也,故主心痛。盖营血之周流全身,贯通藏府,全赖气之推动,所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是矣。 王氏此方,以血府逐瘀名者,属意濬通血脉,细绎此方,乃桃红四物合四逆散之制也,意在养血活血,柴胡、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桔梗、牛膝二味,一载药以上行,一引血以下行,调节升降者也。现今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水瘀交阻、动脉硬化性脑梗 塞、血管性头痛及经行腹痛,无非亦取其理气活血之用也。 附方一 膈下逐瘀汤 (凉血疏瘀法)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灵脂二钱,炒 当归三钱 川芎三钱 桃仁三钱,研泥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乌药二钱 元胡一钱 甘草三钱 香附钱半 红花三 钱 枳壳钱半 水煎服。 【主治】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或肾泻、久泻,兼见腹痛拒按、痛处不移,血瘀为患者。 【方论选萃】 近代·冉先德:本方是治膈下瘀血的常用方,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痞块,如肝脾肿者甚效。方中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行血 为君;桃仁、红花、灵脂、丹皮破结散瘀为臣;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合,共奏祛瘀消肿之 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现代·李赓韶: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去而不伤阴血;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 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元胡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 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药理实验认为, 本方中的赤芍、川芎、红花、 当归、元胡、乌药等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并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医林改错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门纯德治肝硬化案(选自《名方广用》) 陈某某,女,9岁。因腹胀,恶心,呕吐两月余,住某县医院检查。肝脾触诊肿大,质地硬,腹壁静脉明显,肝功能麝浊10单位,麝絮 廿,谷丙转氨酶400单位。1975年年10月7日初诊,1976年11月22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健康复学。 初诊日期:1975年10月7日。面色暗晦无华,时鼻衄,下肢浮肿,胁痛,纳呆,腹胀痛得矢气则松,尿赤黄,大便不畅,舌质紫暗,脉 弦而沉。证属肝郁气滞,癥瘕内结。先疏以膈下逐淤汤加味。当归9克,川芎3克,红花6克,桃仁6克,赤芍6克,生白芍6克,元胡3克,柴 胡6克,枳壳3克,乌药3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五剂。服后腹胀痛胁痛渐减,还时有鼻衄,大便不畅。余予以联合方组整体调治 ,方组如下: 第一方:当归9克 川芎3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生白芍6克 赤芍6克 元胡3克 枳壳3克 柴胡6克 乌药3克 五灵脂6克 甘草3 克 水煎服。 第二方:白术6克 茯苓9克 党参9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3克 木香3克 砂仁3克 生姜6克 大枣4枚 水煎服。 第三方:麦冬12克 生地10克 枸杞子9克 当归9克 沙参6克 川楝子5克 水煎服。 上三方依次轮服。服药四轮后,胁痛消失,鼻衄止,食欲渐好,又以上法加减,调治四月余,诸症若失。嘱其注意身体锻炼和饮食调 理,后于1976年11月经省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患儿健康复学。 【按语】 王氏此方,从桃红四物脱胎者也。加灵脂、丹皮者,意在增其破血之力;元胡、香附、乌药、枳壳之用,在疏泄肝气。盖肝脉贯膈属 肝络胆,瘀在膈下,必有肝气郁滞耳。 附方二 少腹逐瘀汤 (散寒行瘀法)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小茴香七粒,炒 干姜二分,炒 元胡一钱 没药二钱,研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官桂一钱 赤芍二钱 蒲黄三钱,生 灵脂二钱 ,炒 水煎服。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有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不孕症;胎漏;或经期腰痠少腹胀痛;或月经不调 ,其色紫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白带,少腹疼痛等症。 【方论选萃】 近代·冉先德:本方乃治疗少腹瘀血的常用方,功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凡少腹积块、痛经、崩漏、红带因少腹瘀血所致者,皆可 应用。方中当归、赤芍、川芎为君,养血行血;蒲黄、灵脂、没药、元胡为臣,和血散瘀;官桂、干姜为佐,温经散寒。小茴香为使,温 寒行气,引诸血药直达少腹病所,攻奏少腹逐瘀之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现代·李赓韶: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少腹逐瘀汤。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 行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 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以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医林改错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何任治崩漏案(选自《何任医案选》) 冯某某,女,27岁。 初诊:1977年4月26日。 经行点滴迁延时日,三年至今(八年前作过子宫浆膜瘤切除)。以祛瘀法为治。 当归9克 五灵脂6克 白芍12克 肉桂2.4克 女贞子6克 小茴香1.2克 炒黑蒲黄6克 五剂。 复诊:5月3日。药后经行量较多,色泽略转正。续以祛瘀为治。 五灵脂6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 炒蒲黄6克 炮姜1.5克 肉桂3克 女贞子9克 小茴香1.2克 延胡索6克 旱莲草9克 川芎4.5克 没药3克 五剂。 三诊:5月11日。进少腹逐瘀法后,以益奇经法为续。 小茴香1.2克 炒当归6克 沙苑蒺藜9克 党参12克 鹿角霜4.5克 淡苁蓉6克 枸杞子12克 紫石英12克 补骨脂15克 川断6克 山萸肉9克 炒阿胶珠12克 五剂。 四诊:6月26日。本月经行量极少,已净,初有腹痛。以定经益血为法。 菟丝子9克 炒荆芥4.5克 白芍9克 鸡血藤6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制香附9克 党参12克 山药15克 生甘草4.5克 五剂。 例二 王立山治不孕症案(选自《河北中医验案选·王立山诊》) 李某某,女,30岁。正定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人。结婚三年多不孕。近一年来,月事不调,前后无定期,经色紫暗,有块,少腹经常 隐痛,经前尤甚。白带较多。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宫体小,后位。给予乙稀雌酚、黄体酮等药治疗未效。于1977年7月3日由大队保健站 介绍就诊。 患者面色无华,两胁胀痛,经前乳房憋胀,少腹畏寒喜暖,两侧有肿块,压之有疼痛及憋胀感。经前白带较多。口唇微紫,舌质稍淡 ,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据脉症合参,属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拟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以调冲、任。宗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 减治之。 方药:小茴香4.5克 醋元胡9克 没药9克 当归12克 木香6克 官桂6克 赤芍9克 蒲黄12克 五灵脂9克 香附9克 丹参9克 炮 姜3克 水煎服。于经前连服三剂。 二诊(7月9日):自云上药连服三剂后,乳房憋胀大减,行经。腹痛明显好转,初时仍有血块,后三日经色转正常。少腹肿块压痛感 减小,白带量减少。自觉胸腹舒适。脉象和缓。以原方去没药,加紫石英18克,川芎6克,淫羊藿12克。嘱下次经期前再进三剂,以观后效 。患者遵嘱,连服三剂后,不久即怀孕,足月生一男婴(后因病而死)后又痛经复作,时过年余不孕。嘱仍按前方再服二剂,痛经愈,现 已怀孕 3月余。体质较健。 【按语】 此治邪客少腹、足厥阴肝经脉络瘀滞法也。方以四物、失效两方出入,养血活血,破瘀通滞,去地黄之甘寒柔润,尤恐壅滞气机;官 桂、茴香之用,一补名门而暖丹田,一暖肝脏而祛阴寒;干姜辛热,温气血而散沉寒。寒邪得辛热而驱散,脉络因散瘀而濬和,气血得以 畅行,何病之有哉。 附方三 身痛逐瘀汤 (疏风散瘀法)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秦艽一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甘草二钱 羌活一钱 没药二钱 当归三钱 灵脂二钱,炒 香附一钱 牛膝三钱 地 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芪一、二两。 【主治】气血痹阻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疼痛,日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弦。 【方论选萃】 现代·李赓韶: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灵脂、香附行气血止疼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 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若痹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脉象迟涩,舌 质青紫或有瘀点等有瘀血见证者,用此方确有疗效。若关节红肿热痛,身体重浊,舌苔厚腻等湿热偏重者,可于方中加苍术、黄柏以清热 燥湿;若病久气虚,症见面色huang白,眩晕耳鸣,心悸短气,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可于方中加黄芪一、二两以扶正气(《 医林改错注释》)。 【按语】 此治瘀凝脉络,气血不能营养四肢百骸,风湿因而乘之法也。方从桃红四物脱胎,取其养血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去地黄、白芍者,以阴柔壅滞为虑也;加没药、灵脂,破瘀活血,利于气血之周流也;秦艽、羌活祛风而胜湿;牛膝、地龙通经络而利 关节。以其标本兼顾,有制有节,亦法之善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