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辛凉甘润剂 桑杏汤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桑叶 象贝母 豆豉 栀子皮 犁皮各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水煎服。 【主治】外感温燥,头痛身热,口渴,干咳无痰。 【方论选萃】 清·吴鞠通: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干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 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冬夏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 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温病条辨》)。 清·张秉成: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桑 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按风;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 ,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 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成方便读》)。 清·叶天士:秋深初凉,积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伤 感,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 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味亦可……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叶香岩三时伏气 病篇》)。 近代·何廉臣:此辛凉宣上,甘凉润燥之方 也。凡秋燥初起,必在肺卫,症必喉燥而咳,右脉数大。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通 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严二陵治温燥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张××,31岁。 主诉:入秋以来,燥气凌之,少有寒热。 诊查:咳嗽频频,痰中带血。脉象弦细,舌苔中黄边白。 辨证:肝阳素盛,水火内炽,上刑于肺,阴液内伤。燥气偏生,邪在肌表。 洽法:治宜辛凉透泄,宗桑杏扬加味。 处方:霜桑叶5克 光杏仁12克 黑豆卷6克 焦山栀5克 生竹茹6克 冬瓜子12克 南沙参9克 象贝母9克 大玉竹12克 天花粉9克 旱莲草12克 生梨一只 二诊:寒热已退,咳嗽早晚尤甚。脉弦细,苔薄质红。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燥热灼金,血络内伤。当改肝阳,佐以清燥润金。 处方:白滁菊6克 甜杏仁9克 川贝母9克 大玉竹9克 天花粉12克 白石英24克 粉丹皮5克 生白芍5克 女贞子15克 旱莲草12 克 冬瓜子12克 清炙枇杷叶12克(包) 例二 赵云长治便秘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90.4) 李某某,女,23岁,护士。患者近半月来便秘。大便干燥如羊屎,欲解而不得出,口干鼻燥,烦躁,腹部不适,饮食一般。用灌肠、 甘油栓,或口服甘露醇只收一时之效。妊娠3个月。舌质红,苔薄白,脉缓略细。思今秋气候炎热,久旱无雨,虑为肠燥便秘。妊娠不可峻 下,予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6克 杏仁10克 北沙参25克 川贝母10克 山栀子6克 甘草2克 2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通畅,余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例三 丁甘仁治温燥案(选自《思补山房医案》) 吴右,秋令温燥之邪,蕴袭肺胃两经,肺主一身之气,胃为十二经之长,肺病则气机窒塞,清肃之令不行,胃病则输纳无权,通降之 职失司,以致肌热不退,业经旬月。咳嗽痰多,胁肋牵痛,口渴唇燥,谷食无味,十余日未更衣,至夜半咳尤甚,不能安卧,象似迷×。 子丑乃肝胆旺候,木火乘势升腾,扰犯肺金,肺炎叶举,故咳嗽胁痛膺痛,若斯之甚也。脉象左尺细数,左寸关浮弦而滑。右尺软数,右 寸关滑数不扬。阴分素亏,邪火充斥,显然可见。脉症合参,症非轻浅,若仅用汗法,则阴分素伤,若不用汗法,则邪之出路,顾此失彼 ,棘手之至,辗转思维,用药如用兵,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急宜生津达邪,清肺化痰。 天花粉 光杏仁 金银花 冬桑叶 生甘草 川象贝 连翘壳 淡豆豉 嫩前胡 薄荷叶 冬瓜子 黑山栀 广郁金 活水芦根 枇 杷叶露 二诊:风燥外受,温自内发,蕴蒸肺胃两经,以致肌热,旬余不退,咳嗽痰多,胁肋牵痛,不便转侧,口渴嗖赤,夜半咳甚气逆,直 至天明稍安,谷食良少,十天不更衣,胃内空虚,膈中干燥可知。唇焦舌不红绛,但干而微腻,脉象两尺濡数,两寸关滑数无力。经云皮 肤热甚为病温,脉数者曰温,皆是伏温熏蒸之见象。平素阴液亏耗,温病最易化热伤阴。阴液愈伤,而温燥烦热愈烈也。欲清其热,必解 其温,欲化其痰,必清其火。昨进生津解温,清热化痰之剂,胁痛潮热,虽则略乎,余意依然,尚不足持。颇虑喘逆变迁,今仍原意去表 加清,清其温所以保其阴,清其燥所以保其肺之意。 天花粉 甘菊花 冬桑叶 川象贝 山栀 生甘草 银花 连翘 光杏仁 竹茹 丝瓜络 冬瓜子 芦根 竹沥 枇杷叶露 例四 丁学屏治燥热伤肺案(选自《丁学屏临证笔记》) 周××,男,29岁,驾驶员。 1977年1月30日因咳嗽八天,痰血五天入院,住院号:11483。 患者自1月23日开始咳嗽,痰不多。于27日出现痰中带血,每天二十余口,鲜红色,伴胸背部疼痛。病程中无受凉发热现象。28日本院 门诊,X线胸部透视无阳性发现,予对症处理,仍咳嗽、咯血。今日复诊入院。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肺部听诊在左侧呼吸音粗糙,两肺均未闻干湿性罗音,肝脾均未触及。 血液检查:红细胞41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3300,嗜伊红65%,淋巴29%,嗜酸性6%。红细胞沉降率1毫米/小时。 X线胸部摄片:两肺无明显活动性病征。 入院后予中药治疗,三剂血减,六剂血止咳减出院。 初诊:77年1月30日 七天之前,曾受感冒,风热不从外解,挟痰内阻肺胃之间,燥热烁肺,阳络受伤。咳嗽痰出稠厚,甚则鲜红迸泄;口干唇燥,鼻窍干 热,府气艰结。舌嫩红、苔薄黄,脉形滑数。今宜辛凉甘润,清肃上焦。仿桑杏、苇茎、花蕊石散三方复合为治。 天花粉12克 霜桑叶9克 杏仁泥9克 象贝母9克 生苡仁12克 水炙桑皮12克 车白薇9克 瓜蒌衣9克 冬瓜子18克 花蕊石15克 茜草炭12克 川石斛12克 茅芦根各12克 粉丹皮6克 三剂。 二诊:2月1日 咯红渐弭,咳呛未止,口鼻烘热已减,府气亦行。前方已获效机,追迹治之。 水炙桑皮12克 清炙马兜铃4.5克 水炒白前4.5克 光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象贝母9克 车白薇9克 粉丹皮6克 瓜蒌衣9克 冬瓜 子18克 黛蛤散12克(包) 茜草炭12克 茅芦根各12克 三剂 三诊:2月4日 咯血已止,咳呛虽减未除。舌淡红,苔薄,脉弦濡。症势已入坦途,续当清养肃化为治。 【按语】 燥为六淫之一,惜古人语焉未详。清·叶天士首揭治燥真谛。其谓:秋令伤感,恰值夏令发泄之后……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 宜葱豉汤……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吴氏此方,从《临证指南医案》套出。考《指南》燥门某案:脉右数大,议清气分中燥 热。桑叶,杏仁,大沙参,象贝,香豉,栀皮,吴氏仅加梨皮一味,其方辛凉宣肺,甘寒润燥,正合叶氏辛凉甘润之旨。 附方一、 沙参杏仁汤 (润肺止咳法) 近代·何廉臣《重定广温热论》引叶天士经验方 南沙参 甜杏仁 川贝母各三钱 鲜枇杷叶四钱 鸭梨汁 青蔗浆各一瓢,冲 【主治】夏秋间咳嗽,干咳无痰,口干少津,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形细数。 【方论选萃】 现代·丁学屏:夏热秋燥,伤及上焦气液,肺失清润,清肃弗肃,气上冲咳,干咳无痰,咽燥口干,舌红少苔者,此方最为合辙。盖 沙参清养肺气,甜杏仁、川贝母清肺热而润肺燥,枇杷叶清胃热而助肺肃,妙在梨汁、蔗浆甘凉生津,养肺胃而助肃降。诚夏秋间咳嗽之 ××也。 【近代验证】 例一 丁学屏治肺痈(肺脓疡)案(选自《丁学屏临证笔记》) 陈××,女,41岁。港口煤矿职工。 1980年8月13日因发热、咳嗽、脓痰一月余,咯血十五天入院。住院号:21378。 入院体检:T38.3℃,P128次/分,慢性消耗面容,营养极差,左肺部叩诊稍浊,左上肺及中下肺可闻及湿性罗音。右肺听诊无异常。 心率128次/分,律齐,肝上界第六肋间,肋下半指,剑突下二指,无触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15毫米/小时,血红细胞252万/立 方毫米,血色素48%,血白细胞10400,中性粒细胞89%,淋巴8%,大单核3%,血肝功能正常。痰液培养:绿脓杆菌(多次)、肠道产气 杆菌。X线胸部摄片:左上肺炎,脓疡形成,并有空洞。心电图:低电压,窦性心动过数,轻度心肌缺血。入院后予红霉素1.0克/日静脉滴 注,琥珀氯霉素0.5一日三次,静脉注射。二周后予庆大霉素24万单位滴注,粘菌素200万单位,分四次肌注。6天后改羧苄青霉素4.0静脉 滴注,同时加用中药,18天后,痰液明显减少,肺部罗音消失。胸片复查:左上肺炎症明显吸收,以胸膜增厚为主,无明显空洞。出院前 复查红细胞沉降率27毫米/小时。 1980年8月14日初诊:身热羁留,寐有盗汗,口干烘热,咳唾脓血,痰咯黄绿,且有秽味。舌淡红,苔薄净,脉濡细滑数。痰热恋肺, 酿成毒腐,耗气伤液。治拟扶养气液,清化痰瘀。复方同治: 太子参15克 金石斛12克 南北沙参各12克 天花粉12克 象贝母15克 甜苦杏仁各12克 生苡仁30克 银花12克 蚤休15克 凌霄 花6克 黛蛤散12克,包 干茅芦根各12克 五帖 8月20日复诊:身热已净,盗汗亦减,入夜咳剧,痰已减少。舌嫩红,苔薄净,脉濡细。痰热已较清化,气阴耗伤未复。方已应病,续 以前治。原方七帖。 8月27日三诊:痰咯已少,亦无秽气,口干不欲饮,便解如常。舌嫩红,苔薄糙,脉濡滑且数。痰瘀日见疏化,气液尚未来复,效不更 方。原方七帖。 9月4日四诊:咳减痰稀,惟自汗×泄。舌淡红,苔薄净,脉濡数。症有向愈之机,仍以原意再进一筹。原方去杏仁,加生黄芪30 七 帖。 9月11日五诊:咳嗽间作,自汗已止,舌淡红,薄苔已生,脉濡滑。肺胃痰热已清,气液亦有来复之机。症势臻入坦途。拟淡养胃气, 微甘养脾阴,以备全功。 太子参15克 金石斛12克 南北沙参各12克 天花粉12克 生苡仁30克 象贝母9克 甜苦杏仁各9克 南北沙参各9克 凌霄花6克 蚤休15克 黛蛤散12,包 茅芦根各12克 五帖。 【按语】 程门雪未刻本叶氏医案校续记,言叶氏咳嗽门治案,药多雷同:桑叶、南沙参、杏仁、枇杷叶四味,基本相同,其间仅一二味变换, 想是夏秋间所录,故方案如此接近,盖夏秋病咳,恰值发泄之后,里真已虚,只须辛凉甘润,平其气燥自愈焉。若冬月之咳,必不如此。 学者宜详察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