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你一起学伤寒论。
主讲人:药师法味。 时间:2015/01/03夜 地点:贵阳中医学院。 1,何为伤寒。 讲伤寒论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伤寒。 不知伤寒,那还讲什么了。伤寒论,讲的是广义的伤寒而不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就是难经讲的,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就是说啊,广义的伤寒,他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产生的疾病。就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仲景太阳开篇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可知,温病也在伤寒体系中。 你看啊,仲景序言里面,他说啊,虽然不可以竟愈诸疾,然可以见病知源,则思过半已。所以啊,他一部伤寒论是范围很广的,能见病知源头,思过半已。人的疾病这么多,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习惯都可以生病,外感内伤杂病,这么多,你说他如何才能见病知源?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医道都被他寻到根了,一切外感内伤都包括在伤寒论进去了。所以才能见病知源。 【坐堂】药师法味(1562041824) 2015-1-4 16:42:13 2,一切外感俱统于太阳篇。 为什么说,一切外感俱统于太阳篇了?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主一身之表的防御功能。就是内经讲的营卫,卫气,卫外而为固。这个系统由心肺膀胱小肠所主。当邪从外来,侵袭于人体,必然首先侵犯太阳。而起初了,邪气扔还可以保持外来原本性质。但是了,但邪即传人人体就会随人体正气阴阳的偏盛或化热传三阳,或化寒传三阴。。此时了,邪气就已经不是原来性质的邪气了,就不在称为外感,而为本气自病。记住,一切外感病,至于太阳之表。 3,传经相关问题。 那为什么还会有传经之说了。传经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了? 当得明白,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 这是正气传,而不是邪气传。 正气七日来复,所以一般感冒了,邪在太阳之表,然后停留不去,当七日正气来复,一般就好了。 然而了,人生病了,邪传与不传,传入三阳还是三阴,这不是按照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这么传。而是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而定的。 人体正气,就是阴阳合和。当人体阴阳调和,就不容易生病。 【 道友:阴平。阳秘 】 当人体阴阳出现相对不平衡时就容易生病。 而当外邪一来,就会根据人体阴阳的偏盛而或传三阴,或传三阳。 人体阳盛则传三阳,阴盛则传三阴。 这里要注意一点。 当邪从外表而来, 首先犯太阳,心肺膀胱系统。 邪在表。 还能保持邪的外感性质。 当邪入里,则邪气随人体正气盛衰而变化,或化热或化寒。 那么入于里,则为本气自病。 【 道友:也许是正气 ,阴虚体质之人,寒邪外侵会怎么样?】 就是说,邪气随人体正气二化寒化热,则不在具有原来邪气的性质。则不在称外感。 比如寒邪入侵,起初在太阳表,表现为恶寒发热。我们说他是寒邪。 如果这人阳气盛。 那么邪气很快就会入阳明化热,而表现出发热汗出口渴饮水的情况。此时,你不能再叫做外感伤寒了。而是阳明热盛。 【 道友:阳明气化无形之邪热 】。 好,明白了外感止于太阳。随人体阴阳偏盛入里而化气,或传三阴,或传三阳,则为本气自病。 ( 问曰:当得明白,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 答曰:这是正气传,而不是邪气传。 这句就是说,伤寒论上说的传经,他是说的是正气是这么走的,而不是邪气这么走。正气从里到外这么走。 正气,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么走。 就是一个小的生长化收藏。 这个过程六天完成,七日来复。 很多感冒一周左右好也是这样。 ) 【 道友:平素之体质也,体质是伏笔。人体阴阳偏盛,一个先天禀赋,另一个慢性病所致。短暂得,内因饮食,或外因自然阴阳盛衰。天地人,同样一湿热。夏天热,可能从化火,冬天或冷饮寒化。这个不属于内之阴阳盛衰。 湿热,湿为阴热为阳,湿盛从阴化热盛从阳化。同气相求,内阴易招外邪,外邪易引动内因。湿病湿天,天阴湿,引发内湿之病,内湿之病易招外湿。 脾阳虚寒湿病,冷湿天易发易加重。慢性湿热病,易伤阴,利湿,也伤阴,燥湿也伤阴。所以湿热病,后期,或湿热退时,反现阴伤。 所以吴得湿病三禁,午后热不可以为阴虚而阴药,如油入面,不可看死了。芦根石斛,甘淡,湿热伤阴并见可加用。甘寒淡益阴不碍湿,脾阳胃阴。缪希雍,甘淡益脾阴。淡渗药,伤阴。比苦燥,清利,小清利湿热可与养阴,并用龙胆汤,归地。龙胆,上清火下利湿,栀芩助清火,车通,助利湿,柴防苦寒药抑气机,归地防利药伤阴,体阴用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