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讲张”
柯继承
说话、聊天,叫做“讲张”,这里“讲”读作Gang。弹词《大红袍·海瑞出监》(表)“:海洪走进房里,在两面板壁缝里张张,恐怕隔壁有人,伲讲张勿能拨别人听见。”《三笑》第十三回:句“句才是药,可惜药对症。既然想勒里白吃苦末,回敬介几味再讲张。” 为什么苏州话“讲张”就是说话、聊天呢?通常认为这是与吴王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元代时泰州的一个盐贩子,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率领盐丁造反,攻克高邮等地后,渡江南下,攻下了平江(苏州)、松江、常州等,并建都平江,称吴王。张士诚统治苏州十多年,最后被朱元璋打败,被俘后自缢身亡。传说张士诚在苏州时,为苏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张自杀后,苏州人十分痛惜。特别是朱元璋攻占苏州后,对苏州人政治上实行了高压,经济上课以重税,苏州人将其与张士诚相对宽松的统治相比,越加觉得张士诚的宽厚仁慈,也就越加怀念他,经常在一起聊天回忆以往的太平日子,也谈论张士诚。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忌疑,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严令地方官员监视民间动静,于是“谈论张士诚”就转入地下,而且往往简称作“讲张”,以免引起麻烦。 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应当说有几分在理,但仔细分析,也不尽合理,既然张士诚死后,苏州人讲话叫做讲张,那么在此之前,聊天讲话,又称作什么呢? 实际上,“讲张”是从讲章或讲争演变讹称过来的。讲章好理解,《九尾鱼》、《歇浦潮》里,都把讲话写成讲章。讲争呢?其实争在苏州话中,也念作张,争气,争多嫌少的争,苏州话都念作“张”,正如王蒙沂以及网名叫做“吉格罗多”所主张的,讲话应是讲争,北方语言中把争与吵架联系在一起,如争吵、争斗等。而在苏州话中,则把“争”同讲话联系在一起。讲争,只要不破口、不动手,哪怕面红耳赤,碰台拍凳,还是“讲章”范围内。苏州话高雅文明,只“争”勿吵,只“争”勿斗,争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请个“老娘舅”(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作中人仲裁,或到茶馆里去吃“讲茶”,继续“讲争”,直到风平浪静,握手云欢。 讲争,含义比“说话、议论”要更广更深,谈家事,说短长,叫“讲争”;谈工作,比好坏,是“讲争”;评时事,辨是非,是“讲争”;论学术、摆观点,仍为“讲争”,若天下人都是如此“讲争”,像苏州那样,只争不斗,只争勿吵,这世界岂不文明高雅! 讲张是“讲争”或“讲章”讹演而来。同时,后来也深化得更加精细,轻声讲话,苏州话叫做“小讲张”,而长时间聊天,大声讲话、大声议论,甚至就有争吵之势了,苏州话则称作“大讲张”。 例句一:上面老师勒浪(在)讲课,倷在下面就勿要小讲张哉! 例句二:我勒浪(在)等倷,倷倒在外头大讲张! 例句三:勿好哉(不好了),倷刚刚说要扣奖金,俚笃(他们)就勒浪(在)大讲张哉! |
|